姜 艷
根據《中國信息報》援引國家發改委的資料,截止到200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達到4200多萬戶,占全國企業總量的99.5%。在開展國際貿易中中小企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0%左右由中小企業實現,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多戶我國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80%以上。2007年我國出口總額為7619.99億美元,中小企業出口額占全部出口額的58%。中小企業的出口地區也由最初的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及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擴展到美國、德國、意大利、丹麥等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國際貿易能夠充分發揮企業的靈活性,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和產品質量兩個方面。
我國中小企業在開展國際貿易中,第一產業規模小、數量少,企業平均產值95.9萬元,總產值僅占全部產業0.51%,規模種植及苗木業更小,僅有一些大棚蔬菜及小型樹苗育苗,且科技含量不高,規模養殖業有了一定發展,但占總比重不高。第二產業中煤炭產業鏈占比重較高,煤炭產業產值占第二產業39.19%,建筑建材占27.4%,兩項占去66.5%,由此可以看出,產業結構單一,煤、建材占比重高,第二產業以耗能,環境污染重,產品附加值低,初級加工為多。多數企業經濟效益差,科技含量低,資金短缺。第三產業占比例不夠高,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業40.6%,發達地區要占到80%。各個產業中技術相對落后,企業生產方式、技術研發,裝備情況落后,仍停留在高耗能、低水平發展階段。
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而科學技術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研與開發的投入。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中的很大部分是依靠當地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生產設備陳舊,技術較落后,由于中小企業在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劣勢,大部分中小企業難以有自己的研發隊伍,對研發的投入占其銷售額的比例較低,平均不到1.5%,短期行為較普遍,從而難以生產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形式單一、老化,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少,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制約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資金匱乏一直以來都是中小企業發展對外貿易的瓶頸。我國中小企業絕大多數自身資金積累不足,又由于企業規模偏小而帶來信用差、風險大,外部資金來源沒有保障,金融機構出于商業利益的安全考慮和規模效應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愿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即使能夠獲得融資,中小企業支付的資金成本也高于大企業。另外,中小企業也缺乏大企業所擁有的發行企業債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資的手段。據國家信息中心和國務院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等機構的調查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目前的短期貸款缺口很大,長期貸款更無著落,81%的企業認為一年內的流動資金能部分或不能滿足需要,造成了中小企業起步低,發展后勁不足。
2004年以來,我國已經數次調整出口退稅政策,2007年國家取消和降低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涉及調整的2831項商品中,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大部分化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被取消,或從原來的11%、13%不等統一降低到5%。紡織業中服裝行業從13%降低到11%,部分化纖面料從13%降低到5%。調整目錄中還有部分電子元件、小型機械等的出口退稅率從13%降到9%;部分工程機械、車輛的出口退稅也從17%和13%降到9%。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我國出口退稅調整商品合計1768億美元,此次出口退稅率調整范圍之廣,調整幅度之大,使得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大大降低,極大地影響了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的積極性。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2006年12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8,累計升值6%;2007年12月累計升值13%,而到2008年7月,匯率中間價為6.8,匯改3年來累計升值已到21%。據統計,人民幣每升值1%,出口企業的利潤下降比例將超過1%。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主要依靠價格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意味著以外幣表示的我國商品價格上升,而這些成本又難以直接轉嫁給外商,只能通過企業的內部消化來減少成本,這直接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導致企業的利潤率下降,經濟效益滑坡。在匯率調升下,企業一方面要面對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同業的競爭,必須在兩者間尋找平衡,與此同時,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沒有考慮采取規避匯率風險的措施,很多企業缺乏匯率避險的意識和能力,這也加大了企業的匯率風險。
金融危機引發美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指數不斷下降,失業率上升,消費能力迅速萎縮,據統計,美國2008年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曾經下降到76.1,創下自199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國平均失業率達到4.6%,2008年3月達到5.1%,是2005年以來的最高點。美國是我國的第一出口大國,美國的經濟蕭條直接導致了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貿易大幅減少。
由于德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與美國的經濟發展正相關程度很高,美國經濟的放緩也導致了德國和日本經濟的放緩。目前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趨淡,日本經濟再度陷于停滯,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和日本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數量也相繼減少。因而,使得我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隨著網上貿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意識到通過最新的電子貿易方式在網上尋找更多客戶的優越性,這一先進的科技手段必將為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帶來巨大的收益。第一,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選定合適的搜索引擎注冊,并且隔一段時間觀察排名情況,并總結出哪些搜索引擎能帶來實際效果。第二,推廣B2B網站,訂購發布信息類軟件,比如《商務快車》以及《環球商務信息發布系統》等,把產品信息及時而且批量發布到國內外各個B2B網站上去。第三,加強網絡人才培訓,主要培訓如何通過網絡手段發布及搜索信息,如何群發分類電子郵件,如何和相關網站做友情鏈接等等。第四,為了及時反饋客戶信息,開通郵箱手機接收郵件業務。另外還可制作中英文企業產品展示幻燈片上網,供客戶下載瀏覽。
中小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必須建立起一套人力資源規劃體系。中小型出口企業要借助機制靈活等優勢,吸引高層次的國際化經營人才,但同時也要注意避免企業的戰略資源如核心技術、客戶關系等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以防止人員流動帶來戰略資源的流失。同時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要用獎懲制度去激發員工的潛能,讓員工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我國目前的出口產品大多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初級產品,此類產品不能成為帶動企業發展的領頭產業。由于近幾年國內生產成本不斷提高,退稅改革和人民幣匯率上浮后,致使我國產品很難與印度等欠發達國家競爭,加之近年來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綠色壁壘等技術壁壘的加強,對產品在環保、節約能源等方面都有了專門的規定。這使得以盡可能降低成本為競爭手段的國內中小企業在出口貿易中處處碰壁。所以,我國企業應自主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加大研發力度、促進產品更新,來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一方面可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改變市場單一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同時還可以改善中小企業產品只能銷往比我國經濟更落后的不發達國家的錯誤觀念,使產品銷往市場潛力更大、消費能力更高的國家。另一方面,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使國內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還可以避免受到反傾銷的控訴等。
面對融資難問題,中小外貿企業應積極尋求與國內大型外貿公司的合作機會。國有外貿公司一般貸款容易但業務量少,可以通過支付代理費用的方式來迅速得到間接的資金支持,降低經營費用,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還可轉變經營方式,積極推行代理制,可多與國外公司簽訂代理協議。雖然代理利潤較少但收入比較穩定,避免大起大落,使自己的業務在長期、穩定的合作中得到鞏固。同時在技術方面,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合資經營,也能夠彌補自身資金的不足。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提高自身競爭力、發展壯大自己的一種有效的內向型國際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