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 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內蒙古的農畜產品市場供求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農畜產品價格下跌、市場疲軟、銷售不暢,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面對市場形勢的變化,內蒙古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農牧業整體發展水平偏低,傳統農牧業仍占主導地位。內蒙古農村牧區基礎設施落后,農牧業技術水平和集約化程度較低,在內蒙古40%多的拖拉機超期服役,玉米的機收面積只有5%左右;全區74%的農田沒有灌溉條件,灌溉飼草料地面積僅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0.4%,設施農業面積占種植業面積的不到1%。烏蘭察布盟、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地區農牧業發展狀況基本還停留在傳統農牧業階段。
其次,農牧業結構趨同,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內蒙古各旗縣農畜產品結構基本趨同,農業經濟均以種植業為主,農業新技術和特色產品推廣體系沒有形成。農產品品質結構不合理,低品質作物多,優質作物少。目前小麥、玉米、大豆、油料、甜菜、馬鈴薯、蔬菜等主要作物大都質量不高,尤其量大面廣的玉米品種結構單一的狀況和積壓難賣問題仍然突出。內蒙古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緩慢,產業鏈短,農畜產品多層次加工、保鮮、包裝、儲運等各環節多層次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比較相當落后,嚴重影響農牧業產業化發展。
再次,農牧業生態環境惡化。內蒙古土地資源較為豐富,但利用率較低。在農業方面,由于傳統的耕作方式,高度使用化肥農藥,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氣和水污染等狀況;在畜牧業方面,一味追求牲畜頭數的增加,嚴重影響草原優良牧草的正常生長,導致草原優勢種群消失,草原產草量銳減,承載能力嚴重不足。此外,近年來內蒙古大規模的礦山開發對農牧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已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內蒙古草原退化日趨嚴重,其可利用面積不斷減少,這些都成為制約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勞動者素質不高。內蒙古農牧民文化素質偏低,具有一定技術技能的人才嚴重短缺。據內蒙古第二次農牧業普查資料顯示,到2006年底,內蒙古農牧民家庭勞動力中文盲的比例高達7.4%,小學文化程度者占3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1%,從根本上限制了內蒙古勞動力的就業轉移和農牧業經濟的發展。
農牧業資金缺乏、信息化體系、風險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都成為制約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法國重農主義產生于18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最早出現的具有獨特而完整理論體系的經濟學派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魁奈。重農主義的基本經濟觀點就是重視農業,認為一國財富的數量雖然可以由貨幣來表現,但從根本上是由“真實財富”的數量決定的。重農學派所指的“真實財富”就是實物財富,即農產品,認為土地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只有農業能夠增加財富。法國重農主義的思想核心是“純產品”學說,認為國富民強的關鍵在于能否創造出更多的“純產品”。“純產品”是指每年收獲產品中除去種子、肥料、人力、農具等成本之后的余額,農業是制造“純產品”的唯一部門,是財富的源泉。進一步,重農學派將社會各行業分為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認為只有農業才是生產部門,并將社會階級也劃分為生產階級和非生產階級,只有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和從事土地租賃經營的農業資本家才是生產階級。為了研究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理論,即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魁奈繪制了“經濟表”,標志著重農主義體系的形成。在重農主義思想體系形成的基礎上重農學派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大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實行農業自由貿易,使工農業產品實現等價交換;整頓稅制,實行地租單一稅等。
重農主義理論的歷史功績在于:它提出了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發展的經濟學思想,把對財富源泉的認識,從流通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在經濟史上率先系統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第一次試圖分析社會總資本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的過程,為把農業作為基礎來改造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這一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重農主義思想雖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它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價值,認識到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探尋農業發展規律等思想,對于內蒙古農牧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將農業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是重農主義的基本觀點。在內蒙古的經濟系統中,工業和農牧業是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而農牧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和起點,只有農牧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到一定水平,出現了大量的剩余產品,工業及其他部門才能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才能進一步實現現代化。只有農牧業發展了,帶動農牧民增收,才能產生巨大的消費需求,農村牧區市場才會在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的過程中,推動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從而有力地推動內蒙古現代化的進程。
重農學派重視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主張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和支持。為保證內蒙古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和完善農村牧區金融投資體制,徹底解決農村牧區經濟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要建立國家、集體、農戶和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融資體系,明確農村金融機構的職責和功能,真正把農村信用社辦成農牧民自己的合作組織;明確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的地位,確保對農牧業基礎建設和農牧業綜合開發的投入;要切實解決農牧業金融體系中信貸擔保難的問題,通過設立區域性風險基金、擔保基金等方式,為鄉鎮企業和農戶提供擔保。
重農主義強調自由競爭的作用,內蒙古農牧業發展也必須強化競爭意識。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畜產品市場競爭逐漸由以價格競爭為主轉變為以質量和技術含量為主的全方位競爭。全面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成為提高內蒙古農牧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提高農牧民收入的需要。基于較大的地區間農牧業經濟發展差距,各地區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確定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各地區優勢特色產業。
從根本上解決內蒙古農牧業經濟發展緩慢問題,必須要加大農村牧區教育投資,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各級地方政府應樹立“科教興農”思想,多渠道、多形式擴大農村牧區教育投資規模,如開設農村專項教育基金,支持廠礦、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集資捐款辦學。大力加強農村牧區基礎教育經費比重,盡可能地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要建立旗縣鄉村科技教育網絡,舉辦農牧業廣播學校、科技文化活動室和各類技術夜校。同時,還要開展農牧業能手牽頭形成的各種農牧技術協會和研究會等。內蒙古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離不開技術進步,最終都要依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重農主義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大農業,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內蒙古農牧業發展要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通過拉長農牧業產業鏈,實現農村牧區勞動力的轉移和農畜產品增值,以增加農牧民收入。在產業規劃和布局上要打破過去各地自求平衡的格局,加速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形成區域明顯、優勢突出的農牧業生產布局。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是農牧業產業化的龍頭,既要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的分等定級、包裝、儲藏、保鮮等初加工和半成品加工,又要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的精深加工,把初級農畜產品變為技術含量高、具有品牌優勢、附加值高的產品。
綜上所述,在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農牧業的基礎性地位,通過加強農牧業投資、調整農牧業結構等各項措施,切實提高農牧業勞動生產率,為其他產業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內蒙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