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鳳
2006年2月15日,我國財政部在對原《企業會計準則》進行修訂的基礎上,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一整套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國1500家上市公司開始實施。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前提,以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管理層等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進一步規范會計行為和會計工作秩序,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為目的的。與舊準則相比,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重新引入應是其中最大的亮點,公允價值會計問題不僅是會計理論研究的課題,也是我國市場財務與會計實證研究的重要內容。
所謂公允價值,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將其定義為:熟悉情況和自愿的雙方在一項公平交易中,能夠將一項資產進行交換或將另一項負債進行結算的金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2000年2月發布的第7號概念框架中對公允價值定義如下:公允價值是雙方在當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銷售中,自愿購買或承擔或出售或清償一項資產或負債的金額。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對公允價值所下的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強制性或非清算性銷售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交易 (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金額。我國2006年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p>
盡管各個國家對公允價值的定義不同,但它們對公允價值的認識卻基本相同: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價值,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現時的、強調公開、公平的價值形態:確定公允價值時應考慮交易雙方或評價主體主觀判斷的影響,公允價值的應用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我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與IASB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大體一致。公允價值最大的特點是來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場,參與市場交易理性雙方充分考慮了市場信息后所達成的共識,這種共識后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公允價值。
新準則實行兩年多來的事實證明適度地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能夠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一方面,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入發展為公允價值的引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實際應用的歷史成本計量原則常常不能夠真實準確地計量企業的一些市場收益和風險,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和計量等。所以,公允價值的使用對企業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
公允價值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反映公平交易中雙方交換資產或者清償債務的依據。公允價值的確定具有特殊性,葛家澍教授認為:“通常需要合理的估計,較難可靠計量,需要找到能可靠計量且可具體把握的計量屬性作為它的代表?!币话阏J為,公允價值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1.在市場上存在該項交易的活躍市場時,由于市場價格是所有市場參與者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對某項資產或負債的收益和風險進行權衡后所達成的共識,因此市場價格能夠代表公允價值;2.在市場上不存在該項交易但存在類似交易的活躍市場時,公允價值可參照類似交易的市場價格予以確定;3.在市場上既不存在該項交易的活躍市場,也不存在類似交易的活躍市場時,公允價值可用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予以估計確定。
在我國,公允價值的應用起步比較晚,最早運用是在1998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準則中允許債務人將重組債務賬面價值與轉讓的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或股權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債務重組收益,并在利潤表中反映。此后,公允價值又出現在投資和非貨幣性交易準則里。然而,這三項準則中剛剛使用這種計量屬性不到兩年內,公允價值的使用就發生了很大變動。這主要是基于當時我國相關的公允價值難以真正地顯現出“公允”,證券市場不夠發達,且流動性不強,不能流通的國有股占較大比重,不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有較為完善的會計和證券監管體系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公允。2001年1月,財政部對這幾項準則都進行了修訂,對于有關經濟業務事項的處理盡可能的回避了按公允價值計價,而改按賬面價值入賬。
2006年2月15日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再次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這次重新應用公允價值是國內環境與國際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此次公允價值在新準則中的應用十分謹慎,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比,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確定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時,更充分地考慮了我國的國情。
2002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發達國家設置種種壁壘阻撓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并且訴諸各種反傾銷訴訟使中國遭受了大量經濟損失。我國必須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的、賬目清楚的會計記錄,該會計記錄應當由獨立的機構根據國際會計準則進行審計。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步形成了公有制與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并存的多種分配制度逐漸趨于合理和完善。這就要求會計準則要覆蓋不同所有制、不同經濟成分的企業,并要求建立符合國際會計慣例的新會計準則。近年來中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事物,給會計實務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如企業兼并、管理層收購、融資租賃、物價變動影響和國際結算等,迫切需要許多包括新的會計技術與方法的新會計準則。而此時,公允價值進入人們視野。進入21世紀后,公允價值作為一項重要的計量屬性,大有取代歷史成本之勢。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美國會計準則體系和國際會計準則體系中得到了諸多應用,其影響隨著國際會計準則為不同國家和地區學習和借鑒,逐漸影響了這些國家自身會計準則體系的制定。
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最早運用是在《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當時準則規定,當用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或將債務轉為資本時,該非現金資產和轉為的股權都是按公允價值計量入賬的。其后,公允價值又出現在投資和非貨幣性交易準則里。投資準則里,放棄非現金資產進行長期股權投資時,投資成本為該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非貨幣性交易準則中,當非同類資產交換時,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為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二者中較低者;在同類資產交換時,則直接以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入賬基準??梢姡敃r我國也是積極采用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體現出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的趨勢。2001年1月我國財政部發布和修訂了8項具體會計準則,對其中的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兩項準則所作修訂均涉及到公允價值問題,進而也影響到投資和無形資產準則中的計量問題。而修訂后的債務重組準則規定債權人將受讓的非現金資產(或股權)按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入賬。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準則最主要的變化是公允價值的引入。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準則體系應用中的“一波三折”突現出人們對該計量模式的陌生和懷疑。人們普遍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適合于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經濟環境。這次會計準則改革的方向是適應“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要求。市場化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在股權分置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和產權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出臺的,是適應市場化改革的需要。國際化是加入WTO后的要求,經濟和企業的發展要求會計標準在內容和形式上與主要市場經濟國家趨同。從發展的趨勢看,應用公允價值是會計計量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共有17項,分別是:《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企業會計準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其中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套期保值三大領域公允價值的應用尤為明顯。
下面僅以企業合并中公允價值的運用加以說明: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經營主體發生重大變化,對被并購方資產負債的記錄,以“公允價值”體現,不影響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則,所得稅方面,也沒有處理上的很大爭議。因為在并購交易的過程中,實現“當期收益”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實現,其金額也有限。
企業合并中,“公允價值”是必須采用的方法,主并方公司支付的并購溢價,分配為兩部分:第一資產負債按照“公允價值”入賬,第二支付對價超過“公允價值”的部分,作為“商譽”,主并方公司未來資產折舊的基數,將超過合并各方企業的簡單加總,因而產生所得稅遞延的效果,這是產業整合的結構性利好。
此次在企業會計準則的修訂中擴大了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提高了會計報表信息的相關性,使我國和國際通行的會計處理慣例又近了一步。
公允價值是企業會計準則新引入的一個區別于以往會計準則的全新概念,所以在此基礎上的會計核算科目也有了相應地變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引入了新的會計核算科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下我們將通過例子具體來分析,如何在會計實務中應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營業外收入”等這些跟公允價值有關的會計核算科目。
例:A公司于2008年7月購買B公司100萬元準備短期持有的債券,2008年12月31日,該筆債券的市價為110萬元;2009年6月30該筆債券的市價為105萬元,甲公司應該作如下的會計處理:2008年12月31日,確認該筆債券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時,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00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000
2009年6月30日,確認該筆債券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時,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500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50000
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引入,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但要在我國真正、完善地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尚需會計理論研究、政府、企業及中介機構等多個層面作持續的改進,具體包括:
1.加強公允價值的理論問題研究。對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有助指導其應用實踐,當前的重點應是對公允價值的相關性、可靠性及其與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等其他計量屬性的關系研究。
2.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場、價格市場。準則中要求公允價值在沒有法律約束力的銷售協議時,應當按照該資產在活躍市場中的買方出價確定;在既沒有法律約束力的銷售協議、又不存在活躍市場的情況下,應當以可獲取的最佳信息為基礎,或以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價格或結果作為估計參考。然而我國目前資產信息、價格市場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時地公開各種資產的最新市價,因此公允價值難以得到合理的確定,其可操作性就大打折扣了。為了增強公允價值的公正性、客觀性,必須要進一步完善和培育市場價格體系,使企業各項資產的市價得到公正合理的確定和公開,以便各個企業確定的“公允價值”有據可依。
3.完善相關配套的政策法規。我國《公司法》、《證券法》等法規以三年連續虧損作為上市公司暫停上市的依據之一,這些剛性化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企業為了保住上市公司資格而濫用公允價值。因此,為了配合新準則的實施,有必要對此類條款加以修改完善,并輔以諸如企業持續盈余指標、經營性現金流量指標以及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態(正常狀態、停產狀態、資不抵債、難以清償到期債務等)來衡量和評價上市公司,以減少企業管理當局利用公允價值進行利潤平滑的外在誘因。
4.加強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管力。由于企業實際情況的千差萬別,公允價值不可能規定詳細的操作方法,因而企業就具有一定的會計政策選擇權,這就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選擇的主觀性,利用公允價值等會計政策選擇權對公司財務報表業績進行重新整合,平滑利潤,所以證券監管部門應加大對企業會計選擇權的監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5.加強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力度。充分利用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準則,規范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中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確保其公允和真實。
6.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和道德操守。對于實施的新準則,很多會計人員要進行將近一年的會計培訓,但是職業素質和道德操守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地去強化,這是忠于準則精神執行的必要條件,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功;另外,公司治理結構的調整,內部控制的健全,高層管理水平的提高,都綜合性地對公允價值的執行有著重要的影響。
總之,隨著國際社會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工作的深入以及國際會計趨同潮流的不可阻擋,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的推廣和運用已是大勢所趨。雖然公允價值的推廣還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公允價值許多問題尚處于研究之中,實務運用也處在探索階段,許多實際問題很難把握以及會計人員的素質跟不上經濟形勢的發展等等。但從總體而言,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能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更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隨著公允價值計量的持續改進,公允價值計量將成為我國未來會計計量模式的主流。
公允價值要通過現值技術去分析取得,當市場上不存在公平市價時,就需要應用現值技術來計算出相應的公允價值。因此,在推廣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時,法規部門應根據我國的實際,制定關于采用現值技術來估計公允價值的操作指南,進一步規范現值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問題,提高現值技術在具體實務運用中的可操作性,為在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中市場信息不夠充分的情況下應用公允價值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
在從新會計準則角度規范企業行為的同時還應該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完善監管機制,規范企業的經濟活動,以避免不公平交易的發生和操縱利潤的情況。同時加大對會計信息質量和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監督檢查。利用中介機構例如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公允價值信息,避免公允價值成為某些利益集團操縱利潤的手段,從而減少企業或個人操縱利潤的可能性。
公允價值計量原則在我國經歷了“用而又棄、棄而再用”的過程,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市場體制和法規體制還不夠完善,讓一些企業運用公允價值進行利潤操縱,使會計信息顯失公平。當不存在活躍市場時,運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時涉及不確定因素,更為操縱利潤提供了方便。因此,加強守法宣傳和道德教育,從主觀上消除利潤操縱的動機是杜絕假借公允價值而實則從事造假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