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企業國有資產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國有資產是指屬于國家所有的一切財產的總稱,國有資產按照用途和性質劃分,可分為經營性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和資源性國有資產。經營性國有資產是指國家作為出資者在企業中依法擁有的資產及權益。國有資產轉讓工作中,國有資產的流失成為屢見不鮮的現象。本文主要針對經營性國有資產及其轉讓中存在的問題發表作者的看法。國有資產轉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虧本轉讓”國有資產。國有資產在進行轉讓之前,一般都要請會計師事務所等資產評估中介機構進行資產評估,并將資產評估價作為國有資產轉讓價格的重要參考。筆者在工作中發現,某縣政府在處置下屬的小水電站時,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價為1000萬元,但實際轉讓價為800萬元,而且該小水電站當時的營運狀況及今后發展的前景都非常好,屬于盈利企業,這樣的國有資產轉讓時一般會以等于或者高于評估價的價格進行轉讓,以明顯低于資產評估的價格進行轉讓不合常理,形成“虧本轉讓”國有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2.“零轉讓”國有資產。在國有資產轉讓時,購買方與出賣方都要簽訂轉讓協議,所有事項均要在協議里進行明確。筆者發現,某政府在處置某大型國有企業時與購買方簽訂協議,該大型國有企業打包轉讓價格共計1.5億元。購買方負責安置該國有企業的職工及生產經營。協議確定政府補償購買方的安置金額與轉讓價相等。購買方在協議簽訂后3個月內支付了3000萬元的購買款給該政府,該政府又以職工安置、技改及下崗再就業等名義將收到的3000萬元返還給購買方。這樣倒來倒去幾次就付清了1.5億元的購買款。這種轉讓行為實質上形成國有資產的“零轉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3.“負轉讓”國有資產。筆者在工作中發現,某縣級政府將下屬的國有奶制品廠無償轉讓給某民營企業,該民營企業不需繳納轉讓金,只需要負責該奶制品廠職工的就業、安置等問題。并且該政府還通過政府下屬的典當行將財政資金借款250萬元給該民營企業安置改制企業職工,這實質上形成國有資產的“負轉讓”,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
4.“私有化”國有資產。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等國有資產的高級管理者掌握著企業的核心機密,為了將國有資產轉為個人財產,個別高級管理者將國有資產通過明轉、暗轉等方式將國有資產轉移到其掌控或有直接關系的企業,減少國有資產轉讓的數量和金額,這實質上將國有資產“私有化”,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針對上述國有資產轉讓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必須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相關法律法規,依法進行國有資產轉讓,尤其要杜絕部分人員在國有資產轉讓中謀取私利的行為,一定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控制:
1.國有資產管理者的上級主管部門一定要對下級部門進行監管,規范國有資產管理者的轉讓行為,避免下級部門因為沒有監管而違規轉讓國有資產。
2.在國有資產轉讓前,一定要聘請有資產評估資質的中介機構對國有資產進行評估,評估價格應作為轉讓國有資產價格的重要依據。對于低于評估價的國有資產轉讓,一定要查清其原因。
3.作為國有資產的監管者,政府部門一定要樹立主人翁意識,依法、合理、規范轉讓國有資產,并妥善處理好因國有資產轉讓導致的職工分流、安置、就業等相關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將會成為社會問題,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
4.國有資產轉讓時必須請同級審計、監察等監督機構參與轉讓全過程。審計、監察等機構的監督職責對于保證國有資產的合規合法轉讓起到關鍵作用。國有資產轉讓不是國有資產管理者一個部門就說了算,必須將監督貫穿于國有資產轉讓的全過程。只有監督,才能避免國有資產中的違規違紀問題,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5.形成國有資產轉讓責任追究終身制。由于目前國有資產轉讓存在漏洞,導致部分人員“鉆空子”,中飽私囊,以權謀私,成為國有資產的蛀蟲。這主要源于對違紀者的責任追究不嚴,筆者認為,必須讓責任與國有資產轉讓的決策者、經辦人員捆綁在一起,如同金融機構對負責貸款的決策者和信貸員發放貸款的責任終身制一樣。通過責任這條高壓線,讓國有資產轉讓相關人員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保證國有資產轉讓的合規、合法。
綜上所述,要保證國有資產合規、合法轉讓,既要有法規的約束、全程的監督,還要通過責任的壓力使國有資產轉讓相關人員嚴格遵守法律法規,避免部分人員在國有資產轉讓中謀取私利,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