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宏 孫敬明
行政事業單位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織,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國民素質的主要陣地,擔負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重任。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從2009年開始,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全面深入地進行了機構體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了一套人員精干、運轉高效的運行體制。為此,財政部門也推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改革財政支出,通過實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等方法來逐步構筑公共財政框架,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的使用效益。不過我國的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由于基礎差、規模小、歷史短、經驗不足,面對日益深入的改革與國際化的金融危機,生命力十分脆弱,很有必要建立預警體系來增強抗風險能力。因此建立單位財務預警系統不僅僅對單位自身有重大意義,對各方面利害關系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財務預警系統是以單位財務信息數據為基礎,以財務指標體系為中心,通過對財務指標的綜合分析、預測、及時反映單位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的變化,并對單位各環節發生或將可能發生的經營風險發出預警信號,為管理當局提供決策依據的監控系統。
1.財務信息的搜集功能。根據單位的行業性質及預先設定的財務指標,有針對性地搜集相關行業動態、行業數據、財務政策、財稅法規等。
2.財務數據的分析、監測功能。將搜集的相關信息與預先設定的風險預警指標進行核算、對比、分析、預測,找出偏差,分析偏差形成的原因,發現存在的問題。
3.財務風險預警功能。當單位的經營狀況偏離軌道,出現異常,超過財務預警線時,財務預警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報,提醒管理者盡快作出調整,分析并查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拿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中,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4.查錯防弊,強化單位內控管理的功能。財務預警系統通過監測、診斷,找出財務管理存在的弊病,幫助管理者糾正偏差和過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使財務管理回到正常運轉的軌道,同時幫助管理者從經常出現的問題中找出單位內部控制中的薄弱環節,幫助管理者制定相應的政策,改善管理,強化內部控制。
5.健身功能。通過預警分析,能系統而詳細地記錄財務危機發生的緣由、處理經過、平息波動和解除危機的各項措施以及處理反饋與改進建議,作為未來類似情況的前車之鑒。還可將糾正偏差與過失的一些經驗教訓轉化成單位管理活動的規范,以免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不斷增強單位的免疫能力。
會計集中核算是指在保持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主體,綜合財政預算單位資金使用權限,財務開支審批權限不變的前提下,按照“財政收入一個賬戶,財政支出一個漏斗,資金管理一個渠道”的要求,取消各單位在銀行開設的賬戶,各單位財政資金收入直接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各單位支出由財政直接支付,并設立會計核算結算中心,由會計核算中心統一管理、集中資金結算。其財務預警機制的建立流程如下:
警源是警情產生的根源,尋找警源即尋找單位財務危機的根源。警源可分為兩大類:外生警源和內生警源。外生警源指的是因外部環境變化而產生的警源。內生警源指的是單位內部運行機制不協調而產生的警源。若單位財務危機確實存在,財務危機分析人員應當將分析結果交給危機管理部門,以便進一步采取措施。
廣泛搜集相關的財務信息是進行財務預警的前提,搜集到的信息質量好壞與真實與否直接影響到單位財務預警的實施效果。所以單位應派有經驗和專業水平高的人員對信息進行判別。信息收集的途徑有很多,包括互聯網、大眾媒體及單位的財務數據、內部溝通與報告、專項調查等。同時要建立健全核算中心內部各項制度,一是按照會計主體不變的原則,分戶建賬,集中核算;二是嚴格按賬務處理流程操作;三是及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由會計主體單位負責人簽字蓋章后,再對外提供;四是分單位建立會計檔案并妥善保管。五是嚴格憑證審核制度和實行財務會簽制度。單位所有原始憑證都必須經過核算中心審核無誤后,才能收支款項和進行賬務處理。
單位財務預警的運行機制包括財務預警分析機制和財務預警處理機制。財務預警分析對于單位進行財務預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高效的預警分析機制是財務預警系統的核心和關鍵。通過風險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對財務預警影響小的風險,從而將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風險上。財務預警風險分析一般有兩個要素,即預警指標和判別閾值。預警指標是指用于預測財務危機的指標,也就是能夠有效識別財務狀況惡化跡象的指標。判別閾值是指控制預警指標的臨界點,一旦測評指標超過臨界點警情發生,就要啟動應急計劃。在財務預警分析中,最關鍵的是預警指標的選擇和判別閾值的確定。預警指標的選擇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據財務預警模型進行拓展;二是根據傳統經驗進行篩選。在分析清楚財務風險后,就應立即制定相應的防、轉化措施以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
預警的目的就是要在警情擴大或爆發之前采取防警排警對策,防警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防止警情的發生,而一旦發生了警情,則由防警變成了排警。危機管理部門中負責制定排警對策的人員應當在接到分析報告后,盡快進行決策,分析是否應當采取危機化解措施以及制定采取何種措施。由于制定危機防范措施關系重大,所以在負責制定排警對策的人員中應當包括有單位決策權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危機產生部門的主管人員。在風險征兆消除之后,就應該采取的措施以及形成的經驗轉化為企業的管理活動規范。同時我們建議借助計算機現代化管理,構建功能龐大的財務信息系統。財務信息的收集、傳遞,財務數據、財務報表的分析,離不開計算機信息系統,尤其是在會計集中核算模式下,財務核算人員與被核算企業經營管理分離,不能時時地掌握被核算企業的經營業務,對被核算企業的資產不能進行有效地監管,在這種形勢下,構建功能強大的計算機信息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及時地收集和傳遞財務數據和財務信息,更能實現資源共享,加強核算中心與被核算企業的溝通和交流,并根據建立的評價指標與搜集的財務數據進行對比,及時發現異常,找出經營中出現的問題,提醒被核算企業經營管理者作出調整,加強核算中心與被核算企業的溝通交流。
總之,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并貫穿于單位的財務系統,對于單位的盈虧與否、經營狀況如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完全消除風險及其影響是不現實的。財務風險的控制是一個持續的變化的并不斷提升的循環往復的過程,最重要的要用戰略的思維和切實可行的操作來構建風險控制體系,并不斷在單位經營中更新、完善這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