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紅
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是指以企業內部的會計部門、會計人員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和人員參與的對企業會計工作、會計資料及其所反映的經濟活動、經營成果等進行的監督活動。在控制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效率、規范內部經營、維護經濟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企業內部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有效進行的保障。但是在目前的企業中,卻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有些企業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權過于集中,導致大股東更多地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問題;有些企業內部管理層控制問題嚴重,少數關鍵人員常常集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于一體,缺乏必要的約束和制約;有些企業沒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而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等。
2.缺乏有效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目前許多企業的管理者在企業中還是扮演著行政領導的角色,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和經營方式,風險意識不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內部控制制度重視不夠,導致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缺乏明確的控制標準和程序;有些企業雖然建立了相關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但是制度內部以及制度之間缺乏必要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存在漏洞或偏差,甚至出現自相矛盾的地方;有些企業雖然制度相對比較完善,但是卻沒有很好的貫徹實施,使得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僅僅停留在紙上。
3.會計部門的監督職能未能有效實施。目前企業內部會計工作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內部管理混亂,崗位設置不科學,內部牽制制度缺位,會計工作的操作流程不規范,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不高,業務知識陳舊,知識更新速度跟不上企業的發展要求等。因此,加強會計部門本身的監督職能是亟需解決的。
4.外部會計監督力度較弱。企業的外部會計監督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兩個方面。在政府監督方面,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對企業的監督未能有效到位。例如稅務部門在進行稅務檢查時,覆蓋面不能達到每個企業,檢查力度不夠等;財政部門對企業的會計工作的監督不能全面到位,對會計造假行為的打擊不力,會計證的管理工作存在問題等;司法部門對企業違紀違規處罰時,對其相關責任人員處罰力度不夠,威懾力不夠等。
1.完善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企業應該建立和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應該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建立合理的股權結構,分散公司的控制權,增強中小股東在企業決策中的話語權;完善企業內部長期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弱化企業關鍵人員舞弊的利益動機;完善企業內部決策機制,要保證企業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同時還要建立決策糾錯機制。
2.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首先,企業管理層應該樹立全面的風險意識,認識到企業內部會計監督的重要性,并使內部會計監督的觀念深入人心。其次,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制度本身應該有一系列完整的框架結構,并且應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于企業會計業務的各個環節都要有相應的監督方法,控制面應該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最后,要重視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貫徹實施。
3.強化會計部門的內部監督職能。首先,保證會計部門的內部牽制制度有效實施。會計部門應該合理設置崗位,明確各個崗位人員的職責權限,并注意相互分離和相互制約,實施定期輪崗制度,將舞弊等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其次,加強對會計處理程序的監督控制。監控內容包括會計科目的使用、會計憑證的審核傳遞、會計核算的方法、會計賬簿設置與記賬要求等內容。企業可以通過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加強會計人員之間的監督。最后,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重視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實行多層次、大范圍的培訓和考核,促使會計人員加強交流學習,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和業務能力。
4.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管體系。在政府監督方面,應該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法律法規之間要相互銜接,避免存在監管真空和重復監管;各個政府職能部門要相互協調,實現資源共享,有效降低對企業的監督成本,提高監管效率。在社會監督方面,要加大對執業人員法制觀念、職業道德觀念的教育力度,加大注冊會計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準;規定注冊會計師、審計項目負責人和會計師事務所本身為同一被審計客戶連續提供審計服務期限,以防止其與被審單位過度親密而影響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