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志強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突出特征就是對人才的爭奪,鄉鎮企業人才成為競爭與發展的第一資源,誰擁有更多更好的科技型人才,并能使之發揮作用,誰就能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因此,鄉鎮企業如何在鼓勵正當的人才流動活動的基礎上,提高對無形資產在人員流動中的清晰認識和高度重視,明確有關具體的政策界限和管理措施,轉變觀念,通過科技型人才的保護來確保以科技成果為主體的無形資產管理的科學和安全,是當前鄉鎮企業科技體制改革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于無形資產,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公認一致的定義。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無形資產作為鄉鎮企業運營的核心生產要素,其概念變得愈加寬泛。《紐約時代貨幣與投資大詞典》則定義為:“一種無形資產就是一種對未來利潤的合法索取權,而尤以對未來資金的索取權最為典型。”1992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1條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土地使用權、商譽權等”。這個定義僅僅指出了無形資產的兩個外部特征,即“長期使用”和“沒有實物形態”,無法使我們獲得對無形資產的全面和深刻的認識。隨著無形資產在鄉鎮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和理論界對無形資產的研究日漸深入,人們對鄉鎮企業無形資產概念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在近來出版的許多財經教科書中,將無形資產定義為“指企業長期使用、但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它們代表企業的一種法定權和優先權,或者是企業具有的高于一般水平的獲利能力”。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無形資產就是一種不具有實物形態特征,但在管理實踐中可以估價、可以計量、可以用來投資和增值的非貨幣性資產,如版權、商標、商譽、專利、知識產權、品牌、思想和關系等均可涵蓋在此范疇內,這個定義已將無形資產拓展到很寬廣的范疇。
鄉鎮企業科技型人力資源流失使技術和管理技能等無形資產隨之流失。因為鄉鎮企業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身上含有企業特有的無形資產,這些人員具有的管理和技術技能是鄉鎮企業長期培養的結果,包含了鄉鎮企業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投入。
由于鄉鎮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對無形資產的保護觀念、法制觀念淡薄,使多年經營形成的無形資產在科技型人力資源的業余兼職中變相流失。
有些鄉鎮企業在人力資源交流、租賃、技術支持過程中,沒有按照規范的保護程序,對無形資產未作任何評估,將作為無形資產的人力資源租賃、支持給別的組織,造成無形資產被租賃方無償使用。另一種情況,有些鄉鎮企業雖然對其無形資產作了評估,但在租賃、收益基數中沒有考慮到無形資產增值能力,使鄉鎮企業喪失無形資產的收益權。
鄉鎮企業科技人員可以與其工作單位就該單位的技術秘密、職務技術成果的使用、轉讓等有關事項簽訂書面協議,約定科技人員可以自行使用的范圍、方式、條件等具體問題。單位可以在勞動聘用合同、知識產權權利歸屬協議或者技術保密協議中,與對本單位技術權益和經濟利益有重要影響的有關行政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協商,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約定有關人員在離開單位后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且有競爭關系或者其他利害關系的其他單位內任職,或者自己生產、經營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業務。
正確處理本職和兼職關系的關系,防止無形資產無形流失。科技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和不侵犯本單位技術權益、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業余兼職從事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等活動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科委關于科技人員業余兼職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正確處理本職和兼職關系,不得在業余兼職活動中將本單位的技術秘密擅自提供給兼職單位,也不得利用兼職關系從兼職單位套取技術秘密,侵害兼職單位的技術權益。企事業單位可以參照本意見對有關兼職人員進行管理。
企事業單位要對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或者本單位重要科研任務的科技人員進行管理。對列入確定為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的計劃任務書或者有關合同課題組成員名單的科技人員,在科研任務尚未結束前要求調離、辭職,并可能泄漏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或者科研任務所涉及的技術秘密,危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原則上不予批準。擅自離職,并給國家或者原單位造成經濟損失或泄漏有關技術秘密的,可以依據有關法律規定,要求其承擔經濟責任;用人單位有過錯的,也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制定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應認真研究和借鑒發達國家保護無形資產的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國國情,盡快制定和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為我國企業無形資產的管理和效能的發揮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使企業保護無形資產的行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設立專門機構,實行有效管理。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這就對無形資產的管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無形資產的管理要求,在企業內部設立專門機構對無形資產實行管理,具體負責企業無形資產的登記、注冊、保管和使用;引進他人專利、專有技術的審查和檢索;分析企業現有無形資產的各種優勢,主動開展各種業務,將現有無形資產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等項工作,使企業無形資產的增值功能得以有效的開發與應用。通過培訓,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無形資產專業評估隊伍,規范評估行為,使企業對無形資產的管理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以有效制止企業無形資產的流失。
總之,科技型人力資源流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擇業自由的體現,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研結構調整、人才分流,實現科技人才和技術資源優化配置的一項重要措施。鼓勵和支持部分科技人員以調離、辭職等方式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最能發揮其作用的崗位去工作。科技行政主管部門也應當加強對科技人員流動的宏觀管理和政策引導,支持正當合理的科技人員流動。但是,為了使無形資產在人員流動中不被流失,在觀念留人、制度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同時,重視合同管理、職責管理、項目管理、法制建設、機構建設等約束機制,逐步形成依法、有序、科學的人才流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