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慶英
(惠州學院體育系,廣東惠州516007)
體能是反映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評價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學習工作效率、社會活動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精神和物質需求日益提高、學業負擔不斷加重、心理壓力逐漸增大、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的情況下,強健的體能在保持身心健康、完成工作學業、承載生活壓力中發揮了不可取代的生物學保障作用。近些年來,在國內外一些在校大學生中,因不能化解學習、生活、社交等壓力或矛盾,時有出現以中樞神經系統和精神心理活動異常為主要癥狀 (如神經衰弱、失眠、抑郁、記憶力驟降、偏執或暴躁)的 “校園疾病” (campus diseases,CD),甚至出現行為失控、自殺或暴力犯罪行為[1]。如何通過體育課改善學生的體能生物學屬性,尤其是腦力和心力素質,增強大腦中樞對來自外部環境劣性刺激的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疏導身心壓力,促進心智健康,輔佐補充學生的社會學屬性 (如政治素養、思想覺悟、行為規范)教育,構建和諧校園,是當前我國高等院校體育課教學改革探索的方向之一,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體能 (physical working capacity,PWC)是指人在身心活動 (如工作、學習、運動、生活)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融軀體工作能力 (體力,body working abilities)、大腦工作能力 (腦力,brain working abilities)和心理調控能力 (心力,psychological controlling abilities)于一體的綜合生物學素質或能力 (簡稱為 “三力” 或BBP能力)[2]。體力是指以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協調、平衡等身體外在的、以軀體活動為主要特征的工作能力或身體素質;腦力是指以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過程 (強度、靈活性、均衡性)、神經機能能力(如分析判斷、邏輯推理、學習記憶、快速運算、語言表達)和以認知能力為主要特征的工作能力或素質;心力是指與人的軀體活動和大腦神經思維工作緊密結合并高度融合,以精神意志品質、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及其對自然和社會環境條件變化的適應能力為主要特征的生理心理素質或能力。體育課在增強學生體能 (體力、腦力和心力)素質,促進心智健康方面,具有其他途徑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高校學生的腦力、心力素質特點和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基礎上,探索如何通過調整體育課程的項目內容,改進教學過程和方法,有針對性地提高大學生的腦力和心力素質,調理心智健康狀態,增強應對各種刺激或挑戰的承受能力,為順利完成學業打下堅實的生物學基礎。
從中樞神經過程分析,學生的大腦神經細胞興奮沖動的強度大,神經反應快,興奮的閾值較低且占有明顯優勢,興奮與抑制轉換的靈活性高;高級神經活動的機能能力具有思維敏捷、分析判斷迅速、學習和記憶力以及認知能力強等優勢。但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均衡性較差,尤其是中樞抑制過程相對較弱,綜合分析與慎重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經驗相對不足。
大學生普遍個性突出獨立性較強,意志堅定,敢于拼搏,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各種困難,非常投入地去完成自己認定的目標或任務;但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毅力品質較弱,對挫折缺乏忍耐力,容易放棄。他們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非常敏銳,應答迅速且有激情,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但自我調控能力相對較弱,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高度集中,情緒波動較大,易沖動,尤其是對自己非常看重且又不順心意的事情,容易采取過激甚至是極端的對應行為。
目前,高等院校體育課的項目內容基本上是按照運動項目的性質進行分類,如田徑、體操、球類、游泳等,在發展學生的生物學屬性 (如體能、技能、智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大學生的體能 (尤其是腦力、心力)素質,在按性質分類的基礎上,我們嘗試性地將以發展體能腦力、心力為主的傳統體育項目 (如太極拳)和近年在我國高校逐漸開展起來的新興運動項目 (如定向越野、體育舞蹈、韻律體操、高爾夫球),按其神經生理心理學功能進一步分為中樞興奮性、中樞抑制性、中樞興奮-抑制性三大類項目(表1),為調整體育課程的項目內容提供參考。

表1 體育課部分傳統體育項目和新興運動項目的神經生理心理學功能分類表
根據我國高等院校教學課程安排規律,大學生的神經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學習任務繁重、課余時間安排緊湊的實際情況,為加強學生腦力和心力素質的培養,首先需要適當增加對發展腦力和心力素質針對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時數,尤其是具有中樞抑制性、中樞興奮-抑制性功能的項目內容 (如太極拳、瑜伽、越野跑、體育舞蹈)的教學時數。教學研究和實踐證明,這類課程對于發展學生的自控能力,克服急躁情緒非常有利[3,4]。通過采取增加課時 “以課代訓”,拓展促進 “課外自練”興趣的途徑和方法,能夠實質性地增加練習的時間和強度,提高教學效果。增加教學時數,一是可通過增加體育課的總課時量來實現;二是可在體育課總課時量不變的條件下,通過調整項目內容的課時比例,適當增加重點發展腦力和心力素質的教學項目內容的時數。
在發展腦力和心力素質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技術動作規范,還應特別強調和培養學生 “形神合一”、“心神合一”的境界,尤其是中樞抑制、中樞抑制-興奮類的項目內容 (如太極拳、瑜伽、體育舞蹈)。例如在太極拳、瑜伽教學時,要學生有意識地使全身放松,控制呼吸的時相、深度及節奏,動作熟練后最好閉眼;擴胸、伸展肢體時,緩慢深吸氣;內收、屈曲時緩慢深呼氣。通過這種“閉眼吐納”教學方法,能非常有效地使練習者排除思想雜念,身心逐漸進入一種 “超脫”狀態。指導學生如何調控自己的主導心境和思維活動,集中注意力去體會、感悟項目內容 “內外兼修、身心并健”的魅力,培養興趣和自覺鍛煉習慣,帶動 “課外自練”,既是突破教學訓練的 “瓶頸”的難點,也是取得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
體育課培養學生腦力和心力素質的教學效能評估,包括課程本身的成績評分和效能評估。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一種包含技術性、意境性和氣質性三項內容的綜合性評分方法。技術性評分是擇重于對學生軀體動作、外在表現力程度的評分,包括完成技術動作的熟練程度、規范性等,占總評分值的40%;意境性評分是擇重于對學生心腦活動、內在表現力程度的評分,包括完成規定動作時的心腦專注程度、詮釋技術動作的內涵或熟練程度,占總評分值的50%;氣質性評分是擇重于對學生身心修煉、內在氣質感染力程度的評分,包括出席體育課時的心境狀態、神情氣質、以及自覺鍛煉習慣等,可占總評分值的10%。意境性和氣質性評分是體現體育課培養學生腦力和心力素質,達到陶冶情操、優化氣質、追求長遠育人效果和深層次教學功能的一個重要標志。
[1]劉韌,胡黎明.構建大學生的心理安全屏障——層次分析法在大學生心理安全影響因素分析中的應用 [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18(4):45~50
[2]孫學川.中國人民解放軍體能訓練手冊 [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1~2
[3]張旭光.論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的 “整體育人”思想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年,12(4):525~527
[4]李瑛.論高校研究生開展太極拳運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J].搏擊?武術科學,2009,3(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