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知識流動與深圳創新型城市建設

2010-03-19 10:37:28
城市觀察 2010年1期
關鍵詞:創新型區域系統

◎ 牛 昕 覃 劍

“在一個只有不確定才是確定的經濟中,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必然資源是知識”(野中郁次郎,1991)。對于一個城市而言,何嘗不是如此?要保持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知識資本是重中之重的要素,尤其是在一個市場、產品、技術、競爭者、規則甚至社會快速變革的世界經濟格局中,知識以及創造和使用知識的能力是城市持續競爭優勢最重要的來源。創新型城市作為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融合的一種城市演變形態,在其發展過程中知識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是創新型城市的構建要素之一,知識在系統內部各行為主體之間是否能夠順暢流動決定了系統創新能力的大小和城市經濟發展的快慢。知識在創新型區域的流動是創新系統運轉的動力,是維持其競爭優勢的命脈。增加城市的知識存量和流量,加快城市中知識流動的速率,有利于創新型城市不斷增強創新優勢。

當前,深圳正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發展高新技術和產業結構升級壓力前所未有;高密集人口、資源枯竭短缺、伴隨低端產業結構的粗放型增長、區域經濟差距懸殊、生態環境惡化等影響猶如雪上加霜;政策支持背后創新創業意識的退化使社會發展前景不容樂觀;面對知識經濟挑戰,社會環境卻排斥了智力和人才資源,經濟持續發展正舉步維艱。基于發展之現實困境,如何融合促進知識流動,走創新之路,在新的國家和城市分工體系中謀求新的發展空間,是緩解深圳發展壓力、應對挑戰、獲得重生的有效途徑。同時,深圳作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城市發展的先驅者、園區建設的標榜,研究深圳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機制,可能會對“后發城市”提供前瞻新視角乃至新規劃,為全國其他區域提供標桿意義。

一、理論綜述

(一)關于知識流動的研究

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包含了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成文化的信息。它不僅存在于文件與存儲系統中,也蘊含在日常例行工作、執行與規范當中。目前,對知識的劃分方式各異,但是根據知識外顯程度的不同,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得到理論界和學術界的廣泛認可。顯性知識是指可以用書面語言、圖表、數學公式表達出來的知識,通常表現為產品外觀、文件、數據庫、說明書、共識和計算機程序等形式;而隱性知識則是指高度個人化的、與實踐相關的、難以清晰表達的知識,通常以個人經驗、團隊的默契、技術訣竅、組織文化等形式存在(Polanyi,1966)。

知識流動是指知識在不同部門間的流動。知識流動的英文為“Knowledge flows”,也有的翻譯成“知識流”,這個詞組更多地出現在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文獻中。知識流動是一種重新組合生產要素的過程,是創新活動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創新是知識流動的結果。就區域創新系統而言,知識在系統內部各行為主體之間是否能夠順暢流動,決定了系統創新能力的大小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快慢。知識流動的實質是促進創新要素的有效組合,提高創新系統的創新能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區域創新系統中的知識流動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1)企業間合作。(2)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間合作。(3)技術擴散。(4)人員流動。范丹宇等(2006)在此基礎上細化和深化了知識流動的形式,認為知識流動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企業之間的流動:創新系統中最重要的知識流動是由企業間的技術合作及其相互的非正式互動帶來的。(2)企業與公共研究部門之間的知識流動:公共研究機構和大學是一般研究活動的主要執行者,不僅為企業產生基礎知識,而且產生新方法、新儀器和有價值的技能。公共研究部門與企業間的知識流動是雙向的。(3)研究部門之間的知識流動。(4)知識的社會傳播:知識的社會傳播是知識從所有者那里向社會的擴散。(5)與外部的知識流動:知識在各創新系統之間的流動。

知識流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存在一個知識從知識供體流動到知識受體的系統。從知識流動的過程來看,影響知識流動的因素有:(1)知識供體:它的主觀意識和知識輸出能力對知識流動起著重要影響。(2)知識受體:其意識與能力,與知識供體之間距離也是影響知識流動的因素。(3)知識源與知識受體之間的距離:有三層含義,一是文化距離,即合作雙方之間的文化差距;二是兩個組織之間的空間距離,三是知識距離。(4)知識的性質:不同類型的知識其流動的方式不同。(5)環境因素:創新系統的環境也是影響知識流動的重要因素。

(二)關于城市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的研究

早在20世紀初馬歇爾就對產業區內知識流動的特征作過經典的概括——“秘訣彌漫在空氣中”,其后的一些學者在對一定地域范圍內產業集群中知識流動進行探討的基礎上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強調地理鄰近在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的傳遞或共享中的重要作用。普雷德于1966年通過對美國35座最大城市的人口和專利申請書之間的關系的分析,認為發明在城市中是集中的,可謂首次注意到現代城市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1971年,希格斯同樣以美國為研究對象,指出1870-1920年期間,美國的城市化水平和專利申請書之間有著重要和密切的關系。1971和1973年,費勒通過分析進一步說明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增加了發明和技術需要之間的聯系。城市對于知識流動的促進,至少比農村有利,對于城市在知識流動中的作用,海耶斯特蘭德在1967年進行了研究,他強調親近和人與人之間交往對創新的重要性。1970年佩德森概括了經濟發展在與商務有關的發明和與家務有關的發明的擴散中有重要的作用。Audretsch和Feldman(1996)證實知識流動有著地理上的局部性,并且集聚與創新活動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Rakesh(2002)認為員工從集群中的一個企業流動到另一個企業能夠形成集群中知識創造與擴散的自增強機制。正如貝洛克(1988)所說,城市生活幾乎沒有什么特征不利于知識流動,區域創新系統的組織關聯形式是“知識流動”。

國內最早開始研究知識流動和區域經濟間相互關系的是蘇靖(1999)所提到的知識流動的四個流動方式。后來間斷有一些研究,但多集中于企業人才流動研究,直到“知識型城市”提出以后,關于知識流動和區域經濟的互動研究有一個高潮階段,但基本研究方法仍沿用OECD所總結的知識流動的四個渠道分析框架。對于區域創新系統對知識流動的影響,馬旭軍(2007)認為知識流動可以直接實現區域創新系統中的效率目標,使區域內創新的規模不斷擴大、活力不斷增強;知識流動通過技術擴散實現產業發展效應,實現了區域創新的擴散目標;知識流動可以使原始創新成果通過系統內的有效配置,不斷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他學者也得出相似的結論(范丹宇,2006;謝麗君,2006;張剛等,2006)。

(三)文獻評述

自“知識型城市”提出以后,關于知識流動和區域經濟的互動已經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從國內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對城市系統內的知識流動的機制研究已頗有成果,從對區域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影響到對區域內社會結構的變革都有比較成熟的研究,但是對于區域創新能力的決定因素,以往研究主要考慮的是與R&D投入、教育水平、科研機構數量、區域內產業集聚程度等相關的因素,而相對忽略了一些難以用數據表征、與知識及其流動相關的因素。在國內外各區域為適應全球化的發展,提升其在國際競爭格局、創新體系及產業鏈中的地位與作用而爭相把打造創新型區域作為發展的目標時,研究促進區域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的策略,從而使地區國家相比其他地區以更快的速度創造知識和傳播知識,對我們認識和把握區域創新發展的規律,制定區域創新政策和構建創新型區域大有裨益。

二、城市創新系統中的知識流動

城市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是通過系統中五大主體--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政府、中介機構、跨國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從創新系統內部來說,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是知識流動的主體。(1)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既可以是知識流動的受益者,也可以是知識流動的傳播者,在市場機制的激勵下從事創新的實質就是知識流動帶來的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這種組合只有企業通過市場來實現。因此,知識流動的商業化是城市創新系統的必然趨勢。(2)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技術創新源。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已經進一步強化了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在城市創新系統中的作用,企業的創新活動越來越依賴于它們生產的知識,知識流動為此提供了必要的通道。同時,高等院校等機構通過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使得知識的流動得到螺旋式的升級和創新運用。(3)中介機構是溝通知識流動的重要環節,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咨詢服務等中介機構是溝通科研部門與企業的紐帶和橋梁。(4)政府發揮對知識流動方向的必要引導作用,并通過政策的扶持作用促進城市創新系統內外知識的有效流動。

圖1 城市創新系統內部知識流動機制

從創新系統外部來講,跨國公司通過高技術商品交易、技術許可轉讓、外國直接投資三種方式成為城市創新系統外部知識流動主體,為創新型城市知識集聚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機會。

三、城市創新系統對知識流動的影響

知識流動是創新活動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創新是知識流動的結果。知識流動是一種重新組合生產要素的過程,只有能夠提供實現創新所需的新生產要素,并對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實現作出貢獻的組織或機構,才能參與知識流動。在知識流動過程中,不同社會組織之間的交易成本一般要高于組織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交易成本,只有組織間保持相互依賴的關系,合作才能持續下去。一旦合作中的一方掌握了其他合作者所能貢獻的生產要素,或找到質量更高、成本更低的替代要素,為降低交易成本和生產要素組合的成本,就必然將合作中的“多余者”逐出,從而導致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

(一)區域創新系統對知識流動的促進作用

1.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了知識的流動自加強機制。創新型城市中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質的人才、科研院校以及信息產業,是產業鏈的“高端”節點集聚地、區域性新興產業中心,是品牌資源密集區、大批創新型企業的營銷窗口和營銷創新舞臺,是公司總部集聚地和區域性企業運營中心,是各種創新要素(信息、技術、資金、網絡等)集聚的特定區域,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集聚地,其創新的潛質較其他地域要高,必將成為集中創新源。創新系統存在的知識流動自增強機制加快了知識流動的速度和有效性,這是因為一方面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利于知識創造和吸收,擴大了創新源,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創新型城市對其他外部區域知識的集聚作用,擴大了知識存量。同時,創新型城市通過對承載著大量隱性知識的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加強了其對知識的集聚。而人才在創新系統中的流動,加快了系統中知識的流動。知識本身的粘滯性又對知識產生“鎖定”效應,為知識流出城市創新系統設置了天然的屏障。如此,城市創新系統不斷集聚、發掘、創造、吸收、消化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存量。同時又加強了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的加強又導致新一輪的集聚、發掘、系統消化、創造知識,如此循環加強,使得創新型城市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有效的知識流動。

2.開放的創新文化加速了知識在創新主體間及其與社會間傳播。創新型城市的文化是一種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文化;是一種開放的組織文化;是一種有有序、規范、穩定的管理文化,包括法律、法規、體制和管理。由這種文化和發達的通訊及交通網絡所營造的城市非正式交流機制不僅使顯性知識的流動暢通無阻,同時也是隱性知識傳播的加速器,非正式交流促進了城市內隱性知識的溢出,非正式交流提高了知識交流的效果。非正式交流的頻率要比正式交流高得多,通過人際關系網絡進行的非正式交流具有很強的信息搜尋功能,交流者從同事那里獲得相關信息要比從無數的出版文獻中搜尋來得容易得多。只要一個成員提出信息需求,許多人會同時從自己的大腦中自動搜索相關信息,并將其提供給需要者。

3.良好的社會環境保障了知識流動的暢通性。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技術創新,沒有良好的環境和支撐條件將是難以完成的。創新型城市完備的社會環境為知識及其載體創造了良好的流動環境。一是創新型城市擁有治理有效、服務高效的政府,這為知識的流動掃除了“絆腳石”,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沃土,為城市創新注入了活力;二是新興的知識往往是隱性的,實例包括新概念或新的設計,所以交流的便利性在創新的交流和共享擴散中極為重要,創新型城市是一個創新集聚的空間,擁有優良的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區以及充足的經營、文化、媒體、體育及學術活動場所,所以有類似或相關的企業和個人有著天生的地緣接近性,降低了空間聯系的成本和時間,便捷了遠距離協調和控制,擴大了知識流動和轉化的深度、廣度和提高了流動地效率,使得這些創新的想法更快更容易的交流,進而加速了知識的共享、學習和創新;三是創新型城市擁有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力隊伍、多樣化的、高質量的居住選擇、切實重視環保等社會環境,這些環境無不為知識流動提供一個良好的流通環境,大大促進了知識的交流和共享,為“高知資本”聚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區域創新系統對知識流動的不利影響

1.創新主體相似的認知結構不利于知識創造。長期內,同樣的一群人有知識同化的傾向,同樣,創新型城市中的企業也有知識同化的趨勢,企業認知結構的過分相似對城市中的學習與創新可能是有害的,正如Cohendet和Lerena(1997)所指出的,知識創造要求有多樣化的新穎資源來觸發,知識結構的相似性盡管會增進城市的吸收能力,但它也會限制城市的學習范圍。對某一領域知識的長期使用,極易導致城市創新主體認知鎖定,從而導致知識流動的速度下降,知識發掘、吸收和創造減少。同時,知識是具有高度個性化,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個體的行動與特殊情境之中,因此,是難以輕易溝通與分享的,這增加了知識流動的難度。

2.創新型城市的信息化易導致知識的非正當流動。信息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在促進知識流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為知識流動創造了條件,但另一方面,高科技犯罪更是一種難以防范的社會惡瘤。知識的公共產品屬性、高度流動性、開放性等特征使得對知識的竊取相對容易,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發達高科技幾乎無所不能及的情況下,商業竊取、盜版等問題凸顯。

3.創新型城市的高生活成本抑制了知識流動,創新型城市的產業處于產業鏈的高端,創新型城市的科學技術走在了科技的前列,創新型城市積聚了頂尖的人才,創新型城市政府為營造創新環境不斷改革,創新型城市的創新投入巨大……產業、人才、投入等的領先必然導致創新型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高的生活成本為知識的流動設置了一個標準,即只有能帶來高收益的知識方能進入城市系統,只有能帶來高收益的知識型人才才能留在城市中,這個標準就使一些知識無法流入城市系統中,而城市系統也無法在此類知識上實現創新。

四、促進深圳知識流動的策略

知識流動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知識流動的速度越來越快,流向越來越復雜卻是毋容置疑的。作為知識積聚所之一的創新型城市,只有創造出更加利于知識流動的機制,才能使知識創新層出不窮。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創新型城市對知識流動既有促進作用,又有抑制效應,那么創新型城市應如何揚長避短,以最大化利用知識的價值呢?

(一)深圳知識流動的不足

1.知識源不足。深圳的基礎性知識源不足成為了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突出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數量還不能滿足深圳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需要。截至2006年4月,深圳高校在校生僅4.53萬人,同期比較,青島擁有在校生近20萬。同時,深圳高校還存在結構不合理、質量水平低等問題。本地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過多地集中在知識向商品轉化的最后環節,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人員培養薄弱。二是科研尤其是基礎科研對深圳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不強。以深圳大學為例,目前該校科研成果轉化率已超過30%,在國內高校中名列前茅。但是基礎科研方面,2005年,深圳大學有15個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在全國高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僅列91位。同時,就應用科研而言,深圳高校目前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組織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的能力不足,缺乏原始創新、繼承創新,已有成果對深圳通信、數字視聽、軟件、新型儲能材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半導體等六大戰略創新產業支持不大,而且已有的成果以論文、專著、成果鑒定意見居多,真正形成產品或技術標準的還很少。

2.知識流動渠道受阻。一是產學研組織松散。理想的知識流動體系應該是企業、高校和研究機制三位一體,而不是彼此鼓勵。而目前深圳產學研組織松散,大部分產學合作還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深圳許多好企業只好北上尋找合作伙伴,如中興將研發中心設在上海而非深圳。二是產學研主體價值取向不協調。某些科研機構仍抱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搞自成體系的“小而全”項目,使知識的有效供給和集成供給能力有所減弱。而企業方面普遍存在短期行為,只愿意搞短、平、快的項目,不愿意接受風險較高、周期較長的高科技項目,同時,企業缺乏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的認識和思想準備,不愿或不敢承擔責任和風險。三是知識服務業不發達,科技成果難轉化。信息資源網絡不完善、知識服務業人員隊伍素質普遍不高、專業化程度低、行業內分工不夠明確合理、科技中介種類多但競爭力不強、政府對科技中介的資金支持不足、科技中介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系統中知識流動效率和規模。

3.知識流動環境欠佳。從信用環境來看,深圳一直都高度重視建立健全城市信用體系,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目前已形成了由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個人信用征信系統、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和資信評估行業、信用擔保行業、資產和房地產評估行業共同構成的征信市場格局。但目前信用缺失問題依然是阻礙知識流動擴大的原因之一。深圳中天勤會計事務所及鄭百文、銀廣夏等一批上市公司造假事件相繼曝光,給深圳知識流動帶來了巨大挫傷。從知識產權環境來看,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企業普遍缺少知識產權經營管理的體制和機制,企業不申請專利、不注冊自己的商標、缺乏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或人員、知識產權制度或規章不健全嚴重影響了深圳知識產權體系的建設;二是維權難,企業人員因專利訴訟來回奔波,花費精力和財力頗多,即使勝訴,損失與獲得的賠償也不成正比,挫傷了企業申報專利、創立自主品牌的積極性;三是知識產權制度管理機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少、管理機構多、政出多門、協調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深圳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有效運行。

(二)促進深圳知識流動的政策建議

深圳從1995年提出“科教興市”戰略,到2008年成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知識流動對其創始創新能力的提高發揮了重大作用,為繼續發揮知識流動的推動作用,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戰略順利實施提供保障,深圳須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1.開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知識流動體系

自主創新是創新型城市知識流動的發動機、轉換器。自主創新的內涵就不僅僅局限于自己干,而應該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所有知識加以發掘、吸收、集成的創新,因為所有的創新都來自于對原有知識價值的發掘,對現有先進知識的引進吸收和消化,對所有的知識進行集成。所以,創新型城市要促進知識流動,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知識流動。瞄準世界科技發展最前沿,攬四方菁華,納八面來風,積極整合現有技術,充分消化吸收再創新,這些都是創新型城市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必修課。

深圳已經初步形成了以企業自主創新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這是其城市建設的核心優勢之一,因此,地方政府行為主要限定在研究和公布長期的科技自主創新戰略、提供基礎科學和重大自主創新項目的投入;提供公共技術平臺;對重大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提供財政、稅收、信貸、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督促和引導企業和行業協會制定技術標準,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規并強化政府知識產權保護職能等。

2.引流:構架城市知識網絡

知識具有共享性的特點,它只能在交流和傳播中創造價值、延伸價值。因此,建立起城市中知識網絡平臺是實現知識流動的有效途徑。歐盟在打造知識城市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例證。早在2004 年11 月,歐洲委員會的16個成員國在荷蘭的鹿特丹發起成立了“歐洲城市知識網絡”( European Urban Knowledge Network ,EUKN),以充分利用各國知識基礎設施,來加強城市間的知識交流和共享,提升歐洲城市之間的活力,為決策者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為此,EUKN 還制定了2005-2006 年主要目標,主要包括:開發知識交流網絡,并與現有的知識網絡相連接;為地方的、地區的、國家的和全歐洲的決策者和實踐者提供有目的性的、實用的和要求驅動的知識;通過知識交流和實踐,加強城市經濟和社會資本,使之成為城市政策新創新方法開發的激勵源;促進歐洲城市知識基礎設施的發展;提交2007年可投入使用的知識交流系統,使其成為更加廣域的可持續的知識網絡。該網絡創辦以來,已經得到歐洲各國政府的廣泛重視,并正在取得成效。

與西方一些發達城市相比,深圳的知識基礎設施毫不遜色,甚至有的還更先進,但由于知識流動主體各自為陣,沒有很好地形成知識共享的網絡,致使知識基礎設施資源浪費嚴重。目前,深圳的當務之急是按照知識城市的整體布局,整合資源,建立起城市內統一的知識網絡(Urban Knowledge Network),并逐步與地區的、國家的和國際的知識網絡平臺相連接,以推動和促進知識城市和知識資本市場的發展。

3.營造環境:為知識流動加速

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諾斯說過:“人類在其整個過去都不斷發展新技術,但速度很慢,而且時斷時續,主要原因在于發展新技術的刺激偶爾才發生。一般而言,創新都可以毫無代價地被別人模仿,也無需付給發明者或創新者任何報酬,技術變革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直到相當晚都未能就創新發展出一整套所有權。”所以,要促進知識流動,必須有一整套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之相適應。尤其是現代社會,知識流動更為快速復雜,知識創新的特征和規律更難以捉摸,不斷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深化保護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制度本身對瞬息萬變的知識流動的適應性,是創新型城市促進知識流動的制度保障。

二要營造開放文化氛圍。知識分為編碼化知識和隱含經驗類知識,在這兩類知識中,隱含經驗類知識占據整個知識性的絕大部分,而編碼化知識只是冰山一角。隱含經驗類知識蘊藏于人的大腦之中,用語言很難表達,個人屬性最強,許多關鍵的隱含經驗類知識只能在人與人的接觸和口頭或非口頭的交流中傳播和創造,所以營造一種開放的文化氛圍,可以加速隱含經驗類知識的流動。

此外,還應加強立法、規范市場,以遏制高科技犯罪行為,保障知識流動的合法性,促進知識流動對創新型城市發揮更多的正效應。同時,加強區際間的知識合作,豐富創新型城市的知識多樣性,以此促進更多的創新的產生。

[1]Audretsch, D.B.and Feldman, M.P.,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3, 1996.pp.630-640

[2]Cohendet P, Llerena P.Learning, technical change and public policy: how to create and exploit diversity.In: C Edquist (ed.) 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Pinter Publishers,London and New York, 1997.223-241

[3]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IT Press, Cambridge.1991.

[4]代明、王穎賢.創新型城市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9.(1):94-98

[5]范丹宇、金峰.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的機理及其影響因素[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3):92-95

[6]馬旭軍.區域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的重要性分析[J],經濟問題, 2007.(5):19-20

[7]蘇靖.關于國家創新系統的基本理論、知識流動和研究方法[J].中國軟科學, 1999.(1):59-62

猜你喜歡
創新型區域系統
Smartflower POP 一體式光伏系統
工業設計(2022年8期)2022-09-09 07:43:20
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中國市場(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WJ-700無人機系統
巴斯夫推出創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術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ZC系列無人機遙感系統
北京測繪(2020年12期)2020-12-29 01:33:58
連通與提升系統的最后一塊拼圖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国产91在线|日本| 欧美激情伊人|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毛片视频网址| 88av在线播放| 亚洲最大综合网|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找国产毛片看|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 国产在线第二页| 九九热在线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中文字幕伦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五月激情网|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日本免费精品|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伊人成色综合网| 午夜毛片免费看| 日韩第九页|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一级毛片|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aaa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午夜影院| 朝桐光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 九色视频丝袜|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广东一级毛片| 国产91小视频|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色综合天天综合|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激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