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興,王洪武,田 露,楊錦惠
小組老師如何掌控好PBL小組討論
王玉興,王洪武,田 露,楊錦惠
PBL;小組老師;小組討論
小組老師是基于問題式的(PBL)教學團隊中直接深入學生小組討論的一線教師。他們在PBL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他們既對教案執行過程負責,又對學生提高能力負責。即將成為小組老師者在掌控PBL小組討論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與傳統課堂教學(SBL)不同,在PBL過程中小組老師的角色不再是傳授知識的專任教師,而是小組討論的旁觀者、協助者、引導者、評價者。既然是旁觀者,小組老師一定不要占據中心位置,建議把這個位置留給小組主席,因為他(她)是通過自薦或推薦所產生、扮演著討論組織者的角色。隨著中心位置的互換,小組主席的責任心和自信心都會明顯提升。旁觀者一詞常常令人費解,這豈非降低教師標準?有過親身經歷的老師都會徹底改變此類誤解。小組老師需要更多更深更廣更繁的課前準備。在轉變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從討論中既要發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否提高,更要發現他們在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思維、中醫思維等方面是否明顯提高,這就意味著小組老師首先應具備較強的上述能力。作為協助者,在討論進程中,難免會遇到與管理老師打交道的環節,諸如教室使用、設備調試、物資供應等問題。小組老師是學校正式職工,這時由小組老師出面聯系調解勢必相對順暢。小組老師同時還必須是引導者,而引導者不同于指導者或管理者。指導或管理常會帶有或多或少的強制性,這樣無疑會把學生領回到“被教育”的老路上去。引導者要從大方向予以倡導和監督。否則,某些小組或某些學生就有出現漫不經心、各行其事、應付作業的可能,從而背離PBL整體參與的團隊精神。還需要注意的是,評價者不等于裁判員,具有高壓勢力,而是在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時,追問各項打分的事實依據,同時征詢其他學生的意見。總之,小組老師應放下身段,始終抱有服務和促進學生自主式學習的意識
大學生思維活躍,討論初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跑題”。小組老師要及時予以提醒,并引導到共識議題及其衍生議題的討論上來。應當注意的是,提醒不是呵斥或制止,而是交流和商量。最好是和顏悅色地向相關學生商量說:“我覺得似乎有些跑偏吧!”。當圍繞某一問題糾纏不休、梳理不清,影響到其他問題討論時,小組老師在建議小組主席掌握進度的同時,鼓勵學生分頭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尋找更多的強有力證據,待下次討論時繼續匯報討論,避免不了了之。擔任小組秘書和干事的學生因協助組織和記錄工作而無暇顧及發表意見時,小組老師可建議小組主席安排秘書和干事發言。當某學生的共識議題,與《教案指導版》學習目標的吻合度相距偏遠,或所提共識議題數量相對較少,沒有覆蓋學習目標時,小組老師可參照《教案指導版》適度給予方向性引導。同時注意不要直接提供學習目標,而是給予思維與思路的引導,直至學生自主找到學習目標為止。經過引導,學生新提出的議題與學習目標高度相近時,即可終止引導。為達到這種效果,小組老師要在上課之前認真閱讀《教案指導版》,使之熟諳于心,不至于臨場之時東翻西閱,甚或任由學生偏離軌道而不加干預。總之,通過PBL小組討論,小組老師如果能掌握好分寸,就能在控制討論主線的同時,成為學生們的好朋友,而不至于成為墨守成規、壓制民主、礙手礙腳、令人生厭的“大管家”。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海量知識時代,在校期間所獲得的只是“三基”內容,不可能全面滿足現代中醫臨床的實際需要。如何有效利用傳統目錄學知識和現代網絡手段及時捕獲新見解、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術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基本目標。長期以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經給大學生留下深刻的烙印,養成了“被教育”的習慣。這些習慣不會隨著PBL教育理念的引入而頓時消散,學生們在不滿的同時卻又對“填鴨式”教學戀戀不舍。抱著這種矛盾心態,在討論中和討論結束后他們經常會期待小組老師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否則就覺得沒有“成就感”,從而漸漸失去繼續研討的動力。還有的學生為考試成績而憂心忡忡,希望老師代替他對紛繁的資料給予甄別,進而別擇去取,實現不同答案的最終歸一。當小組老師確實因專業原因不能給予回答時,學生或就此作罷,或在評價老師時表示不滿,埋怨他們“不負責任”。如果小組討論的共識議題恰巧與小組老師所學專業完全對口,學生則會抱著“近水樓臺”的想法而不斷向小組老師征詢答案。甚至有同學拿到共識議題后,立即與熟識的其他專業老師取得聯系,尋求“正確答案”。對此,無論小組老師抑或專業老師,在了解用意后,均應婉言拒絕,同時鼓勵他們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去搜集希望得到的資料。這樣就會逐漸打消“不勞而獲”的學習惰性,并培養獨立思考、自強不息的學習態度。因婉拒知識質詢而受到評價低估的小組老師恰恰是應當得到充分肯定的。因為只有拒絕尋找捷徑的求助心態,才能盡快把學生領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之路。
不同于傳統小班授課,PBL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一個實踐平臺。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培養他們的協作、溝通以及表達能力,屬于綜合能力培養。對于長期習慣于主動“講授”知識的專任教師以及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生來說都需要轉變觀念和思路的過程。因此,小組老師在對學生實施PBL效果評價時,應該更多地留意學生在能力層面的進步,包括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效果,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數量的積累。小組老師應盡快熟悉每位學生的學習現狀,例如是不是簡單的課本背誦,或是詢問老師征求答案,或是積極思考提出疑問,或是主動發言討論積極,或是內相靦腆表現欲低,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指掌。在討論結束后,小組老師可利用短暫的點評時間,結合《問題導向學習小組學生手冊》中的各項要求,對態度積極、準備充分、表現活躍、進步明顯的學生予以肯定并鼓勵,使學生保持對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自信。應當注意,小組老師對學生評價的重點是綜合能力提高的速度與程度,而不單純以知識的掌握多寡來論英難。建議小組老師養成隨手記錄的習慣,及時把發現的新情況、新進展、新動態記錄下來,以便有針對性地加強整體引導。
由于PBL采取小組學習的形式,各組教案不盡相同,加之各組水平無法均衡,因此無論是共識議題的廣度,還是匯報討論的深度必然存在較大差別。為了實現組間溝通、相互借鑒,進而加強反饋引導,PBL教改指導組通常會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小組老師的教學例會,這對小組老師的成長非常重要在上崗之前,盡管小組老師都系統學習了PBL相關知識,并有《問題導向學習小組老師手冊》在手,但是要掌控好每次PBL小組討論,仍然需要積累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特別是應對復雜情況的能力。通過小組老師對小組討論的反饋,不但可以直接向指導組直接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而且還可以從其他小組獲得更多信息和間接經驗,最應珍視的還有從教改指導專家的闡述所得到的規范化改進建議。隨著PBL教學改革的推廣和深入,《小組老師手冊》也有不斷修改和完善的必要。因此,一位表現出色的小組老師應該能夠提供每次討論的文字記錄,并能清晰地評價討論效果、指出存在問題乃至提出改進建議。小組老師雖然不負責教案討論的學生反饋(這些工作由教案撰寫組承擔),但稱職的小組老師應該能夠在學生與教案撰寫專家組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橋梁,通過教學例會實現高效率溝通以及時修正和調整指導策略。
G642.41
A
1673-9043(2010)03-0151-02
2010-06-06)
300193 天津中醫藥大學
王玉興(1957-),男,博士,主要從事《內經》理論教學及臨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