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敏 闞志超 張富玉 龍 莉
患者 女,32歲。主因足月順產會陰側切術后間斷會陰脹痛1年余,于2009年12月20日入院?;颊哂谌朐呵?年半足月分娩,行會陰側切術,術后第4天拆線,傷口愈合良好,出院后遵囑坐浴。入院前1年余,自覺會陰切口處脹痛不適,會陰縫合處發紅,自行坐浴并涂抹碘酒治療。疼痛緩解,但反復發作,經產科診斷為“縫線反應”,予坐浴治療,但效果不佳。1年來仍反復發作,并發現會陰傷口發紅處有一破潰小孔,嚴重時有膿液流出,不伴發熱。入院前1 d患者再次出現會陰脹痛不適,就診于我院普外科,以“會陰傷口感染竇道形成”收住院。入院查體:體溫36.5℃,脈搏75次/min,呼吸18 次/min,血壓 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側會陰有一長約4 cm的側切疤痕,疤痕內側距陰道口1 cm處有一體積約0.5 cm×0.5 cm×0.5 cm的硬結,色紅,頂端有一破潰小孔,無膿液形成。鑷子尖端探得孔深約3 cm,觸痛不明顯,與陰道壁不通。入院后在靜脈麻醉聯合局部麻醉下電刀行竇道切開引流術,術中發現竇道長于術前探查,距肛腸和陰道壁各0.5 cm。切口充分敞開,填入油紗條,使肉芽組織由底部向外生長。術后給予抗感染藥物及坐浴治療。術后4 d出院,繼續坐浴,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涂抹創口,1月余后傷口愈合。
會陰側切可避免會陰及盆底組織嚴重裂傷,縮短第2產程,加速分娩。近年來為了減少母嬰并發癥的發生,側切指征明顯放寬。但可能發生會陰切口感染,發生率1.3%~6.7%[1]。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與胎膜早破、體質量指數高、基礎疾病、陰道檢查、導尿與肛查多及縫合技術有關[2]。也有報道與夏季、急診分娩及產程長等因素有關[3]。因此提高會陰側切縫合技巧,嚴格無菌操作,分清解剖關系,正確對合受損組織,有效止血,消除死腔,把握好會陰側切時機,正確評估、施術,精湛的會陰縫合是預防會陰側切術后感染的關鍵。此外應控制好體質量指數,陰道及肛檢查不要過于頻繁,做好術前準備來預防感染的發生。
本例患者發生會陰側切傷口感染,并形成竇道,且竇道較長,幾乎與肛腸和陰道壁相通較為少見。查看會陰傷口情況時,要區分“縫線反應”與傷口感染,同時注意用探針探查傷口,以免對竇道漏診,避免竇道甚至肛瘺形成。本例患者的治療關鍵是手術切開,切口應充分敞開,使肉芽組織由底部向外生長,減少復發和假愈合的發生。
[1] 劉榮,武迎宏,沈志江.產婦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4):273-274.
[2] 楊京燕.會陰側切切口感染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164-165.
[3] 龐茵.引起會陰側切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及預防[J].中國實用醫藥,2008,3(3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