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梅,劉亞賢
(四平衛生學校,吉林 四平 136000)
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探討
田靜梅,劉亞賢
(四平衛生學校,吉林 四平 136000)
行動導向教學理論是以學習、掌握、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為教學內容與指導思想,或者為培養具有某種行為能力——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策略與指導思想。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者,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序列,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獨立獲取信息、獨立制訂計劃、獨立實施計劃、獨立評估計劃,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獲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職業能力的過程。
行動導向教學法;工作任務;職業能力
2007~2008 年度筆者有幸赴德國參加了為期43天的中德職教師資培訓班。學習內容主要是:德國職教方法論/教學方法。本次培訓共分為5個模塊:職業教育目標和職業教育體系、開發就業和客戶導向型教學大綱、運用先進方法和行為導向組織職業培訓、多媒體教學導論-設計先進教學工具、專業參觀與教學方法的探討。承擔培訓任務的是德國職業教育中心,著名的馬格德堡大學。進修活動在職業學校、企業和高校內開展,使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培訓中還安排了多次職業學校訪問和企業參觀、聽課等活動。通過培訓,筆者不但對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有了更深地了解,更對目前德國新的職業教學模式有了一定的認識,現重點談談德國職業學校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行動導向概念在德國職業教育教學領域的相關文獻中隨處可見。在德國,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是將認知過程與職業活動結合起來,強調“為行動而學習”和“通過行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訂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獲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實踐證明,行動導向教學是為職業情境下的行動而學習,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收變為主動探索,可以使學生更有效地形成必要的職業能力。
所謂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向學生提供相關任務信息,由學生根據學習領域(教學大綱),通過相關的媒體進行學習,并制訂計劃、組織實施、檢查和評價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主要學習形式是個人學習和小組協作相結合,主要載體是項目任務,主要目的是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能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德國,行動導向方法有100多種,主要有項目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驗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頭腦風暴法、張貼板教學法、結構任務法、自由學習法、考察法、問卷調查法等。每種教學法都有其適用范圍,選用什么方法取決于課程的內容、實驗(訓)設備和教師的課堂組織水平。各種教學方法無優劣之分,只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層次不同。因此,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選擇運用不是機械的,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藝術地再創造。
傳統的職業教育教學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技術的快速發展,勞動組織方式的不斷變革,現代企業管理的變化要求企業員工具有現代職業行動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1)專業能力:掌握技能、掌握知識的能力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包括獨立實施工作任務能力、領會執行技術文件能力、檢查評價工作成果能力、多工種操作能力、設備維修與保養能力、經濟核算能力、安全保護與環境保護能力。
(2)方法能力:學會學習、學會工作是基本的發展能力。包括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獲取與利用信息能力、學習掌握新技術能力、革新創造能力、獨立制訂工作計劃能力。
(3)社會能力: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是基本的發展能力。包括集體工作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適應轉換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口頭書面表達能力、承受能力、社會責任感。
行動導向教學中,通常以教學項目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而教學項目往往是從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中開發出來的,教學內容突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是以工作任務為核心,按照工作過程建構教學內容。
行動教學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嘗試。例如,在項目教學中,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訂、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學生參與整個過程的每個環節,成為活動的“主人”。
在行動導向教學中追求的不是學習成果的唯一正確性,因為評價解決問題方案的標準并不是“對”與“錯”,而是“好”與“更好”。因此,在行動導向教學中,學習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化的。
多元性主要表現為評價方式、評價標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1)在評價方式上:行動導向教學不僅用傳統的筆試、口試方式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而且更強調運用完成項目的方式,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評價標準上:靈活運用絕對評價,主要評價學生是否達到行動導向教學的目標要求,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進步程度,這樣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在評價主體上:鼓勵學生主動、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評價,通過相互評價,促使學生對自身學習成果進行反思。
職業教育總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學生具有職業行動能力。職業行動能力指的是解決典型職業問題和應對典型職業情境,并綜合應用有關知識與技能的能力。為此需要通過職業教育獲得跨專業的能力。
行動導向教學是讓學生獲得更加寬廣的職業生涯發展空間,并為學生的終身職業生涯發展做好準備。也就是說職業院校的成功不在于多少學生考上了大學,而在于培養了多少技術專家、企業家。
(1)行動導向教學法,讓學生即學即用,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讓學生樂于去操作、掌握。當學生完成了某一任務后,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一種喜悅感,一種沖擊力,這種力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興趣。
(2)“任務”貫穿始終,讓學生在討論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順利建構起知識結構。
(3)因材施教,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還有很多亟待改進之處。職校招生仍然困難,學生及其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不少職校畢業生與沒有經過任何系統化培訓的人員同等就業。在很多情況下,“實習”成為簡單的就業,沒人指導學生反思工作經驗,逐步形成職業行動能力。職業教育的優勢顯現不出來。所以,職業學校需要引入行動導向教學法。
職業學校有舞臺開展行動導向教學。職業教育有很大的自由,無應試教育的限制,無高考做“指揮棒”,無分數至上思想的束縛,利于行動導向教學各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和開展。
通過“以職業實踐中典型行動為導向”來組織教與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開展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活動,在學校管理層面上,需要突破現行立足于“課時、課堂和課本”的教學管理體系;就教學實施而言,教師需要具備與其教學專業對應的職業實踐經驗以及開發與設計課程、組織與評價教學等職業教育實踐能力。
G424.1
A
1671-1246(2010)24-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