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潤存
(平涼醫學高等??茖W校,甘肅 平涼 744000)
淺談“生病起于過用”的病因觀和免疫養生觀
潘潤存
(平涼醫學高等??茖W校,甘肅 平涼 744000)
“生病起于過用”出自《素問·經脈別論》,該書提出生病起于六氣、七情、勞力、勞神、房勞、飲食、藥物、安逸等因素的過用,同時該書中提出“和于陰陽,法于數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免疫觀和養生思想,體現了順應四時陰陽、調和飲食、調攝精神情志、勞逸結合、藥物調理等養生觀。這些養生思想為人類的養生保健做出了重要貢獻。
生病起于過用;病因觀;免疫養生觀
“生病起于過用”的理論源于《內經》,而《素問·經脈別論》指出:“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這就是說,四時陰陽,自有經常,血氣循行,各有調理,如不適其性而強為,則氣血妄逆而生病。人體疾病的產生,與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節、起居失常、勞倦過度等因素密切相關。產生疾病的關鍵在于“過用”,此乃以整體觀念為基礎,以辯證法為指導思想的疾病觀,對于中醫病因分析、病機闡釋、養生防病以及疾病診治各環節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內經》認為健康者全身陰陽氣血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一旦這種狀態遭到破壞,則會出現太過和不及2種情況,其中太過又是導致人體平衡失調而生病的主要原因。這種“生病起于過用”的觀點在《內經》的病因理論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醫病因學的基本觀點?,F代醫學也肯定了這一理論。
縱觀《內經》對“生病起于過用”的論述,結合現代醫學研究,“生病起于過用”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六氣太過。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氣,因其正常變化,萬物得以化生不息,但其異常變化則成為致病之因,后世稱之為“六淫”,“淫”為“過多、過甚”之意?!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毖裕骸跋才还?,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睆恼l件的“不失四時”、“因時之序”,生理狀態的“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到病理變化的“四時之序,逆從之變”,乃至病機闡釋的五運太過、不及,氣候“寒溫不和”等,都強調了人體必須順應四時陰陽變化。六淫致病揭示了人體“過用”致病的發病特點?,F代醫學研究證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界六氣“過強”,對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響。
(2)七情太過。所謂七情致病,實際上是指七情“太過”致使病發。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情感反應,在正常情況下不會使人生病。只有在情志變化過劇,如突然、強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時,才會使人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發生??傊?,情志太過會亂氣機,傷內臟,耗精氣,損形體,喪神守,因此不可不重視?,F代免疫學研究證明,當人體經受突然、強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時,體內“自然殺傷細胞”的活力比正常時降低[1],唾液中所含抗體的量也會有所減少。大多數動物實驗的結果也都證明,處于緊張狀態的動物比較容易得病,這就是說,精神過度憂慮、心理和情感的極度壓抑會造成免疫系統的部分損傷。
(3)勞力過度。適當的勞力和運動是生命活動的一種形式,勞動和運動能使氣血流暢、體格強壯,但是勞累過度會耗氣致虛[2]。形勞過度是指形體用力太過,超負荷的大運動量或者超負荷的負重,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無論是“持重遠行”,還是“搖體勞苦”,都會使津液耗散,氣隨津耗而耗氣傷津。肢體負重、運動量太大都會直接耗傷正氣,對機體免疫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和免疫分子的作用,使人體的免疫力下降。過度疲勞的人容易得病就是這個道理。
(4)勞神過度。不失常度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健康,然而過度的勞神,則可以成為致病因素[2]?!靶恼?,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所以勞神過度以傷心為主,因此又稱為“勞心過度”。因此有“愁憂恐懼則傷心”、“怵惕思慮則傷神”、“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這些都闡明了思慮過度會傷神。思慮過度同樣能傷脾,脾為后天之本,脾傷則氣血生化乏源,又導致身體的種種不適??傊?,思慮勞神過度,可致氣血耗傷,心神失養。心理免疫學認為,當人勞神過度,超過了人體心理所能承受的閾值時,就會被情志所傷。經常處在思慮、勞神過度狀態的人,可致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功能失調,影響內分泌系統,引起許多激素、神經遞質和神經介質含量的變化,進而影響免疫系統,使免疫細胞表面識別激素和神經地質的受體與其結合時發生變化而改變淋巴細胞的活性,淋巴細胞的變化使抗體減少,導致人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而誘發諸多疾病。
(5)房勞過度。正常的性生活,是人類生活和人類繁衍所不可缺少的,也有利于人體健康。然而房事過度,也會影響人體的健康。一方面,房勞過度可直接損傷內臟的精氣;另一方面,因傷精太過而使人體抗病能力(免疫力)低下,易被外邪(病原微生物)侵襲而生病。長期的過度房事,還會引起五臟六腑精氣的消損,不但病理性地加快了“五臟六腑之精”向腎臟方向的輸送、補充和歸藏,而且會因腎精不足,使五臟六腑反向調節的作用減弱,導致五臟六腑也隨之虛衰,這就是“腎氣虛……則五臟不安”。
(6)飲食太過?!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瓣幹?,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說明五味偏嗜,不僅會影響五臟,造成五臟之氣偏盛偏衰,而且可能導致其他臟腑生變多病。文中還指出“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認為食物過于精細或過于油膩都不利于健康,且易于滋生濕熱,促成疔瘡等病變?!端貑枴け哉摗访餮裕骸帮嬍匙员?,腸胃乃傷。”《素問·熱論》則進一步指出:“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認為熱病患者飲食不當,可使疾病遷延不愈。現代醫學也認為,飲食不節是營養疾病、代謝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的病因或誘發因素。如長期大量攝取高能量食物特別是動物脂肪會引起肥胖癥;動脈硬化與過多攝入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有密切關系;飲酒過度會引起急、慢性酒精中毒和依賴,同時還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因此飲食過用是許多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條件[2]。
(7)藥物過用。醫生用藥,旨在治病。用之得當,能起沉疴;用之不當,反成病因。《內經》指出用藥不宜過之,過之則偏,偏則病生[2]。這種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F代醫學認為,任何藥物,對人體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在用藥時要嚴格掌握藥物的有效濃度和治療劑量,不主張加大藥物劑量治療疾病,有些藥物長期或大劑量使用,會導致肝腎功能和免疫系統的損傷。
(8)過逸。生命在于運動,氣血貴乎流通。《靈樞·癰疽》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所以,過度安逸也同樣會致病。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四體不勤,飽食終日,不運動,不勞作,就會氣血運行不暢,筋骨脆弱,脾胃消化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還會繼發各種疾病,如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1)順應陰陽變化的養生規律。在攝生防病時必須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遵循客觀規律,采取相應措施保持免疫系統功能正常,維護機體生理平衡和健康,積極主動地預防疾病發生,即要處處注意勿使“過用”。倡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按照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理論與方法,順應四時陰陽變化進行養生和保健。養生就必須順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四時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如正常的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氣候變化,有利于自然界的生長收藏,人應之,就不會生病或少生病。人們只有掌握和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才能保持身體健康[3]。
(2)遵循“飲食有節,勞逸結合”的養生觀。飲食均衡、營養合理、勞逸結合有助于改善人體的免疫力?!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分杏小笆筹嬘泄?,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的記載,可見勞逸適度符合養生之道?!端貑枴ば魑鍤狻分羞€指出“五味所禁”,強調“是謂五禁,無令多食”,說明生活保健要注重適寒溫,調五味,合理、適度,切勿“過用”。專家指出,現在很多疾病的發生都與過勞或過逸有關,勞逸結合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勞逸結合、勞逸協調、適度才能使氣血調暢,形神兼備,使身體保持健康。因此,過閑或過忙的生活方式都不可取。最科學的生活方式是勞逸結合,忙閑適度。
(3)形成經常性適度運動的養生理念。堅持經常性的適度鍛煉,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一般來說,“生命在于運動”,但經常劇烈運動的職業運動員的壽命也較短,說明生命在于適度的運動。適度的運動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有益于身心健康,可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幾率。但運動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要量力適度,不能超出身體的負荷,尤其是中老年人,運動量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及季節變化來定,一般以感到舒適為宜。
(4)養成合理用藥的治療觀。臨床治療中,要做到有的放矢,適時糾正相關偏差?!斑^用”也會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偏盛偏衰、機體功能失其常度從而引發疾病。因而,醫者診治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于針對“過用”之原因、部位、性質進行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端貑枴め缢氖д摗诽岢觯\病時要先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取寸口,何病能中?”
(5)采取正常、規律的生活方式。醫學研究表明,對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脅的疾病大多是可以及早發現和預防的,其中一個強有力的手段就是自我保健,通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預防疾病。這就是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保證睡眠充足,起居有節,飲食均衡,心理平衡,不吸煙,少飲酒,鍛煉身體,勞逸結合等。正常、規律的生活方式,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綜上所述,過度因素的致病特點、攝生防病的合理法則、遣方用藥的適度施用,其理論淵源于《內經》的“生病起于過用”。臨證中要注意各種因素“過用”的致病特點,把握攝生防病的合理法則,倡導“無使過之,傷其正”的指導思想,對于正確遣方用藥,提高療效,防止藥物不良影響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孫新蘭.心理因素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J].心理學動態,1998,2:12~16.
[2]煙建華.《內經》學術精粹析要[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3]潘豐滿,張德新.從“生病起于過用”談《內經》養生觀[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1):216~217.
G420
A
1671-1246(2010)24-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