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莊周夢蝶”看莊子的生死觀"/>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建中 李 立
(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72)
“忘”生“夢”死
——從“莊周夢蝶”看莊子的生死觀
李建中 李 立
(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72)
“莊周夢蝶”提供了一種溝通生死的方法——“夢”。對“死”的未知,帶來對死亡的極度恐懼與對生命的極度熱愛以及二者之間的深重矛盾;通過“忘”生進入“死”的狀態(tài)——“夢”死,則溝通了生死,由此解除了對死亡的未知以及對死亡的恐懼;生死相互為夢,不辨夢里夢外,不知是夢是醒,最后等同了生死,達到了“齊物”的最高境界。
莊子;夢;忘;生;死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這是“莊周夢蝶”的故事,它有三層內(nèi)涵:其一,“莊周夢為胡蝶”;其二,夢則栩栩然胡蝶,覺則蘧蘧然周;其三,不知是莊周夢胡蝶,還是胡蝶夢莊周。其中,第二層內(nèi)涵猶言“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莊子·齊物論》,以下引《莊子》內(nèi)容僅注篇名),亦即“覺”時(“夢”外)的世界與“夢”中的世界是截然分開、互不流轉(zhuǎn)的。然而,第一層內(nèi)涵(“莊周夢為胡蝶”)中,一個作為動詞的“夢”字,溝通了作為名詞的“夢里”與“夢外”。最后一層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內(nèi)涵,即不知誰是誰的夢,不知是誰夢誰:“夢”溝通了“夢里”與“夢外”,竟又混淆了彼此,以至于將二者等同起來;在這里,“夢”不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夢里”與“夢外”統(tǒng)一于“夢”。
我們可以把“夢中”與“夢外”(即“覺”時)視為兩種“狀態(tài)”,因此,莊子實際上提供了一種溝通二者的方法——“夢”。這樣,“莊周夢蝶”則可改寫為“莊周夢死”:“昔者莊周夢死,栩栩然死也,不知生也。俄然覺,則蘧蘧然生也。不知生之夢死與?死之夢生與?”對應(yīng)的,“莊周夢死”亦有三層內(nèi)涵:其一,“生”與“死”本無法溝通,“生”時則無知“死”,“死”時則不知“生”;其二,以生“夢”死,那么,死是生的夢,生時夢知了死——“夢”溝通了“生”與“死”;其三,生亦夢死,死亦夢生,“生”與“死”渾然不清、混淆不分,則等同了“生”與“死”。
對死亡的未知,導(dǎo)致極度的恐懼與焦慮;而這種恐懼與焦慮,又帶來對生命的極度熱愛;熱愛無疑又加重了恐懼,恐懼無疑又加重了熱愛……因此,“對死亡的未知”,正是癥結(jié)之所在。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莊子,他試圖解決。莊子猜想著“死”后的情形:“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齊物論》)“死”是比“生”更為快樂的狀態(tài),這便是莊子的猜想,所以,“悅生”為“惑”,“惡死”為“愚”。然而,這種猜想顯然源于對死亡的極度恐懼,源于對生命的極度熱愛,否則莊子怎會將“死”想像成更為熱烈的“生”?這些都使猜想無可避免地成為了“類比”和“理想化”:莊子對“死”的猜想來自于對“生”的經(jīng)驗的類比而無法來自于對“死”的直接經(jīng)驗,并且這不是簡單的類比,而是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因此,與其說莊子是在猜想“死”,不如說莊子是在預(yù)設(shè)“生”的理想狀態(tài)。所以,這種猜想在解決“對死亡的未知”問題時,顯得蒼白無力、毫無作用,反而加重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死亡的恐懼。
莊子繼續(xù)猜想,他講了“莊子枕髑髏”的故事:“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向子之談?wù)咚妻q士,視子之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fù)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矉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fù)為人間之勞乎!’”(《至樂》)
這里,莊子對他的猜想作了更加細致的描述。他除了繼續(xù)猜想“死”是比“生”更為快樂的狀態(tài)以緩解“死亡恐懼”之外,仿佛還極力減輕自己對生命的極度熱愛。于是,他提出了“生人之累”:譬如身體“形”骸、“骨肉肌膚”、“父母、妻子、閭里、知識”,以至于“理”、“君、臣”、“亡國之事、斧鉞之誅”、“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凍餒之患”、“四時之事”,等等。他告訴自己,“生”便有“生之累”,便“有所待”,無法擺脫,遙遙無期;他亦告訴自己,死后便全無此“生人之累”、“人間之勞”,卻是“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遂能使人樂而不思復(fù)生:他是想一改自己的“好生惡死”為“好死惡生”。
但是,莊子的猜想純粹屬于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它處處表征著莊子對生命理想狀態(tài)的飽含深情與熱情的想像。莊子仿佛與自己處在嚴肅的、緊張的對抗中,他不斷“暗示”自己,強迫自己接受自己所作出的猜想,卻總是失敗。因為這種猜想所依據(jù)的方法(類比“生”,并將“生”理想化)和猜想的目的(知“死”)之間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既然“猜想”無效,那么,“對死亡的無知”則仍是一個問題,對死亡的極度恐懼與對生命的極度熱愛之間的深重矛盾則仍無法解決。莊子如何應(yīng)對?
要解決“對死亡的未知”,必須從對“死”的直接經(jīng)驗入手,莊子的猜想之所以無法奏效,正是由于猜想指向了“生”的經(jīng)驗,指向了“生”的最高理想方面。然而,對“死”的直接經(jīng)驗無疑是對“生”的否定,它表明“生”的終結(jié)。因此須有這樣一種方法,通過它能夠在“生”時進入“死”的狀態(tài),亦即,它能溝通生死。
莊子提供了這種方法,這就是“夢”,即在“生”時“夢死”,用“夢”的方式來溝通生死。在“莊周夢蝶”中,“夢”具有一種獨特的溝通功能:“夢”起著溝通“夢外”與“夢里”的作用。這里,“覺”(醒)可視為“生”,“夢”(作為名詞)可視為“死”,“夢”(作為動詞)能夠溝通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因此,在“夢死”的層面上,“夢”顯然不再停留于自然的、生理的含義,而應(yīng)獲得實際的、能動的內(nèi)涵:主動地“夢”,主動地從“生”的狀態(tài)進入“死”的狀態(tài)。
莊子又提供了能動地實現(xiàn)“夢死”的方法,即主動“進入”夢的方法:“忘生”。莊子說“吾喪我”(《齊物論》),說“相忘以生”(《大宗師》),意即要忘卻自己是活著的,忘卻生命的存在,要消彌自我意識,消彌生命意識。在這里,莊子沒有直接從“死”著手,而是將問題轉(zhuǎn)向了“生”的對立面——“無生命”。進入了“無生命”狀態(tài)即進入了“死”的狀態(tài)。
在具體的層面上,莊子的“進入”方法是“心齋”與“坐忘”。“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之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心齋”即是“齋心”,它不是“輕用吾身”(《德充符》),而是“無用吾身”,使生命“虛”、“無”。“齋心”即“齋”去生命,就是熄滅生命的焰火,讓整個世界徹底黑暗冷寂下來,仿佛生命消失,萬籟俱靜。“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大宗師》)。此“坐”即“坐馳”(《人間世》)之“坐”,“坐化”之“坐”,它是“齋”與“忘”的必由之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則是“無用吾身”。“心齋”與“坐忘”互為注腳,二者在“進入”時融為一體,共同作用,以達“忘生”的狀態(tài)。
也就是說,“心齋”,“齋”去生命,“坐忘”,“忘卻”生命,從而進入“無生命”狀態(tài)。在“無生命”狀態(tài)中,感覺不到自我的意識,感覺不到生命的存在,這正是“死”的狀態(tài),亦即通過“心齋”與“坐忘”完成了“夢死”。
與對“死”的直接經(jīng)驗(在這里,“死”是真實生命的實際終結(jié))相比,“夢死”方法的特點在于有“進”有“出”:進入了“死”的狀態(tài)還能再回到“生”的狀態(tài),“夢”后還可“覺”。因此,“夢死”的功能在于積極能動地、富有成效地溝通生死,而不是終結(jié)生命(如對“死”的直接經(jīng)驗的功能)。當從“死”的狀態(tài)回到“生”的狀態(tài),從“夢中”回到“覺”時,“死亡”便已由“未知”變?yōu)椤耙阎?對死亡的恐懼因此也立刻得到解除。在這個意義上,“夢死”完成了對生命的更新。
所以,“夢死”不是生命歷時的暫停或跳躍,而是對“死”的狀態(tài)的實際感受,它使“死”完整而生動地統(tǒng)一于“生”中。
以“死”為“生”的夢,通過“忘生”進入“死”的狀態(tài),即“夢死”,這是莊子所提供的解除死亡恐懼的方法。但莊子并未就此止步。
莊子說:“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齊物論》)此意即夢里有夢,夢外亦有夢,覺于一個夢的夢外可能同時夢于另一個夢的夢中,醒時可能同時是夢時。因此,以“死”為“生”的夢,孰知“生”本身便已經(jīng)是“死”的夢?所以莊子說:“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大宗師》)生夢死,死夢生,二者相互為夢,無分先后,不辨內(nèi)外。遂不知,生是死的夢,還是死是生的夢。若說在“生”中,則可能是在“死”的夢里;若說在“死”時,又可能是在“生”的夢中。那么,醒即是夢,夢即是醒,“生”亦作“死”時,“死”亦作“生”時,最后,竟將生死等同了。
“忘”生“夢”死,等同生死,這是莊子“齊物”的最高境界,它帶來的是一種無所畏懼、應(yīng)對萬變的姿態(tài),莊子遂能由此而作“逍遙之游”。所以莊子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齊物論》)莊子之所以能“以應(yīng)無窮”,必先已“得其環(huán)中”(《齊物論》),此“環(huán)中”正是由忘生夢死以達等同生死。因為無法獲得對“死”的直接經(jīng)驗,所以“生”、“死”二者最難“齊”,而一旦用“忘”生“夢”死的方法溝通生死、等同生死之后,則一切皆“無變于己”。
同生死,逍遙游,莊子如是說,亦如是做:“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樂》)由“無生”(“死”)到“有氣”到“有形”到“有生”最后到“死”,這可以視為一連串的夢里套夢、夢外有夢,“有生”時“醒”于“死”的“夢”外,卻同時是“夢”于“無生”的夢中,因此,“死”無非是“大覺”,而后知“有生”乃“大夢”,最終,不知是夢是醒,不知生死之有分,等同了生死。所以,直到生命的盡頭,莊子仍在“逍遙”著:“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列御寇》)這種“將死”而無所畏懼、從容坦蕩的姿態(tài),只有在“齊”生死之后才會出現(xiàn),既然生死尚且無變于己,更何況是否入土、有否葬具?
“莊周夢蝶”提供了溝通生死的獨特方式——“夢”。“夢”所帶來的是視角的全新轉(zhuǎn)換與視野的全新建構(gòu),它能將兩種完全不同性質(zhì)的存在或狀態(tài)聯(lián)系、溝通起來,并起著等同二者的作用。(作為動詞的)“夢”相當于“進入”(作為名詞的)“夢”,它既在時間上具有意義,即先(前)與后;亦在空間上具有意義,即內(nèi)與外,而這兩方面是共同作用的。所以“夢”是對某種狀態(tài)具體生動而又完整統(tǒng)一的體驗與感受,它因此是真實的,這種真實不是客觀上的直接真實,而是從體驗與感受的不可替代的整體性方面獲得涵義,二者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前者起“終結(jié)”作用,是單向度的,兩種狀態(tài)無法并存;而后者起“溝通”作用,是積極能動的、富有成效的“進”與“出”,它包容并涵蓋著兩種狀態(tài)。在這里,“生”與“死”不再處于緊張的對抗、排斥關(guān)系中,而是可以溝通、渾融,甚至等同,由此達到“齊物”的最高境界。
Abstract:D ream is offered by“Zhuang Zhou’s Dreaming of Becoming a Butterfly”as a route to com2 municating life and death.Extreme dread of death,extreme love of life,and the deep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are all caused by the ignorance of death.By dreaming of being dead,namely,forget2 ting life and entering the state of death,life and death can be comm unicated and so bo th the igno rance and dread of death are relieved.Life is the dream of death and death is the dream of life,not know ing either in or out of dream,confounding dreaming and waking,and at last life and death has no differ2 ence and the realm of“equating everything”is reached.
Key words:Zhuang Zi;dream;fo rget;life;death
[責任編輯 彭國慶]
Forgetting life and dream ing of being dead:Zhuang Zi’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seen from“Zhuang Zhou’s Dream ing of Becom ing a Butterfly”
L i Jianzhong L i L i
(School of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B223.5
A
1009-3699(2010)01-0096-04
2009-09-17
李建中(19552),男,湖北江陵人,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