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山東省新泰市放城中心衛生院中醫科,新泰 271218)
面部黃褐斑在中醫文獻中又稱黧黑斑,是指顏面部出褐色或淡黑色斑塊,平攤于皮膚上,撫之不礙手的一種皮膚病。多呈對稱分布,以面頰部較常見,遇日曬可加重皮損。因嚴重影響美觀,為患者所苦惱。又因社會家庭雙重壓力,此類患者目前多常見。筆者在臨床中用桃紅四物湯加減配伍,治療面部黃褐斑36例,取得滿意療效?,F報道如下。
36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為合面部黃褐斑的患者,年齡最大45歲,最小24歲,病程最長3 a,最短6個月。
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組方如下:桃仁10 g,紅花10 g,熟地黃 18g,當歸 12g,白芍 12g,川芎 18g,柴胡 12g,香附 9g,益母草15 g,丹參30 g,玫瑰花9g。隨證加減,肝郁氣滯較重者可加香櫞、佛手、橘葉或合用逍遙散;肝郁脾虛者可加用白術、茯苓、山藥或合用參苓白術散;肝郁腎虛者可加用枸杞子、女貞子、何首烏或合用六味地黃丸。
36例患者均持續服藥治療,服藥時間長短不一。治療結果:總有效率為88.9%。其中痊愈20例:(55.6%)斑退,無復發。有效12例:(33.3%)斑減輕,面色改善。無效:4例(11.1%)效果不明顯。
面部黃褐斑是色素沉著性的皮膚病。病變部位雖在局部,但與機體陰陽氣血偏頗密切相關。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上于面,血行通暢則表里俱榮;若腠理受風或痰濁內生或血氣不和,經脈濕滯或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乏源,氣虛血少,不能榮于皮膚,則易變生黃褐斑,故氣滯、血瘀、血虛為本病的基本病機變化,病變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肝藏血,主疏泄;腎藏精,主閉藏;脾生血,又統血,均主宰和調節氣血正常運行。因此黃褐斑的治療主要以調理氣血為主,若氣血調暢,則經自調,面自榮,斑自消。桃紅四物湯為活血祛瘀之平劑,其特點在于活血祛瘀的同時有一定的補血作用。但由于行氣之力偏弱,且“女子以肝為先天”,故配以柴胡、香附,皆在疏肝解郁而調經止痛;益母草苦泄辛散,善于活血化瘀而調經,為婦科經產之要藥;玫瑰花色紅入血分,善行血中之氣。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活血,養血調經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