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引玲
(陜西中醫學院外科教研室,咸陽 712046)
急性乳腺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感染所引起的乳房部位急性炎癥,中醫稱之為乳癰,多見于哺乳期婦女,以初產婦女多見,好發于產后3~4周。筆者采用疏肝清熱、通乳消癰的方法觀察了47例急性乳腺炎患者,并與單用西藥治療13例急性乳腺炎患者進行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
60例患者均為急性乳腺炎初期,表現為乳房腫脹疼痛,患處出現有壓痛的腫塊,皮膚紅熱,乳汁分泌不暢并伴有寒戰高熱,符合急性乳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現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單純西藥治療組(簡稱西藥組)與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簡稱中西組)。西藥組13例,年齡24~33歲,平均27.4歲。病程5 h~3 d,平均1.5 d;中西組47例,年齡24~33歲,平均27.6歲,病程6 h~3 d,平均1.4 d。兩組間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藥組給予青霉素800萬U靜脈滴注(或其他敏感抗生素靜脈滴注)并指導患者正確進行乳房按摩,熱敷,用吸乳器將乳汁吸出,用胸罩或三角巾托起乳房,以減少其活動和疼痛。中西組在上述西藥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采用疏肝清熱,通乳消癰的方法,基本方用《醫宗金鑒》的栝樓牛蒡湯加減:栝樓20 g,牛蒡子10 g,天花粉15 g,黃芩10 g,陳皮 10 g,生梔子 10 g,皂角刺 5 g,金銀花 15 g,蒲公英40 g,青皮 10 g,柴胡 10 g,連翹 10 g,甘草 3 g。水煎,分 2 次服用,并根據不同癥狀予以加減,熱重加石膏,腫痛明顯加乳香﹑沒藥﹑赤芍,瘀血較重加王不留行﹑穿山甲等。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熱﹑惡寒消失時間比較:中西組47例,平均退熱時間為2.8 d;西藥組13例,平均退熱時間為 3.8 d。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乳房腫脹疼痛消失時間比較:中西組47例,乳房腫脹疼痛消失時間平均為4.5 d;西藥組則為6.9 d。兩組比較也有顯著性差異(P<0.01)。
兩組在治愈后隨訪3個月內復發情況比較:對60例患者均隨訪3個月,中西組復發急性乳腺炎7例,占14.9%;西藥組復發5例,占38.4﹪。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中西組復發率明顯低于西藥組。
急性乳腺炎是因乳汁淤積,加之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的細菌侵入引起的急性化膿性感染,若在初期未及時有效的控制病情,則可成膿﹑破潰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西醫通常用抗生素殺滅病原菌,雖也能獲得一定療效,但治療過程相對較長,且疾病的復發率較高。根據乳腺炎的臨床表現及經循環行分布,中醫辨證屬肝氣郁結,胃熱壅滯,乳汁淤積,故治療宜疏肝清熱,通乳消腫。中藥采用栝樓﹑牛蒡子﹑黃芩﹑生梔子﹑金銀花﹑蒲公英﹑連翹清熱解毒消腫療癰;青皮﹑陳皮﹑柴胡疏肝理氣。再加入皂角刺走竄經絡,消腫通乳,使乳汁通暢,則自可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