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凱 ,張寶珍 ,蔣戈利
(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六四醫院中醫針灸康復研究診療中心,天津 300381;2.中國人民解放軍針灸醫學研究所,天津 300191)
筆者自2007年6月—2009年6月間,運用三步針罐療法治療后循環缺血引起的眩暈30例,獲得很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30例病例均來自本中心2007年6月—2009年6月期間門診及住院患者,參照有關文獻中后循環缺血的臨床診斷標準[1]確診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在32~88歲。合并頭痛5例,視覺障礙2例,運動障礙3例,感覺障礙5例。椎動脈型頸椎病1例,混合型頸椎病25例,其中合并腔隙性腦梗死6例,合并腦血栓形成3例,單純腔隙性腦梗死2例,單純腦血栓形成2例。
采用3步針罐療法。主穴:整脊穴(平衡針穴,神庭與印堂連線中點)、中平穴(奇穴,外膝眼與外踝連線中點)、后溪、頸夾脊、阿是穴。配穴:少陽經氣不利加外關、中渚、絲竹空、瞳子髎;陽明經氣不利加合谷、曲池、太陽;太陽經氣不利加支正、小海、肩中俞、肩外俞。第1步:施以平衡針法,針刺主穴。患者取坐位,常規消毒后,用30號6.7~10 cm針,提插進針,沿皮下骨膜外入針5 cm,施提插瀉法,令局部產生酸麻脹感,并沿針尖方向放散,后溪和中平行提插捻轉瀉法,后溪穴向腕部斜刺3.3cm,令針感向前臂放射,直刺雙側中平穴5~6cm,使針感下傳至足。囑患者活動患部2 min,不留針。第2步:電針頸夾脊穴,針刺頸夾脊穴和配穴。行平補平瀉法,類痿證用補法,夾脊穴針刺入2.6~3.9 cm,得氣并向肩部放射為度,留針20 min。第3步:取針后,選擇1~2個阿是穴,用75%乙醇常規消毒,用中號三棱針刺破血絡,深度宜2~4 mm,令出血3~5 mL,之后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5 min。刺絡放血每周1~2次,拔罐隔日1次。10 d為1個療程。腦梗死患者均應用控制血壓、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纖、抗凝等基礎治療。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判定療效,其中臨床痊愈者15例,其中1個療程后痊愈者7例,2~3個療程后8例,占50%,好轉13例,占43.3%,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3.3%。
三步針罐療法以“通”為用,采用平衡針法、互動針法、刺絡拔罐等療法有機結合,并可根據患者不同證型選取相應的穴位,以疏通經絡、舒筋活血、散瘀除痹為基本原則,以調理督脈與臟腑的功能為重點。整脊穴在督脈上,屬循經取穴。故第1步針刺3穴,可疏通督脈經氣,行氣活血,疏理頸部筋骨關節。第2步所選頸夾脊為局部取穴,可舒筋散結,除痹活血。第3步在大椎穴、壓痛點和頸部的痙攣緊張部位刺絡拔罐,吸出癖血,可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1]李焰生.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9):786-78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7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