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祥
(浙江省溫嶺市中醫院,溫嶺 317500)
頸性眩暈是指頸椎源性因素影響椎動脈形態發生變化,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出現以眩暈為主癥的一組綜合征。筆者運用手法治療該病138例,取得滿意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8例,男87例,女51例。年齡35-65歲,平均51.7歲。病程最短2 d,最長14年,平均5.3個月。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2.1 五線五區十三穴推拿法[2]頸后線:自枕骨粗隆下緣凹陷處向下至第7頸椎棘突止;椎旁線:自風池穴直下至頸根穴(大椎穴旁開1寸,同身寸,下同);頸旁線:自枕骨乳突部向下至頸臂穴。以上五線用一指禪推法、按揉法上下往返治療各6~7次。肩胛帶區:自頸根部向外至肩峰部區域;肩胛背區:在肩胛骨背面,肩胛崗下緣區域;肩胛間區:在兩肩胛骨內側緣之間區域。以上五區用法、按揉法、拿法、摩法治療各3 min。風府穴,風池穴,頸根穴,頸臂穴(缺盆穴內1寸),肩井穴,肩外俞,天宗穴。以上13穴用按揉法、點按法各1 min。
2.2 活血增流三法 患者坐位:1)開源增流法:取頸臂穴,用拇指或食指羅紋面向內、下方作按揉法3~5min,80~100次/min。2)補償平衡法:取兩側華佗夾脊穴,用一指禪屈拇指推法3~5 min,使手法力作用于后關節及椎間孔處,100~120次/min。3)解痙通暢法:取雙側風池穴,用拇指尺側偏峰按于風池穴,手法作用力沿環枕關節向內側(脊柱)方向推動5~10 min,宜左拇指推右風池穴,右拇指推左風池穴。
2.3 整脊糾偏三法 1)牽引法:患者仰臥,術者一手托下頜,另一手托枕部先予以牽引,牽引力以患者足尖微微拉動為宜,時間2~5 min。2)仰頭搖正法:適用于環枕、環樞關節錯位。患者仰臥,低枕,術者一手托其下頜,另一手托其枕部,將其頭上仰、側轉,囑患者放松頸部,將頭轉至較大幅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多可聽到復位彈響聲。3)低頭搖正法:適用于C2~6后關節旋轉式錯位。患者側臥,平枕、低頭位,術者一手輕拿后頸,拇指按于錯位橫突,關節突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另一手托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為支點,將頭轉動至最大角度時,托面頰之手用有限度的“閃動力”,按壓“定點”的拇指同時加力下壓,使關節復位。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3.2 療效評定結果 本組138例,按上述標準評定,結果臨床治愈67例,占48.6%;顯效37例,占26.8%;好轉31例,占22.4%;無效3例,占2.2%。總有效率為97.8%。
五線五區十三穴推拿作為基礎治療,可使緊張痙攣之肌肉松弛,同時使錯位紊亂的軟組織和肌肉緊張牽拉而錯位的關節回納糾正。活血增流三法用以解決椎動脈入腦前可能存在的致病影響。整脊糾偏三法,牽引可拉開椎體間的距離,減輕椎間盤壓力,調整椎體與周圍神經、血管和肌肉的關系。因頸部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治療時須謹慎。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