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運夏
(桂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文化視角下龐德詩歌翻譯的思考
莫運夏
(桂林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埃茲拉·龐德是20世紀美國意象派詩人的代表,他模仿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許多中國古詩譯成英語,為中國古典詩歌美學與西方現代主義詩學的結合創造了契機,他的翻譯在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然而,龐德由于不懂漢語,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不多,故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有很多失誤。該文從文化視角剖析龐德對中國詩歌的翻譯為什么會在西方引起轟動,并分析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及帶給我們的思考。
文化視角;龐德;中國古典詩歌;誤譯
埃茲拉·龐德是20世紀美國意象派詩人的代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尤其是對中國古典詩歌更是偏愛有加,他的翻譯和意象詩歌在現代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他又是頗具爭議的人物之一。龐德把他的中國情結與他對西方社會文化的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將許多中國古詩譯成英語。他模仿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手法,大膽創新,發起了一場意象派運動,改變了當時文壇的詩風,開創了美國現代派文學的先聲,[1]為中國古典詩歌美學與西方現代主義詩學的結合創造了契機。
龐德的翻譯作品在西方被廣為接受,并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在翻譯史上,像林紓不懂西洋文字一樣,龐德不懂漢語,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在他翻譯的中國古典詩歌中,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有不少誤譯。不幸的是,英美讀者也不懂漢語,更不了解中國文化,對他所翻譯的文化現象信以為真,因而他的譯作誤導了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讀者。
人們評價龐德的翻譯,多是評價其 “意象詩”在美國詩壇的美學感染力,少有探討其譯文的忠、信問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龐德把中國自然意境詩的無我最高境界轉換為有我,符合西方的審美核心原則。筆者不是批判或責備龐德的翻譯,而是試從文化視角討論他在譯介活動中的文化誤讀和誤譯,剖析他的譯作在西方讀者中產生的負面影響。
翻譯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翻譯理論研究的深入和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翻譯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語言文字轉換,也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機械的解碼和編碼過程,而是原語和譯入語兩種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是一個紛繁復雜的文化交流活動。譯者必須考慮譯入語文化語境等諸多因素。
從文本和文化交流兩個層面看,譯者的任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 “忠實于作者和原作”,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他在翻譯之前通讀原作,體驗原作的文化,然后通過親自體驗介入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對原作進行重構,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續。[2]原作通過譯者進入異國他鄉,原作的文化通過譯者在異域傳播,使譯入語民族得以了解異域獨特文化。翻譯促成原文和譯文、源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之間的對話與溝通。
譯者是翻譯的主體,原作是翻譯的客體。由于翻譯存在著主觀能動性,女性主義者、后殖民主義者認為,主體無法做到對客體絕對 “客觀”。[3]再者,在技巧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翻譯活動,如意義與世界、言語與思想、文本與讀者、歷史與文化,等等。譯文和原文都是獨立存在的,在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體系中,原作的文化不能被歪曲,而應該得到真正的昭顯。或者說,呈現在譯入語讀者面前的應是譯者用本國之語言重現原作的文化。如果譯者不能為譯入語讀者傳遞原作文化的原貌,翻譯就沒有達到溝通目的,負載的不同文化語言將不可通約,人類將永遠囚在各自語言的牢籠中,成為在文化上互為陌生的他者。譯文中再好的語言,不但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反而把讀者帶進迷茫之中。
由于翻譯活動是主觀能動的,譯者的翻譯既包括自身視野的擴展,也有對完美理想的追求。從闡釋學的角度看,理解存在著價值取向和社會意義。當譯者和原文作者具備同樣的氣質和修養、具備共同的領悟和體驗、具備譯入語的表達能力時,譯者有可能譯出原作的原貌,這只是從語言層面上講的。本雅明認為,真正的翻譯是透明的,它不遮蔽原文,不阻擋原文的光澤,這當然包括原語光輝燦爛的文化。通過翻譯,我們可以 “觀察一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以及特定文化吸收轉化其他文化的方式、范疇和過程”,并使翻譯成為 “一個更有意義的研究對象”[4]。
由于龐德不懂漢語,只理解漢字的表層意思,對漢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幾乎不懂,只能想當然地翻譯,故產生誤譯。在翻譯李白的樂府詩 《長干行》時,對于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差”中的 “騎竹馬”翻譯為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踩高蹺)。[5]“騎竹馬” 是兒童游戲,起源于東漢,流傳很廣,游戲時兒童們以竹枝或竹竿代馬騎于胯下,相互嬉耍,作者本人小時也玩過。關于 “騎竹馬”, 《增廣賢文》有這樣的詞句: “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這里的騎竹馬也是指兒童游戲。而踩高蹺是成年人娛樂活動,是中國民間一些地方在重要節日開展的活動,類似一種民間舞蹈,舞者把一雙一米多高的木拐子綁在腳上,人站在木拐子上和著鑼鼓鎖吶等民間樂器 “跳舞”,名曰 “踩高蹺”。北美也有類似的 “踩高蹺”,不同的是,舞者多扮演成小丑。顯然,龐德不知道此差別,這樣,西方讀者就以為 “騎竹馬”和 “踩高蹺”是一回事,根本不知道有 “騎竹馬”的童趣。
龐德翻譯的李白樂府詩 《長干行》因其語言和情景適合當時西方社會生活和詩歌藝術發展的需求,被認為是他對英語詩歌所作的 “最持久的貢獻”而被收入 《諾頓美國文學選集》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5]。 但是, 龐德沒有真正理解中國文化, 《長干行》屬于樂府曲調名,原為長江下游一帶的民歌,江東稱山岡之間空地為干。建鄴 (今南京)之南有山,山間平地,吏民雜居,有大長干、小長干之稱,系船民集居之地,故 《長干行》多抒發船家女子的感情。[5]而龐德卻把它翻譯成 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轉譯為漢語則成了 《河商之妻的一封信》,譯文與原作出入如此之大,不可謂不令原語文化讀者震驚。
由于對中國道家和儒家思想缺乏了解,龐德的翻譯造成對原語文化的硬傷。在中國,特別是在古代,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古代男女間表達愛慕之情是含蓄的,不像西方那樣直白。而龐德翻譯的 《長干行》風格與原詩大相徑庭,男女間表達愛慕之情完全是西洋人的浪漫,根本沒有中國古代少婦對待愛情的 “矜持”和中國古典詩歌對愛情的含蓄韻味。如此一來,西方讀者誤以為東方民族的感情抒發也和西方人一樣的開放、浪漫,豪無遮掩。
再看李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譯文。李白原詩為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龐德譯為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6]別的不說, 這里的 “西辭”意為離開西方往東走,而龐德譯為“leave for the west”,給詩添了些許悲壯。須知,在當時,除了去取經的玄奘之外,很少有人樂意往西走,對于東方民族而言,西方不是個好去處。原詩中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受命東下揚州,本是件得意的好事,詩人既為友人高興又為惜別感傷,說不定還有些羨慕,是一種復雜的心情,于是才有海闊天空的聯想,但對此龐德全然不知,只好想當然地亂譯了。
還有,在 《古風第十八首》中,李白用了一系列典故來諷刺宮廷權貴們下朝后歡宴行樂卻忘記了此一時彼一時的歷史教訓,而龐德的譯文展示的卻是中國古代達官貴人們像西方的王公顯貴們一樣摟著女人的腰肢跳華爾茲舞,等等。
除《詩章》外, 《神州集》在西方一經問世即佳評如潮,據稱迄今尚無任何一部中國詩歌英譯集能超越它的影響。它也被認為是龐德本人對文學 “最持久的貢獻”[7],是美國詩歌的經典作品,其中 《河商之妻》 (即李白的 《長干行》)、 《南方人在北國》 (即李白的 《古風第八首》)等經常作為龐德本人的代表作出現在美國詩歌集中,就連美國文學史也不能避開該書不談。[8]
既然龐德的翻譯與原語文化有如此大的出入,為什么在西文卻引起如此大的轟動呢?自古以來,東方神秘的文化一直吸引著西方讀者,他們中不少人千方百計、竭盡全力了解中國古老文化。但是,盡管到了20世紀,西方世界與中國的文化隔膜還是如此之大,西方對中國古典詩歌豐富而奇特的文化現象還是知之不多。不少讀者不辨真偽,對一切都信以為真,樂于了解和接受,他們強烈希望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最簡單的例子是20世紀在西方上演的電影 《紅高粱》,內容反映的根本不是中國的文化內涵,但外國人卻津津樂道,這部電影還拿了個什么獎,但它所描述的文化現象國內學者大都不以為然。由于外國人對此知之不多,也就對內容的真實與否顧不上過多追究了,對龐德自以為是的翻譯信以為真,這就難免會帶上西方人的觀點,以為真的是 “異域色彩”。再者,在薩義德之后,人們都知道西方人眼中的 “東方”是一種 “建構”,龐德所表現的中國是一個理想化的中國。西方讀者用一種理想主義的眼光看待中國的一切,如道家和儒家思想等,他們對于古典中國的認識與其說是 “中國”(China), 不如說是 “華夏” (Cathay)。 “華夏” 代表了一個 “神秘的、遙遠的、浪漫的國度”,因此,任何的解讀都會引起他們的興趣。
郭為在討論龐德詩歌的誤譯時用以下一則笑話開頭:在一家餐館里,一位滿頭大汗的侍者手端一碗熱湯來到顧客面前,那位顧客馬上大叫起來: “我的天!你的大拇指在我的湯里”,而侍者卻滿面堆笑地回答: “沒關系。不燙,不燙”[9]。餐館伙計的回答令那位顧客哭笑不得。龐德對中國文化的誤譯,原作及原語文化的讀者像那位顧客的感受是一樣的。
龐德的翻譯迎合了西方人對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神秘的好奇心理。在西方人看來,中華古老的文化帶有神秘色彩,古傳、經傳大都是東方文化的精華所在,遠古歷史紀實的神話故事皆屬中華文化的靈感之作。不管龐德怎樣誤譯,西方讀者認為中國文化大致就是如此。
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看,龐德對中國文化的誤譯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遠不只是令原作文化的讀者一笑了之的小事,正是由于他的翻譯的巨大影響,更加令西方讀者對其誤譯的文化現象深信不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譯入語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誤解,這種誤解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由于“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西方讀者須在全面了解中國文化現象的基礎上進行去偽存真,才能對中國文化做出正確的判斷,龐德的翻譯無疑增加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現象的成本和時間。
龐德的翻譯使西方對古代中華民族國度的神秘的獵奇心理得到滿足。但從長遠來看,只能加深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加深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偏見。由于龐德的翻譯在西方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多少人能夠動搖龐德在西方文學史上的地位。
從某種意義上講,龐德的翻譯加大中國學者向西方交流中國文化的成本,在很長的時間內,人們不得不花時間去做很多文化甑別工作,以接受與龐德翻譯不同的譯文。
任何文化解讀都沒有原作者文化語境下的譯者處于更有利地位。為盡可能避免文化失真,提倡原語譯者和譯入語譯者合作翻譯。在各自熟悉的文化環境下產生的譯文可減少文化失真,容易獲得文化認同。在從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翻譯過程中,原作文化的譯者更能理解原作的風貌,譯入語譯者更能決定用什么樣的語言傳達原語文化,合作能起到互補的作用。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間轉換,它涉及兩種語言文化的相互作用,譯者應在不違背譯文語法規則的情況下竭力保留原作的文化,使得原作的文化得以傳承,在異國他鄉得以接受、傳播。不可否認,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巨大影響在相當程度上是通過龐德等人的誤譯產生的。正是這樣一些誤譯 (有的是故意誤譯),甚至用根本不通的英語翻譯中國古典詩歌,引發了美國詩壇上一大批意象詩的產生。[10]然而,由此引起的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誤讀值得我們反思,對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產生的不利影響,需要中國學者在譯介中國文化時以平等的心態,既尊重讀者,又尊重漢語原作,把中華奇麗的文化重現在英語讀者面前。
[1]埃茲拉龐德的介紹[EB/OL].[2006-06-19].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41661.html.
[2]劉重德.西方譯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謝天振.譯者的誕生與原作者的“死亡”[J].中國比較文學,2002(4).
[4]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任桂婷,高擴昌.解讀龐德譯作《長干行》與原詩的文化差異[J].文教資料,2008(6).
[6]T.S.Eliot.Ezra Pound:Selected Poems[M].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34.
[7]張劍.翻譯與表現:讀錢兆明主編《龐德與中國》[J].國外文學,2007(4).
[8]Pound,Ezra.Cathay[M].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5.
[9]郭為.埃茲拉·龐德的中國湯[J].讀書,1988(10).
[10]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社,1999.
Reflection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Ezra Pound’s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Mo Yunxia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Ezra Pound is a representative ofAmerican impressionist poets in the 20th century.He translates a large number ofancient Chinese poems intoEnglish byimitatingthe artistic technique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ems,which creates chances for the combination ofancient Chinese poetic aesthetics and western modernistic poetics.His translatio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world.Nevertheless,as Pound knows little Chinese and lacks in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e makes lots of mistranslations.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culture,analyzes why Pound's translation ofancient Chinese poems has such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world.The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effect ofPound's translation and some reflection his translation gives us.
cultural perspective;Ezra Pound;ancient Chinese poems;mistranslation
I106.2
A
1673-8535(2010)01-0068-05
2009-11-13
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項目(桂教高教[2006]194號)
莫運夏(1963-),男,廣西翻譯家協會常務理事會會員,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漢語言對比。
劉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