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惠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
從“后方法”看中國英語語音教學
王曉惠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
英語語音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大學階段具備英語語音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B.Kumaravadivelu構建的 “后方法”對現代英語語音教學有諸多啟示,它啟示我們可以從教無定 “法”、教師角色轉型、學生定位明確三方面培養提高學生英語語音可持續學習能力。
英語;語音教學;可持續學習能力;后方法
語言是人類交際和思維的工具,語言是有聲的。語音作為語言的物質外殼,是有效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近年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實現培養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的目標,英語語音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事實上,我國從小學或初中階段就已經開始英語語音教學,大學階段有一個學期的英語語音課,用于正規、系統的語音訓練。除此之外,不再有語音課。筆者從多年英語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大學英語專業學生存在種種語音問題:忽視英語的節奏,把連貫的話語讀成音素的簡單組合,缺乏弱讀、連讀、省略、同化,失去爆破等發音技巧;不注意運用得體的語調進行傳情達意;音素發音不準確。筆者認為語音教學應滿足時代要求,大學階段的語音學習不能僅僅拘泥于開課的一個學期,而要堅持持續性的學習,要使學習者具備英語語音的可持續學習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動態系統工程。筆者借助后方法理論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試圖探索培養學習者語音可持續學習能力的途徑,以期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在無數教學方法的指引下一路走來,這些方法都具備自己的一套理論依據、理論原則和實施程序。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些方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存在較多的重疊現象。有些方法看似全新,實際上是現存方法的重新包裝,是用 “新的術語改頭換面來掩飾本質上的雷同”。[1]當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教學法指導外語教學的模式提出質疑的時候,后方法理論應運而生。后方法理論家美國應用語言學教授B.Kumaravadivelu不再把教學法定義為一種顛撲不破的具體方法,而是界定為一個包括教學策略、教學材料、評價措施等在內的寬泛的教學指導方針,教師可以基于方針因地制宜、創造性實施微觀教學策略。Kumaravadivelu還提出10條策略:學習機會最大化、便利協商互動、理念錯位最小化、激發直覺探索、注重語感培養、語言輸入語境化、語言技能綜合化、促進學習者自主、保證社會關聯以及提高文化意識。他認為后方法教學法應具備三大參數:特殊性、實用性和可行性,三大特性相輔相成,相互作用。
英語語音教學是一個多學科支持、涉及諸多因素、錯綜復雜的過程,教學內容涵蓋音素、重音、語調、節奏等不同要素,每一要素的重點和難點不同,教法也不盡相同。同一教法可以運用于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同一教學內容也可以穿插使用不同教法。例如,Jazz Chants教學法側重培養學習者英語節奏感,補救教學法的優勢在音素發音訓練方面得以更大的彰顯,而聽說教學法是每個教學內容都離不開的。如果要尋得一個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法”,那就是尊重規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無 “法”應萬 “法”。無 “法”并非不使用教學方法,而是不單純依賴某一種教學法。后方法的特殊性就是強調個性,即 “特定的教師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大環境和特定的組織小環境下,為了某些特定的目標而教授一批特定的學生”[2]。無 “法”的關鍵在于認清和把握語音教學和學習的本質規律,以學生的需求和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結點,不拘一格,自主開發和運用多種方法技巧,通過符合需要、富于個性、實踐性強的多種 “法”提高課堂效率,鼓勵并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傳統的語音教學注重 “說”的技能,但是外語學習是聽、說、讀、寫等各項技能的綜合,各單項技能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在語音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大量的不同形式的英語表達和口音,如廣告、新聞廣播、詩歌、戲劇、 (流行)音樂、演講等,使學生真切地接觸并感受到自然狀態下的語言,體會發音、節奏、語調音高和重音,提高聽力,獲得有關語法、詞匯方面的知識。也可以借助口譯、模仿演講、模仿朗誦等方式,通過有目的地訓練聽、說、讀等技能,讓學生大量接觸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語言,并對不同的聲音進行識別,增進對母語者發音技巧的了解。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外語語境下自覺探索提高語音學習能力的途徑,體驗英語如何作為完全自然的社會溝通工具,以此激發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參與意識,提高持續學習能力。
語言的正確表達和理解離不開語境,英語語調、重音、節奏在會話過程中對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情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外語學習者在講話的過程中,若用不正確的節奏或沒有正確的連讀,便會對母語聽眾造成困惑;而如果學習者使用了不正確的語調,則會被看作是不禮貌甚至是粗魯。后者更加嚴重。”[3]語音需要在語境中訓練,語言的表達和理解離不開語境,語言輸入必須語境化。教師通過創設課堂情景而促進意義形成,在具體語境中體會音位的變體、連續、失去爆破、濁音化、清音化、同化、語調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深入語境有助于學生強化跨文化意識。
隨著我國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學已經通過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手段延伸到課堂外。應該利用一切有利資源,創設語音學習與運用的環境,在課堂和課外創造最大學習機會,使學生有條件自覺培養自己的可持續學習能力。
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語音水平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存在地域差別。用事先計劃好的一套原則和程序難以實現事先定好的目標。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漢語普通話水平高的學生受母語負遷移的程度較輕,英語語音較標準;反之,則英語語音基礎較差。生源地來自城市的學生的語音普遍好于來自農村的學生。面對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更好地實施教學,需要教學第一線教師的積極參與。這里的 “參與”不再單單指理論的執行者,不再是單純地貫徹理論家所構思和建構的理論,而更是理論的制定者。教師能夠像理論家一樣對方法的設計具有真正的話語權,將自身的教學實踐理論化并運用于教學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理論,又將理論回歸實踐。
廣大教師需要增強自主創新意識,在具體教學環境中,充分考慮廣泛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背景,明確語音教學的特殊性,靈活駕馭各種教學方法。可行性關注的是與教學理論相適應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由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構成,微觀環境屬于課堂內部的。教師必須對外語教育所發生的社會、政治、經濟及教育環境保持敏感,外語教學需深深根植于對其有深刻影響的宏觀社會環境。例如,隨著北部灣經濟區的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口譯人才,地道的語音對于口譯人員是至關重要的,而語音缺乏節奏感是一個突出而普遍的問題。單純的課堂說教以及模仿練習,既引不起學生的足夠興趣,更是收效甚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廣大教師因地制宜、尋找答案。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了Jazz Chants這種通過節奏來表達語言的方法。它把有節奏的美式英語口語與美國傳統的爵士樂節奏聯系起來,是一種自然語言的復制或再現。其語音、節奏、重音、語調和美國人在生活中對話時的語音、節奏、重音和語調是一模一樣的。這種有說有唱、瑯瑯上口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在繞有興趣的跟讀、模仿練習中,學生的節奏感明顯增強。后方法強調實踐出真知,理論應該從教學實踐中來,又回到教學實踐中去。這一來一去的任務是由教師完成的。真正產生良好效果的理論必定需要適應具體的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
Kumaravadivelu認為:教師應該從心理和策略兩方面指導學生。教師從心理上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且影響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4]為了把學生培養成自主型學習者,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語音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單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很難有質的提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意識到,語音是專業學習的基礎,專業是將來謀生的手段。提高語音水平是每個學習者應該對自己承擔的責任。在策略上,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語言材料、合理的課堂活動,創造適當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自由發揮,發現語音的規律,互相查找語音錯誤,分析原因,從而激發他們自覺探索。
所謂理念錯位是指教師意圖和學生對教師意圖的理解之間出現的偏差。課堂教學效果不僅僅取決于教師的備課程度和教師意圖,更取決于學生的理念和對教師意圖的理解程度。每次授課,學生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師的意圖,以及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語音課的課堂活動設計較多,學生應明確活動的意義和目的,并不斷檢查自己是否已經達到教師的意圖。師生之間良好溝通以及良好的課堂氛圍,往往有助于縮小師生理念錯位。錯位越小,教學效果越好。
提高語音水平依賴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中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在課堂上學生應該積極投入互動活動,通過有意義的交互,促使學生不僅僅是對教師的話語做出反應,更是自由、靈活地參與課堂話語,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協商互動。
后方法理論顛覆了以往一味強調 “方法”的舊理念,立足于教學實踐,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自主權和決策權,通過不斷監察教師的教學行為,使教師最終設計出一套系統、連貫的教學實踐,這對我國英語語音教學頗有啟發。 “語言教學的潮流來了又走,課堂第一線的教師需要確信在流沙一樣的方法下面是有堅硬的河床的。教師更像海葵一樣緊緊扎根于堅硬的河床中,才能隨著各種浪潮擺動而不會有隨波逐流的危險。”[5]后方法為廣大教師反思語音教學實踐、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評估手段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指導。英語語音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這一目標的實現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依靠廣大英語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環境,調整 “宏觀策略”,充實具體的微觀策略,建立適合中國英語語音教學情況的開放式后方法框架。
[1]Celce-Muria M.Teaching Pronunciation: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3.
[2]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60.
[3]Kumaravadivelu 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igies fo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 and London: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4]Rivers W.M.The Psychologist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M].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1992:373
[5]Rivers W.M.Teaching Language in College:Curriculum and Content[C].Lincolnwood:NTC,1992:373.
H319.3
A
1673-8535(2010)01-0087-04
2009-12-01
2007年梧州學院教改項目(200706)結題論文
王曉惠(1976-),女,河南漯河人,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教學法、翻譯學。
劉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