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曉梅
(遼寧出版集團信息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3)
曲曉梅 女,1967年生,館員。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IC)作為一個概念上的教育空間實體,涉及從印刷型到數字型信息環境的重新調整,以及技術與服務功能上的整合。IC是在共享式學習和開放存取運動的背景下,圍繞綜合的數字環境而特別設計的新型服務設施與組織空間。
圖書館人對于圖書館的構建形態有著不同的理解。其中,高校圖書館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是大學圖書館實踐和研究最多的一種,是開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務設施和協作學習環境,它整合了知識庫資源,培育了讀者信息素養,促進了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
Dalhousie大學的學習共享空間屬于圖書館獨立構建,從空間、資源、設施到人員全部由圖書館配備。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圖書館的信息共享空間,是由該校的信息技術服務部和圖書館聯合建立的,是目前美國大學圖書館中最大和最新的信息共享空間。主要服務包括:圖書館員一對一地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查找、評價和使用與作業相關的學術信息資源;培訓服務,提供教師協助和學生研究幫助;圖書館資源的分類頁;文化資源;寫作指南服務;個人研究咨詢(預約一對一的研究幫助);學生租借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或攝像機服務。資源包括職業參考類,提供簡歷、求職和研究生考試信息等;核心館藏,提供本科課程需要的重要書刊資源;瀏覽館藏,提供現在流行的暢銷書;軟件資源。
上海師范大學奉賢校區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1]是比較成功的案例。它于2007年11月正式面向全校師生開放,整合了互聯網絡、計算機硬件設施及各種類型的文獻資源。擁有的信息共享空間劃分多個區域:參考咨詢區、小組討論區、文獻資源區、讀者培訓區、個人學習區、文獻復制區、休閑閱覽區和視聽演示區等。信息共享空間提供書刊閱覽服務、參考咨詢服務、信息交流服務、學科導航服務、視聽教育服務、媒體制作服務、信息素質教育培訓服務,為師生提供一個方便、舒適、優雅的交流信息、獲取信息的場所。圖書館還專門制作了“信息共享空間”的網站,強調大學系科之間的合作,為師生提供整合型的服務。
將圖書館的一個樓層或一個區域劃分出來,對圖書館的資源、人員配置進行整合,建成信息共享空間。這種模式借鑒了國外IC成功的實踐經驗,是一種符合國際潮流的IC模式。在我國主要是高校新館采用了這種模式,例如上海師范大學奉賢校區圖書館、上海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圖書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圖書館等。
信息共享空間的“一站式”咨詢服務需要大量的學科專家參與,要使信息共享空間充分發揮作用,院系學科專家的參與是關鍵。從目前來看,國內高校的專家學者很少參與圖書館的知識服務,高校圖書館必須加強與院系的合作,共同建設信息共享空間。這不僅使IC服務更具有針對性,吸引師生的參與,還可解決部分資金,緩解圖書館參考咨詢人員不足的問題。上海師范大學奉賢校區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模式融合了圖書館與學科教學的多種優勢,對信息共享空間在我國高校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高校圖書館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間就是將傳統的基于印本文獻的圖書館服務與電子資源、計算機技術整合在一個相對集中的環境中,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這種理念順應了用戶在網絡時代學習方式的演變和對圖書館服務方式的期待。
高校圖書館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間一般包括館舍空間和虛擬空間兩個部分,是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有機整合。從實體上看,一般占用圖書館的一層或幾層空間,包括參考咨詢和學生工作站、寫作學習室、電子教室、多媒體工作站、數據庫培訓站和休閑區等結構。
信息共享空間的結構是圍繞功能設計來確定的,相比于圖書館的傳統服務,信息共享空間的空間規劃更強調小組學習和協同工作,但也兼顧了不同的學習和研究方式。個人學習空間的設計比較強調獨立,小組學習空間的設計比較強調易于交流,休閑區的設計更體現寬松和悠閑。
從各個信息共享空間的規劃理念分析,信息共享空間的設計應重視對于不同學習習慣和研究風格的容納能力,重視各區域可能產生的噪音,避免互相干擾,保證工作效率。
館舍空間的構建就是針對不同的讀者類型、學習方式和信息需求,營造多個大小適宜、布局合理、設施完備、舒適便捷的信息共享和學習空間。
館舍空間與布局是IC規劃與建設中非常重要的項目之一,服務區的設計要符合讀者學習及研究的習慣和方式,有利于資源存取和使用,要運用聲學、燈光和視覺藝術等手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舒適的環境。在確保功能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盡可能將多種服務融合在一起,便于個人及群體讀者的學習、交流和協作研究。此外,還要充分考慮殘障輔助設施、消防及安全。常見的IC服務區包括IC核心區、電子教室、協作學習區、獨立研究室、訓練指導室、多媒體制作室、休閑區、咖啡吧和外語自助學習區。
IC核心區:通常是將開放式資源存取區、參考咨詢臺、IT技術支持臺和多功能計算區集成在一起,構成IC核心區。電子教室:用于信息檢索、數據庫使用和電腦軟件等課程的培訓,其布局應具有靈活性,便于學生與指導教師交流。獨立研究室:為了滿足個人研究者對安靜環境的需要,應提供多個可容納2~4人的獨立研究室,至少配備桌子、椅子、書架、網絡信息點和電源等設施。休閑區:幾乎所有的IC都設有比較舒適的休閑區,配備沙發和茶幾,供讀者在學習之余作短暫的休息之用,有條件的可配備大屏幕電視機,在休息的同時還可獲得新聞信息。
筆者認為,以上服務區除IC核心區、電子教室、協作學習區、獨立研究室外,各高校圖書館還可根據館舍條件逐漸開拓新的項目,或對各個項目進行有效的組合,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虛擬空間的構建是在網絡環境下營造支持開放存取和協同學習的信息共享空間。其絕大部分內容正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點,但應在充分利用數字圖書館資源的基礎上,加強數字資源整合系統、虛擬參考咨詢、虛擬學習社區、專題論壇、培訓課程、網上課件、查詢與預約系統等內容的建設。
數字資源的整合是根據用戶的需求和資源的特點,將眾多相對獨立的數字資源按照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重組,形成統一的、高效的數字資源環境。數字資源的整合綜合運用了各種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圖書館所擁有的眾多數字資源進行系統化和優化,目的是將所有數字資源集成在一起,方便用戶在統一的集成界面中檢索、瀏覽和使用。數字資源整合系統按類型劃分包括基于導航系統的數字資源整合、基于OPAC系統的數字資源整合、基于鏈接系統的數字資源整合和基于跨庫檢索系統的數字資源整合。圖書館數字資源整合的最佳方案應該是在保持數字資源導航系統和基于OPAC系統整合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建設數字資源開放鏈接系統和跨庫檢索整合系統[2]。
虛擬參考咨詢服務是以數字信息資源為基礎,通過常見問題解答、數據庫、電子郵件、Web表格、在線聊天等形式向用戶提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參考咨詢服務,滿足讀者的各種信息需求。圖書館通過可嵌入式的HTML代碼,將插件放置到自己的主頁或博客上,用戶可登錄圖書館主頁與咨詢員進行即時交流;靈活運用網絡交流平臺Blog和Wiki,建立參考咨詢博客,搭建開放式、交互性強的咨詢平臺;利用RSS和Twitter進行主動自助咨詢服務,通過主動推送圖書館資源與服務方面的信息,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3]。
虛擬學習社區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網絡空間中,由學習者和助學者共同組成,相互間具有持續交互關系的學習共同體及其網絡空間。在開放式的虛擬學習社區中,通過Web2.0功能可以構建虛擬學習社區的協作平臺。它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學習者的及時反饋和學習效果,提供符合個人需求和特點的互動學習方式,在交互工具的支持下,學習者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從而解決問題[4]。
IC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型可歸納為3種類型:①圖書館獨立負責IC運行,工作人員均由圖書館聘用,絕大部分服務項目由圖書館提供,個別服務項目由圖書館提供場所,其他部門提供服務;②圖書館全面負責IC運行,合作項目部分的工作人員來自相應部門,比如IT專家來自學校計算機服務中心、多媒體工作者來自學校數字媒體中心、指導教師來自學校寫作中心等,這些人員由圖書館統一協調管理,與圖書館員共同提供服務;③圖書館與學校相關機構共同組成IC工作委員會,下設一個或多個工作組負責IC的日常運行,工作人員來自圖書館和其他相關部門,在工作組分工合作,共同提供服務。
圖書館在規劃與建設IC時要充分考慮其運行與管理機制,必須明確與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與職責范圍,制定明確的服務協定和完善的服務規范,構建合理的人力與技術資源體系,健全通訊手段和報告流程,暢通讀者信息反饋渠道。
配備訓練有素、愛崗敬業和結構合理的服務人員是IC成功的關鍵。人員結構可采用全職與兼職相結合的方式。IC的運行需要各類人員的分工與合作,包括參考咨詢館員、IC專家、多媒體工作者、指導教師和學生助理等。大多數圖書館根據IC工作崗位的需要重新調整現有崗位職責,也有的館從其他部門招聘新的工作人員。
為提高和擴展工作人員的工作技能,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和信息素養,需要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對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參考咨詢技能、數據庫使用方法、圖書館規章制度與業務處理流程、讀者服務相關知識、服務設施的維護與故障處理等技能。
[1]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網站.[2010-04-12].http://202.121.63.18:8001/.
[2]黃曉斌等.數字資源整合方式的比較與選擇.情報科學,2005(5):690-695.
[3]劉素清.讓虛擬參考咨詢服務走出困境、走向振興.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6):21-27.
[4]賴盛紅等.一體化虛擬學習平臺系統的設計.圖書館學刊,2008(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