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舟(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電紙書從1998年問世以來,迅速地走完研發、市場化的過程,在2009年終于實現了大井噴。2007年,亞馬遜公司推出了電紙書Kindle。其內存可容納1 500冊圖書,電池能供2周持續閱讀,屏幕模仿真正的墨跡和紙張。截至2009年6月,供Kindle用戶下載的數字內容已增至30萬種圖書、29種雜志和38種報紙[1]。同年底,Kindle在全球累計銷量達到了300萬臺[2],亞馬遜公司因此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紙書供應商。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的“亞馬遜”也真正成為了世界上電紙書最大一條河流,Kindle(意為“點燃”)也開始真正火了起來。
除美國的亞馬遜公司外,另一只電紙書巨鱷是索尼公司。亞馬遜公司的Kindle的全球市場份額為60%,索尼公司的電紙書產品Reader達到了35%[3],追隨其后排名第二。2009年,索尼公司與谷歌公司合作已獲得50多萬冊無版權爭端的書籍內容,其數量現已超過了亞馬遜公司的Kindle,大有后來居上的趕超勢態[2]。2010年3月,蘋果公司正式出售平板電腦iPad,一上市就售出30萬臺[4]。iPad是介于蘋果智能手機iPhone和筆記本電腦產品之間的手持閱讀器,它可上網、收發郵件、看電紙書、播放音視頻文件,還可以通過電子書商店iBooks在線購買圖書。
在中國電紙書市場上,漢王、方正、韓國艾利和(iriver)等群雄并起。2009年,漢王用1億元人民幣廣告來推動電紙書銷售,有10余款產品銷售50多萬臺,占全國電子閱讀器市場的95%。但是,方正阿帕比公司在數字內容方面則更有優勢。目前有80%以上的出版社用其平臺出版發行數字圖書,每年已經超過6萬種;全國有300多份報紙也應用阿帕比的技術發行數字報紙。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預計,2010年全球電子書的銷量將達到1 200萬臺,中國市場的銷量將達300萬臺,占全球市場的25%,到2015年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書市場[2]。眼下,南開津科“翰林”、廣州金蟾“易博士”、方正“文房”、中移動、華為等眾多企業紛紛試水電紙書,中電信、中聯通、聯想、神州數碼等也在擦拳磨掌準備著,諸多跡象顯示,一場電紙書大戰即將打響。電紙書在中國就像開閘前的洪流,正在積蓄著力量。
如果說電紙書是一股擋不住的洪流的話,那么電腦閱讀、手機閱讀更是兩股大的洪流,尤其近幾年來在中國。
據2010年1月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每年網民的數量都以雙位數上漲,截至2009年底,我國網民人數已達3.84億,穩居世界第一。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因3G牌照的頒發也已達到2.33億,約占我國網民總數的一半(60.8%)。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28.9%[5]。3.84億網民的數量,意味著中國有3.84億的人在通過電腦進行新聞、文章的閱讀(至少有過此類經驗)。
手機閱讀也是不可阻擋的潮流。目前手機用戶數量遠遠超過網民,國際電信聯盟稱,2010年全球手機用戶數量將突破50億[6]。2008年底中國手機用戶也已超過6.4億[7],2010年,中國的手機用戶將達到7.4億人[8]。據IT分析機構“易觀國際”近日發布的《中國手機閱讀市場用戶調研報告(2010)》,手機閱讀用戶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喜歡閱讀文學作品、手機報等。多數閱讀用戶可接受付費閱讀形式,只有25.3%的閱讀用戶表示不愿意為手機閱讀內容付費[9]。
相對于網民、手機用戶,電紙書購買者目前還是小眾群體。原因是電紙書目前還比較昂貴,價格通常在2 000元以上。對于大部分人特別是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來說,手機則是更好的電子閱讀器,因為現在的手機可以上網、聽歌、即時聊天、看流媒體、收發郵件等,本質上都屬于內容消費。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亞馬遜最近推出了一個“黑莓Kindle”軟件,黑莓手機用戶能通過該軟件閱讀超過42萬本電紙書,其中102本曾見諸于《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國內中移動試水電紙書,即想為手機做內容提供并按流量收費,實現產業鏈擴張與增值。
早在1998年,我國政府就提出要實現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的三網融合,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尤其是廣電行業在中國的特殊性,直至目前三網融合幾乎沒有什么進展。但是建立在互聯網、電信網基礎上的電腦閱讀、手機閱讀、電紙書閱讀的三流合一,卻風生水起,進展神速。雖然紙質書刊時代還沒有結束,但電腦閱讀、手機閱讀、電紙書閱讀的三流合一,宣告了數字閱讀時代已經到來。
紙質書刊在未來將會消失,當然這并非指從此就沒有了,而是指其將被邊緣化,就像西醫使中醫邊緣化一樣。紙質書刊被邊緣化的路線圖是:最先消失的是工具書,其次是報紙、期刊,然后是小說等消閑讀物,最后是學術著作。
工具書是查檢性圖書,使用特點是翻檢而不是連續閱讀。當人們能夠輕松從網絡版百科全書查找一個名詞術語時,就不會再去翻閱紙本百科全書了。紙本工具書銷售不動的結果,就是出版社以后不再出版紙本百科全書了。字典、書目、索引等命運都基本如此。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于2010年3月推出的辭海閱讀器,一上市就賣出2 000臺。該閱讀器就是電紙書,內裝包括《辭海》在內的300種圖書,還可以付費(紙書的1/3價格)下載500種電子書[10]。另外,由于現在大學圖書館數字資源里都有《四庫全書》、《二十五史》的全文檢索數據庫,幾乎沒有人再去查閱其紙本的人名索引、地名索引了。
報紙是瀏覽型的讀物,內容以新聞為主,看完即棄。在美國,假如每月花十幾美元就能通過Kindle每天瀏覽到《紐約時報》等數家大牌數字報紙,那么誰還愿意訂紙質報紙呢?貝索斯說:“如果未來十多年看報紙的主要方式還是在印好的紙上,我覺得這絕對令人難以置信。”[11]Kindle的無線連接功能在幾十秒內就可以順利完成后端結算和內容傳送,這也是《泰晤士報》、《華盛頓郵報》等大牌報紙愿與亞馬遜公司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2010年起,中國的漢王N618電紙書也可以閱讀《環球時報》等多份報紙了,利潤上漢王與報社2:8分成(亞馬遜是3:7)[12],優厚的利潤分割會促使內容生產者逐步放棄紙本報紙的發行。再說期刊,其區別于報紙的地方是其出版周期長、專題性強、內容有深度,但二者都是瀏覽型讀物,其紙本形態也將步報紙后塵逐步消失。
此類書籍的最大特點是原創價值高,需要連續、反復閱讀,并且還有較大的保存價值。小說、詩歌、箴言錄、歌曲集、畫冊等消遣性、欣賞性的作品,因為它們的受眾面廣、消費量大,也是電紙書將青睞的內容資源。至于學術著作,由于受眾面窄、消費量小,它們會是最后退出紙本世界的書籍。有人會說,學術著作如果都是無紙化了、數字出版了,所謂“著作等身”也就不存在了,畢生追求學術的人對此難以接受,因此學者們將會堅定地抵制學術著作的去紙化。其實,事情可能并沒有這么悲觀。作為內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它在發行一部銷路較好的學術著作的時候,以前可能起印6 000冊紙質書籍;現在數字出版時,出版社也會少量印刷一部分紙本,以滿足作者、圖書館的需求。
有人說看電紙書不如看紙本書籍舒服,這也完全是多慮的。現在的數字墨水(E-INK)技術已經使電紙書具有紙張的紋理質感及油墨的凹凸感,閱讀屏不發光也不反光。也就是說,電紙書的發展方向是保護傳統的閱讀習慣,而不是顛覆傳統的閱讀習慣。正如麥克盧漢所言,新媒介“剛問世時,它們似乎是舊媒介的降格形式。新媒介必然把舊媒介當作內容來使用。這樣做可以加速它們自己粉墨登場、成為藝術形式的過程”[13]。
那么紙質書刊邊緣化的時間表是怎樣安排的呢?國外某權威機構預測,到2020年數字出版將占到出版業銷售額的50%,2030年時90%的圖書都將是E-Book版本[14]。意思是說,再過20年我們大量閱讀的媒介已經不是紙質書刊,而是電紙書等手持智能終端設備了。也許有人覺得這種預測不靠譜,并舉例證明:美國情報學家蘭卡斯特曾預言2000年世界進入無紙世界,但這個預言顯然被證實是錯的。然而,筆者認為這個預測是有道理的。古代三國時期,紙張與簡冊、縑帛還是并行時期,魏文帝曹丕曾“以素書所著《典論》及詩賦餉孫權,又以紙寫一通與張昭”[15]。至東晉末年桓玄稱帝下令在其轄內以黃紙代簡帛,這也不過是一百多年的事,而且當時戰亂頻仍,技術進步遲緩。如今技術升級速度飛快,20年之內會發生許多讓人驚訝的事情。
電紙書不僅可以集圖、文、聲于一身,而且存儲量也大,一般5英寸到9.7英寸的電紙書都有4G的內存,可容納2 000冊圖書。此外,電紙書還可以大量下載數字書刊,復制速度快、成本低,如亞馬遜的Kindle用20秒就可以下載17份報紙。因此,不超過1厘米厚、1公斤重的電紙書將裝滿所有的教科書、參考書,孩子們也就不用背著沉書包上學了。尤其孩子們的從眾心理比較重,在春節、“六一”及開學前,一旦城市中部分家長給孩子買電紙書,別的孩子受其影響也會很快跟進,設法擁有。
許多學者、文人經常為自己書房的擁擠不堪而煩惱,感覺買了新書無處可放。他們總是向往著一個更寬、更大的書房。不過,不斷更換書房的成本十分昂貴,對有些人來說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當你的電腦已經連通了數字圖書館,可以查閱海量書刊的時候;當你又購買了幾個電紙書終端,想看的新書只需花很少錢就可以下載的時候,書房的擁擠問題就會消失了。那時的學者、文人的書房不僅不再以藏書多、空間大為“炫耀”,而且將更加注重環境的裝飾,如懸掛書畫、擺設花木、安放音響及更加注意采光條件。有的書房還會有博古架,有的書房四周都是根雕藝術品,有的書房里甚至會放著一套精美的茶具隨時等待客人的到來。
未來的圖書館館藏資源將由實體、虛擬兩部分組成。由于數字圖書、數據庫可以在服務器上高密度存儲,圖書館能節省出空間開發新的服務項目,如設置數字學習中心、多媒體實習室、討論圓桌室,開展數字參考咨詢、各種小型展覽活動、真人圖書的借閱等。丹麥的奧胡斯公共圖書館(Aarhus Public Library)有一個讓人們分享數字新聞的“信息欄”和一個可以搜索帶有各種信息的數字地圖——“信息拱廊”。此外,它還有一種帶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簡稱RFID)標簽的圖書電話,孩子能用它找到某一本書來聽故事。2014年,奧胡斯公共圖書館要新建一座圖書館——“城市媒體空間”(Urban Media Space,注意這個名稱里已經消失了Library一詞),這說明奧胡斯公共圖書館將更加注重信息知識的自由使用。正如該圖書館的主任羅爾夫(Rolf Hapel)所說:“我們圖書館從不僅僅是關于書的。”[16]
“泛在閱讀”(ubiquitous reading)就是無所不在的即時閱讀,即人們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進行最新文本內容的閱讀。以往的時代,邊防哨所看不到當日出版的報紙,偏遠山村小學買不到新版的《新華字典》。如今3G能讓寬帶互聯網走遍世界的角落。在各種新信息技術的支撐下,人們可以在罕無人跡的海灘、森林、荒漠上輕松閱讀電紙書或手持智能終端設備。2010年3月,法國《費加羅報》的一次調查顯示,目前法國人紙上閱讀仍是主流,但也有22%的人已準備接受數字圖書[17]。漢王科技在2010年的國內測試顯示,2009年初想要體驗電紙書的網民只有5%,而到了年底,65%的人想擁有一個電紙書終端[18]。隨著電紙書的普及,這些數據似乎正在提示:“泛在閱讀”的現實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
[1]樊 雨.電子書世界大戰[J].南都周刊,2009(352):64-66.
[2]專家預言:中外電子書大戰三年內將全面爆發[EB/OL].(2010-02-25)[2010-04-02]. http://book.sina.com.cn/news/v/2010-02-25/1635266330.shtml.
[3]孫 進.亞馬遜去年12月25日電子書銷量首次超過印刷書籍[EB/OL].(2010-01-07)[2010-04-02].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107/1676076.shtml.
[4]蘋果iPad上市首日售出超過30萬臺[EB/OL].(2010-04-07)[2010-04-12]. http://www.donews.com/it/201004/53079.shtm#.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0-01-15)[2010-04-04].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1/15/5767.htm.
[6]國際電信聯盟:2010年全球手機用戶數將破50億[EB/OL].(2010-03-03)[2010-04-12].http://www.95ol.com.cn/news/game/news_show.php?id=46.
[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手機上網行為研究報告[EB/OL].(2009-02-19)[2010-04-04].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09-02/19/content_10850065.htm.
[8]閆曉虹.2010年中國手機用戶將近7.4億[EB/OL].(2009-06-29)[2010-04-04]. http://tech.163.com/09/0629/22/5D0PS5G0000915BE.html.
[9]張 舵.調查顯示:手機閱讀用戶最愿為小說文學付費[EB/OL].(2010-03-30)[2010-04-04].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3/30/content_13271700.htm.
[10]曹玲娟.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給《辭海》插上翅膀[N].人民日報,2010-04-10(4).
[11]O’Brien J M.亞馬遜的Kindle革命[J].南都周刊,2009(328):75-76.
[12]夏 琪.漢王有意牽手平媒,無紙報紙指日可待[N].中華讀書報,2010-03-31(2).
[13]麥克盧漢,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M].何道寬,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411.
[14]劉紅霞,項凱標.2010:電子書之年的品牌大戰[EB/OL].(2010-04-02)[2010-04-03]. http://www.p5w.net/news/cjxw/201004/t2903327.htm.
[15]胡 沖.吳歷[M]//陳壽.三國志:卷二.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59:89.
[16]Sutter J D.圖書館的未來[EB/OL].(2009-09-10)[2009-09-26].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100748/58308?tag_related.
[17]李小林.兩成法國人準備接受電子書[N].中華讀書報,2010-03-3(14).
[18]劉瀟瀟.電紙書:火熱背后有隱憂[N].北京青年報,2010-03-2(4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