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磊
(周口師范學院圖書館,河南 周口 466000)
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都非常強調其教育的職能。國際圖聯1975年在法國里昂舉行的關于圖書館職能的學術研討會上達成以下共識:圖書館具備4項社會職能: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認真分析這4項職能,可以看出“開展社會教育”是圖書館的主要職能,占有主導地位,其他3項職能的目的都是指向教育職能;“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目的是為了文化遺產的傳承,而教育本身就是文明的傳承過程;“傳遞科學情報”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教育,因而也可看作是教育的過程;至于“開發智力資源”,更是教育。
2000年,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學校圖書館宣言:學校圖書館在教學中為全民服務》開宗明義將學校圖書館的使命確定為“提供信息與思想,傳授給學生終身學習技能,并開發他們的想象力,從而使他們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我國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對高校圖書館的職能作了明確定位:“高等學校圖書館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履行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為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對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以法規的形式進行了明確。
高校圖書館應該從3個方面滿足大學教育的需求,這3個方面也是衡量高校圖書館履行教育職能的主要標準。
任何高校的主體讀者群都是學生和教師,他們的閱讀需求能夠反映其追求知識的態度,也能夠反映學校的教學觀念、學術水平和培養方案。所以大學教師對前沿性學術知識是否有需求,需求程度如何,顯示了這所高校的學術和教學水平;同時圖書館的文獻供給是否能夠滿足教學需要,是否能夠滿足讀者需要,又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上述需要,是衡量高校圖書館效能的重要標準和根據。
教學需求是圖書館文獻供給的基本前提。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共同活動。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各種資源的合理構架和有效參與,其構架和參與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圖書館是高校教育支柱性資源之一,是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效能顯示于教育職能中。衡量高校圖書館履行職能的標準不是其藏書量,而是文獻資源被使用的情況。如果一所高校的圖書館所藏文獻資料不能對教學活動實現有效供給,僅為所“藏”不為所“用”,對教學的貢獻不大,那么這個圖書館也不能說發揮了它的職能、實現了它的價值。
各類高校都是以學科為組織基礎的。高水平的大學必有高水平的學科,學科建設水平是衡量高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標準。學科建設永遠是處于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中,高等教育對學科發展的跟蹤和反映極其重要,它直接顯示大學的學術地位和學術水平。圖書館文獻資料對學科建設具有導向作用,它反映著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和前沿信息,能夠幫助師生正確選擇課題,確定研究方向,同時也可以利用他人的科研成果,加速科研和教學改革的進程。前沿性學術知識需要不斷地傳導到教學系統中,才不會落后于時代。圖書館對學科發展的文獻跟蹤情況,直接影響著學科建設的成效。
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就是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其教育方式主要是教師課堂講授,而圖書館是學生完善和補充自身的重要場所。專業文獻是圖書館實施專業教育的工具,它所負載的知識信息本身具有特定的專業教育意義。教師通過專業知識方面的閱讀,進行與學科教學有關的研究,補充和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水平,提升講課能力;學生通過與專業相關的知識性閱讀,可以強化和補足專業學習,并為畢業論文寫作提供素材,而且能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現代高等教育要完成的不僅是學歷,更重要的是學力,即學術能力,包括知識創新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學力不只是知識積累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生成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建構。實際上,高校的教學活動是一個整體,課堂教學之外的學生自主學習是大學生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有時會超過課程教學,高校圖書館能夠發揮其作用也正是基于這樣的事實。為了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由發展得到良好指導,更富有成效,高校圖書館有必要承擔相應的教育職能。
知識永遠是處于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中,其發展非常迅速,高等教育對學術發展的跟蹤和反映極其重要,它直接顯示大學的學術地位和學術水平。從本質上說,大學的水平高低不在于教授、博士的比例多少,而在于知識創新和吸收知識創新的程度。前沿性學術知識需要不斷地傳導到教學系統中,才不會落后于時代。所以大學教師對前沿性學術知識是否有需求,圖書館又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這種文獻需求,則顯示了學校的學術地位。
文化素質是整體素質的基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必須貫穿于整個教育和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圖書館是學校文獻信息中心,它從文化素質教育的需要出發,考慮書刊的購置,配合學校文化素質教育,形成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圖書館一方面提供了一般性的知識性閱讀,這類閱讀能為讀者提供廣泛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視野,有效地促使讀者的心靈成長、人文關懷和科學素養。另一方面,圖書館還應滿足讀者休閑性閱讀需要,它能夠為讀者提供輕松的心靈空間。但這種需求不應在大學圖書館占主導地位,否則圖書館的知識功能和教育功能將被邊緣化。休閑性閱讀只有在一定比例上與求知性閱讀配合才合理。
作為學校的信息中心,高校圖書館的教育職能長期體現在圍繞教學活動收集、整理、貯存文獻信息,并根據用戶需求以外借、閱覽和參考咨詢等形式提供這些信息。這種以文獻為中介的服務職能帶有如下局限性:一是輔佐性,即利用圖書館擁有的圖書文獻資料輔佐課堂教學進行專業教育;二是被動性,即學生對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利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師的引導、教材的內容等因素,圖書館工作人員也是被動地為讀者提供服務;三是單一性,圖書館員的服務過程始終處在單純地提供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這種傳統的服務方式已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教育職能日益受到許多方面的挑戰。
自主學習得到強化,即越來越多的學校采用教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知識傳授法彌補甚至取代“從教師到學生”的被動傳授方法。在這樣的形勢要求下,學生不再把課堂當作學習、創新知識的場所,而是當作問題討論之所;教師也已不是課堂教學的傳授者,而成為課堂問題討論的組織者。毫無疑問,致力于創新的教師與致力于自學的學生都需要圖書館提供大量的、多方面的、主動的信息資源支持,這樣學校圖書館就開始成為正規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學習新知識、創造新知識的場所,使圖書館職能從配合、輔佐教育的地位向圖書館教育職能的主導地位轉變。
傳統的圖書館教育職能是一個靜態的、單一模式。它由文獻的收集、標引、流通、檢索咨詢等工作來完成圖書館對讀者的教育,在簡單的勞動中體現圖書館的教育職能。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現代圖書館向讀者提供的不再僅僅是本館的館藏文獻信息,而是通過各種途徑和現代化技術手段獲取的世界范圍的信息。針對這種全球化的信息資源共享,圖書館原有的工作體系必然被打破。讀者可以利用教學電腦、個人電腦終端,通過網絡檢索學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被利用的多元化、立體化,使圖書館教育性從靜態型向動態型轉變。它拓展了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實現的渠道,達到了對讀者提供多元化信息的方式,滿足各層次讀者的教育需要。
由于課堂教學觀念被打破,學生利用圖書館的傳統觀念將同樣被打破。傳統圖書館對讀者利用圖書館有嚴格的時空限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遠程教育普及,圖書館不但要把所有的館藏文獻資料向所有讀者開放,還要無限制對所有讀者開放。所謂無限制性就是沒有利用文獻資源的時間限制和讀者群限制,以求滿足讀者隨時訪問圖書館、利用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需求。
教育職能是高校圖書館的核心職能。我國革命先驅李大釗早就說過“:現在的圖書館不是藏書的地方,而是教育機關”;“圖書館與教育有密切的關系,想使教育發展,……不依賴圖書館不可。”高等教育正在從傳統的知識、技能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從階段性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在這個發展轉變的潮流中,高校圖書館也從傳統的間接教育轉向間接教育與直接教育相結合,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1] 李愛民.大學圖書館精神和經典導讀.圖書館雜志,2009(3).
[2] 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孫淑寧等譯.學校圖書館宣言.圖書館論壇,2001(4).
[3] 于良芝,郝玉峰.新時期大學圖書館教育職能的創新:英美等國經驗分析.津圖學刊,2002(1).
[4]李大釗.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圖書館二周年紀念會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