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陳廣祥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 北京 100029)
也許有人對圖書館“過期違約金”或“逾期違約金”有些陌生,但是對圖書館“過期罰款”都耳熟能詳。圖書館“過期罰款”在中西方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研院所圖書館等各種類型的圖書館中以不同形式存在著。然而“過期罰款”在圖書館借閱管理過程中存在許多爭議,對圖書館開展工作造成較大負面影響。針對這種情況,個別圖書館提出取消“過期罰款”能更加人性化地開展借閱服務的觀點,也有一些圖書館根據依法治館的要求,提出采取“過期違約金”或“逾期違約金”進行管理的方法。筆者根據經驗,認為用圖書館“過期違約金”代替圖書館“過期罰款”,配以合適的相關措施,能更合理、合法地進行借閱管理,提高借閱率,而且對讀者的誠信教育、責任意識的培養都不無裨益。
文獻的借還服務是圖書館最基本的日常工作,并且借閱文獻具有排他性。讀者作為個體,其使用文獻的權利僅限于圖書館制度允許的借閱期限內,逾期不還則是對其他讀者認知權的剝奪。“書是為所有人用的,任何人都無權無限期地占用圖書館的文獻”[1]。這就要求圖書館的文獻必須有序地流動起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作用。然而,讀者將文獻借出圖書館后,卻常出現過期未還的現象。為了保障圖書館的正常運行,保護絕大多數讀者的合法權益,圖書館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讀者按期歸還,以利于文獻的有序流通。于是“過期罰款”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辦法,便流行于國內外諸多圖書館。可見,“過期罰款”的實質就是為了保障文獻的有序流通而對讀者違規后采取的一種事后懲罰措施,其目的是保障整體讀者的利益。
圖書館“過期罰款”雖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它不利于建設圖書館的和諧環境,不利于開展法制社會環境下的以法治館,不利于搞好圖書館與讀者的關系,有損圖書館在讀者心目中的公益形象,經常造成讀者對圖書館的誤解,導致有些怕麻煩的讀者因擔心過期產生罰款而終止借閱行為,甚至影響讀者的借閱積極性。
圖書館如果完全取消“過期罰款”,對圖書館管理也會帶來不利影響。一旦完全取消“過期罰款”,讀者過期不還文獻將沒有任何約束,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圖書流通周期變長,甚至出現某些文獻長期滯留在某些讀者手里。圖書館同類文獻的復本總量有限,文獻長期滯留于某些讀者手中必將影響其他有相同需求的讀者的使用,進而侵犯了這些讀者的權利。而且像計算機技術、工程技術類等更新速度較快的文獻,其他讀者若需要等較長時間才能借到這類圖書的話,會影響使用效果,必將影響其借閱積極性。
可見,圖書館“過期罰款”的設置有其合理性,不宜完全取消。當然有些法律意識的人士會提出圖書館沒有行政處罰權,設置“過期罰款”是違法的。現在依法治館、依法管理是大勢所趨,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圖書館作為文明的傳播者,當然不能知法犯法,不過從合同法的角度出發,一旦讀者有借書行為,就與圖書館形成了事實合同關系,基于此,提出“過期違約金”或“逾期違約金”的管理辦法。
對于圖書館“過期罰款”,存在許多爭議,甚至不少人認為它是霸王條款。前面講過,它不是所有讀者必須交納的款項,所以不是霸王條款。如果我們按照合同法的方式,利用圖書館“過期違約金”取代圖書館“過期罰款”,可以使圖書館借閱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
在法理體系中最基本的范疇是權利和義務[2]。人作為生活在社會中的主體,每一個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同時都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 一定權利的獲得意味著等量義務的付出。首先,從圖書館借閱權利來說,讀者在享有借閱權利的同時應承擔保證圖書正常流通和資源共享的義務。如果某讀者在行使借閱權利時,采用不正當方式濫用權利,即故意過期占有圖書資源,那么就會對其他讀者造成借閱權利的侵害,必然要受到一定的處罰。其次,從民法的角度分析,讀者享受文獻借閱權利,也要承擔按時歸還的義務,由文獻借閱引起的法律行為應屬平等的民事法律范疇,具體說來,自讀者辦理圖書借閱證的那一刻起,讀者與圖書館之間就已形成了潛在的長期的圖書借用合同關系,因而雙方應遵守相應的民事法律原則。一方面,圖書館負有向讀者提供文獻借閱服務義務,享有按照規章制度管理讀者和文獻的權利;另一方面,讀者享有借閱文獻的權利,負有正當使用和保護圖書資源不受損害的義務、按期歸還文獻的義務。
現在國內許多方面正在與國際接軌,那么,在經濟發達、法制健全的國家,圖書館對文獻過期現象是怎么處理的呢?歐美國家建設圖書館時均采取公議公決制度,從程序過程可體現出他們奉行的主權在民的宗旨。圖書館是民眾參政的信息支柱,在西方國家具有不可動搖的政治地位。西方人強調人人平等的思想貫徹到法律的各個方面,讀者獲知權的平等[1]是圖書館法的精髓。日本崇尚歐美國家的民主,小野泰博在《圖書和圖書館史》中有如下論述:“任何人都能平等地利用公共財產,遵守同一原則。然而在免費圖書館,讀者如果不遵守規定的還書日期,即使小學生也要交罰款。”[1]不理解“過期違約金”的讀者經常這樣解釋:“我已向國家納稅了,只過一二天,還要罰款嗎?”但此讀者忽略了還會有其他讀者在等待著使用此文獻這一問題,如果此讀者逾期不還,勢必給別人帶來不便,所以罰款是理所當然的。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圖書館法已歷經9次修訂,但“過期罰款”仍未舍棄。在圖書館法的若干收費條款中明確規定,當讀者不按期返還借閱的圖書時,圖書館收取用于催還的通訊費用及延滯金[1]。日本學者認為,圖書館的民主性建立在現代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上,主權在民,理論上民眾的認知權在圖書館高于一切[1]。如果某一文獻總在某一讀者的手里,勢必影響他人的借閱,影響資源共享和信息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如果讀者將所借的文獻損壞、丟失,將損害圖書館館藏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平等精神是圖書館三大精神之一,是圖書館的基本精神,是圖書館精神的精髓”[2]。《公共圖書館宣言》明確指出:“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圖書館的本質是為消除知識貧困,維護知識平等而存在的。”[3]它從知識、信息的角度維護了社會的公正。“過期違約金”是這一原則在圖書館日常工作中的體現,有利于文獻正常有序地流通。“過期違約金”能制約個別讀者長期占有圖書[4],督促讀者按期歸還圖書館的文獻,確保文獻正常、有序的流通,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需求,保證其他讀者享有平等閱覽的權利。
現在社會對公民的誠信和責任意識越來越重視。圖書館尤其是高校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信息的中心,是高等學校三大支柱之一,一直為人們所向往和贊譽,有責任進行讀者的誠信教育、責任意識的培養等。圖書館“過期違約金”的設置如同考試有違紀、作弊等處理措施一樣,可以從法律上約束讀者做一個有誠信、有責任意識的公民。
圖書館和讀者之間也可以看成是一種服務合同的關系,各自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如果不履行義務,就要承擔違約的后果。制訂“過期違約金”制度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文獻正常、有序的流通,更好地為讀者服務。但有些讀者對此并不了解,誤以為圖書館“過期違約金”是圖書館創收的一種手段,是一種變相的營利行為,會將其罰款作為圖書館職工的福利。由于這種誤解,“過期違約金”越來越成為讀者詬病的對象,引起讀者的不滿情緒,甚至演變為讀者與圖書館工作人員發生矛盾、沖突的導火索,因“過期違約金”而引起讀者過激行為的事情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圖書館在讀者心中的形象。個別讀者認為圖書館是提供無償服務的機構,不應該有罰款,并且罰款有損圖書館的公益形象,歪曲了圖書館為讀者服務、為教學服務、為科研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的宗旨。如果沒有其他配套的措施和手段,圖書館“過期違約金”將給讀者一種“換湯不換藥”的錯覺,因此要使圖書館“過期違約金”更好地發揮作用,罰款不應作為惟一的違約成本,圖書館還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制訂合同時,合同雙方都有權利提出意見。圖書館可以根據文獻的情況、讀者的情況設置合理的借閱期限,讀者代表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待雙方基本達成一致,經法律人士確認合法有效后,通過相應的法律程序制訂規章制度。
“過期違約金”的數額不宜設置過高,否則會因超過文獻的定價而引起讀者的不滿甚至法律糾紛。設置 “過期違約金”的數額應考慮兩個方面:(1)每日每冊的“過期違約金”。有的圖書館設置為1元,這樣顯然偏高,尤其是對學生讀者而言根本無法承受。但是也不宜設置過低,否則形同虛設,無法起到督促還書的作用,有的圖書館改為0.01元后,圖書館過期不還現象迅速增加。(2)“過期違約金”的上限。如果沒有上限設置,一般借閱的文獻過期不還幾個月后,就會超過文獻的定價,這將導致讀者不敢去還或謊報丟失。因為一般情況下當讀者將所借文獻丟失時圖書館只要求其賠償同樣版本的文獻即可,比繳納“過期違約金”還要劃算。筆者認為,“過期違約金”的上限可設成圖書的價格,對借閱文獻過期惡意不還的讀者可以采用限權等其他措施進行管理、教育。
圖書館的“過期違約金”規章制度一旦確立,圖書館應盡可能地使所有的讀者都了解其具體內容,如高校圖書館在新生的圖書館入學教育和各種培訓中都要宣傳該規章制度,否則,讀者完全可以“不知者無罪”來逃避責任。
圖書館設置借閱期限,不是為了進行罰款,而是為了使圖書在合理的時間內歸還。因此在圖書即將到期時發送催還通知,提醒讀者注意,督促其盡快歸還是必要的。當前通訊手段各種各樣,如QQ群、飛信、辦公網絡等。當讀者所借文獻到期但仍需要時,圖書館應提供一個解決方案,讓需要圖書的讀者能繼續或盡快使用該資源,達到滿足讀者需求和提高圖書資源利用率的雙重目標。如筆者所在館——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規定在無他人預約的情況下可辦理續借,如果他人已經預約,則必須歸還,然后,可預約其他即將到期的復本。
“書非借不能讀也”,對有些讀者而言也存在“書非快到期不速讀”的現象。有些讀者在借閱期內未將所借文獻閱讀完畢,一旦看到文獻即將到期,多會從速閱讀關鍵內容,甚至在到期前就閱讀完畢。設置免罰期,可促進讀者看書,方便讀者還書,有利于圖書館管理等。如我館設有7天的免罰期,即文獻過期的7天之內免交“過期違約金”,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對于免罰期,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正常都可以設置,不會增加管理成本。
圖書館“過期違約金”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就需要對所有的讀者一視同仁,如高校圖書館對學生讀者設置“過期違約金”,對教職工讀者也要設置“過期違約金”,而且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旦讀者沒有盡到義務,就要交納違約金,不能隨便更改和取消。圖書館要嚴格作出規定,特殊情況要有圖書館領導的審批。圖書館為了使管理更人性化,可以設置一次免付違約金的機會,即一個讀者允許一次過期,一旦再次違約,就應嚴格執行規定。
圖書館設置“過期違約金”的目的是提高文獻的周轉率,確保讀者盡可能地借閱到所需文獻。如果讀者借閱的文獻到期沒有其他讀者預約的話,應允許讀者續借,以達到提高文獻利用率和讀者滿足率的雙重需要。
有些讀者因為“過期違約金”數額小不放在眼里或者找出各種理由逃避“過期違約金”的交納,長期將文獻霸占在手里。對于這種現象,圖書館應該制訂過期限權措施,進一步規范誠信制度,如設置文獻(包括續借在內)最長可借閱的期限,以我館為例,限定文獻最長為5個月,若讀者超過這個期限,除此文獻未還前不能借閱其他文獻外,還回后也要在一個時期內(如1個月)對該讀者停借或限制其文獻的借閱數量和期限。
任何一個制度要更好地發揮作用,都必須獎懲分明,因此對那些借閱積極、歸還守時的讀者應該有一定的獎勵措施,如提高其借閱數量和期限(類似銀行提高信用卡的透支額度)或評選優秀讀者進行通報表揚及適當物質獎勵等。
圖書館取消“過期罰款”不利于圖書館的借閱管理和公平原則的維護,而用“過期違約金”取代”過期罰款”,配以其他相關手段和措施,將更加合理,對圖書館的借閱流通工作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1]安賀意, 李廣慧.淺析圖書館“過期罰款”[J]. 圖書館建設, 2006(2):12-13.
[2]李紹交. 高校圖書館“過期罰款”的利弊分析與對策[J]. 圖書館論壇,2008(5):172-173.
[3]程 愚, 鄧友誠. 試論“過期罰款”的廢止[J]. 圖書館建設, 2007(1):61-62.
[4]高紅陽,殷 麗,朱雪剛. 高校圖書館圖書滯還現象的博弈分析[J].圖書館建設,2005(5):85-87.
[5]黎 煒. 過期罰金及其應對策略[J].圖書館學研究, 2009(5):76-80.
[6]牛振恒. 對借書逾期罰款制度的商榷——兼談借書逾期的控制策略[J]. 情報資料工作, 2007(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