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儉
(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 南寧 530022)
東盟區域一體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促使東盟文獻信息需求量不斷增加,作為文化信息交流中心的圖書館,在此發展契機下,理應突出信息資源建設重點,利用東盟館藏文獻,結合對網絡資源的深度整合、開發,建設具有東盟區域文化特色的數據庫,打造“人無我有”的特色精品服務,從而優勢互補,以達到特色信息資源共享的目的。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逐步推廣、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廣西成為中國與東盟多區域合作的重要交匯點。貿易區的建成促進中國與東盟睦鄰友好關系的發展,促進中國與東盟相互間的貿易往來、旅游投資等多方面經濟的增長,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把廣西推到了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1]。面對如此發展契機,圖書館理應積極把握區域優勢,借助網絡為數字化建設提供的外部環境和功能強大的技術平臺,利用館藏豐富的特色資源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特色數據庫的建設對促進中國及東盟各國的文化研究,搞好文化建設,以及服務地方經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無形中給圖書館帶來了更多的東盟信息資料和發展空間,圖書館若想借助東風提升其影響力,拓展其生存與發展空間,須找準定位,更新特色數字資源建設的服務理念,將以館藏建設為主轉向以特色服務為主,開展特色信息專題服務,力爭為讀者提供專業化、一站式、長期穩定的知識增值服務。在東盟往來日益加強的背景下,為讀者搭建特色數據庫群式的知識環境已越來越凸顯重要,“東盟文獻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既是圖書館面向社會樹立形象、打造品牌的主要資本和途徑,更是圖書館激活自身,深層次服務讀者,全面提升其存在價值的重要手段。
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能讓特色館藏實現國際、區域、館際之間文獻資源的優勢互補,已逐漸成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趨勢。因此,隨著東盟信息資源需求的日益增長,任何圖書館都已無法靠一己之力全方位滿足讀者對特色文獻的需求。為滿足科研工作者和各類東盟信息需求者的特殊檢索需要,減少讀者到館查閱的不便,須加強特色資源的共建、共享建設,讓特色文獻能在特定的網絡環境下重現其新的知識價值。“東盟文獻特色數據庫”的建成,使廣大讀者和科研工作者對東盟文獻資料和研究狀況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從而促進東盟文獻的研究和發展。
①書目數據庫,主要收錄以我國為主,東盟各國為輔的公開或民間出版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學術專著、論文集、調研報告、年鑒等。②全文報刊數據庫,主要收錄我國境內外正式出版的報紙、期刊和網站中有關中國與東盟的時政要聞、消息、報道、評論、文摘、統計數據等資料,以中國的信息為主,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為輔。③東盟研究論文數據庫,主要收錄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手稿、各類紀念文集等;文獻來源有圖書、期刊、報紙、論文集及相關網站,凡涉及中國與東盟交往的一切研究論文應一一收錄。④名人數據庫,分中國和東盟十國兩大部分。主要用文摘的形式收集中國、東盟國家有關政治、歷史、文化方面的名人資料,及各行業有杰出成就和突出業績的名人資料信息;文獻主要來源為國內外公開出版的書籍、報刊及有關權威網站。
自2004年至今,中國——東盟博覽會已在廣西南寧連續舉辦了6界,博覽會以展覽為中心,同時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活動,搭建了中國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平臺。展覽文獻包括:各國參展商簡介、企業名錄、產品簡介、宣傳手冊、光盤等招商資料。可根據內容設立若干個小專題來收集文獻,如投資合作專題,即投資項目活動(投資項目對接會等)、國際經濟合作專題等;先進技術專題,即高新技術、最新農業技術等;商品貿易專題,即東盟小商品展、手工藝和農副產品展等。凡屬博覽會的參展資料,不論其語種、內容、出版時間、載體形式,都應盡量收錄。
收集包括與中國、東盟國家相關的政策、法律、政府部門服務的新動態及文獻,如東盟自由貿易區文件、廣西北部灣發展規劃、廣西相關的經貿投資優惠政策、指導性文件等。凡涉中國及東盟十國的法律、法規、條例等法律文書資料,不論文獻的地區、語種、出版形式、編著者籍貫、何時何地匯編出版或成書、成冊都應收錄其中。如:《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法律適用指南》、《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等法律文獻。為了利于吸引外資、利用外資,東盟各國都以國內外資保護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如外商投資保護法、外資企業法等,不論以何種形式出版,都應列入東盟文獻收集的重點。
圖書館中的多媒體數據庫形式很多,有視頻的,也有音頻和圖片格式的。根據不同讀者需求設立若干小專題資源庫,如電影電視資源庫,以社會、人文、藝術、科技、自然等教育類節目為主,包括東盟國家各式各樣獲獎的經典電影、電視、音樂MTV、舞蹈等欣賞性資源;圖片資源庫,包括攝影藝術、民間藝術、建筑藝術、美術名作等作品,并提供精美的圖片和對圖片細致的文字說明;東盟小語種學習資源庫,包括東盟各國不同語種的非書學習光盤、影像資料、各地語言培訓機構名稱和地址等資源。此外,在版權允許的范圍內,鏈接國內外與東盟相關的網站,如《中國——東盟網》、《中國——東盟教育信息網》等,從各個途徑、各個方面來豐富“東盟文獻特色資源庫”的內容。
東盟文獻資源非常豐富,涉及文種多、范圍廣,與其他文獻相比,具有地域的特定性、內容的廣博性、載體的多樣性、布局的分散性等特點。首先,通過書商加大東盟資源采集力度,特別是采集館藏普遍欠缺的電子資源,從各個方面豐富館藏文獻特色,為東盟特色數據庫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其次,針對東盟文獻分散性的特點,主動與東盟各國駐邕的有關機構、行政部門、文獻收藏部門等聯系,逐步建立收集渠道。如與東盟駐中國的使館、國內高校、科研院所,或該領域專家、學者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從中能收集到大量、翔實、珍貴的第一手文獻。
網上資源是信息資料共建的重要信息源,但網上信息龐雜,獲取困難,需根據建設對象確定收集的學科范圍、文獻類型、標引檢索方法,將網絡上的東盟資源按某一專題或某一主題進行篩選提煉、整合分析。整合網上資源,除了通過正規的渠道訂購與東盟有關的文獻資料外,還可通過孔夫子舊書網、當當購書網等口碑較好的網站購買一些珍貴的、稀有的相關資料,通過谷歌、百度等檢索引擎收集與專題服務相關的文字、圖片、音樂、影視視頻資料。有關東盟的研究論文,可通過中國知網、方正、維普和一些免費試用的大型期刊網站進行檢索下載,注意對搜索到的網上資源進行比較與鑒別,然后按類納入各個專題。
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往來的加強,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研機構聯合共建特色數據庫也將成為一種必然。在此背景下,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也逐步加大了該類特色文獻的收藏量,尤其是高校圖書館,在東盟文獻的收藏和建設上已頗具規模,為聯合構建特色數據庫打下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如:廣西民族大學圖書館收藏了數千種涉及政治、經濟、語言、教育等大量的、豐富的東盟文獻資源,及部分小語種的珍貴報刊,并自建東南亞數據庫——《東盟文獻資料中心》、《詩琳通公主泰文資料中心》。各圖書館、機構共建“東盟文獻特色數據庫”時,將這些不同資源按學科分專題建立聯合書目或論文文摘數據庫,以形成相互補充的特色資源共享平臺,使該庫的文獻數量更多,內容更具吸引力。
共建、共享東盟特色資源數據庫是一項系統的、長遠的、合作性的工程,需要統籌安排、循序漸進,且摸索、磨合的時間也較長,但只要堅持去做,定能取得好的成效。
特色數據庫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復雜工程,只有立足特色服務的理念,利用專業技術搭建的平臺,精心設計功能與框架,并注重及時更新與維護,數據庫才有實際存在的價值。建設“東盟文化特色數據庫”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特色數據庫具有相對的專有性、獨立性及網絡的開放性。因此,須注重對著作者的知識產權加以保護,版權法雖然賦予了圖書館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信息資源有合理使用的權利,但必須要遵循版權法所規定的范圍去使用文獻[2]。建設“東盟文獻特色數據庫”的目的主要是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服務,為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經貿往來和宣傳廣西,拉動廣西經濟和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而建立的,完全不以贏利為目的。因此,遵循“合理使用”的原則,對數據庫轉載的部分文獻或有關網站中的文字、視頻、圖片資料等都應注明出處,以示資料來源的客觀性和對原創者的尊重。
在數字化資源建設中,各系統的資源能否互通取決于標準,關系到特色數據庫建設的生命,也是保障其質量的關鍵所在。在建設特色數據庫系統時,應遵循數字化加工、資源描述、資源互操作和資源服務等方面的標準和規范。我國所發表的技術報告《數字資源加工標準規范與操作指南》是指導特色資源建設的重要參考資料[3]。在聯合建庫具體過程中,各相關單位應注意著錄規則的通用性以及描述語言、標引語言的規范化,并參照圖書館自動化管理軟件的技術規程,盡量按有關文獻數據庫的標準要求操作,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據共建共享。“東盟文化特色數據庫”具體建設過程中若能注重建設流程的規范問題,可為其他特色數據庫子項目信息資源共享奠定基礎。
特色數據庫最大的功用在于檢索。建立完善的多功能檢索系統應該遵守文獻著錄的有關標準,確保文獻資源入庫后的科學性、規范性。主要包括對館藏非書光盤數據和網絡數據庫進行深度整合和綜合處理,在主頁上建立數據庫指南,幫助讀者了解使用數據庫,快速準確地檢索到有效信息,從而優化檢索質量;還應盡量增加特色文獻標引的深度、廣度,擴大檢索點,如ISBN、ISSN、主題詞、責任者、題名、分類號、關鍵詞等。并在一定檢索結果的基礎上實現多次循環檢索,強化特色文獻信息交流的通用性,為信息資源的共享和網絡化提供保障。
特色數據庫要及時更新、維護,科學管理,使數據處于動態的更新變化之中,這是保證數據庫質量和持久生命力的重要環節[4]。主要措施是:①對前期建成的簡易數據庫進行核對檢查,如發現其內容存在誤差要及時修正;②定期對反映東盟文獻特征不準確、不完整的數據進行補充;③關注中國與東盟各國合作交流的研究動態,并隨著新的研究成果的問世,及時補充新的東盟文獻資料數據。如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最新會展情況及相關研討會資料、東盟各國最新發展概況等,選取符合本庫需要的文獻及時補充到特色數據庫中,保持數據常新,以提高讀者利用率。只有不斷地補充和更新信息,數據庫才會有生命力,才能獲得更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古小松.中國——東盟知識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徐云.華僑華人文獻信息專題數據庫建設思路與實踐評價[J].圖書館論壇,2007(2):15-18.
[3]林仕珍.高校圖書館特色專題數據庫的建設——以漳州地方文化數據庫為例[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4):137-140.
[4] 曹鐵娃,劉家新.高校地域文化資源專題特色數據庫建設探討——以天津大學圖書館“中國建筑特色數據庫”建設實踐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5):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