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靜,伍茂戒,王立志
(湖南農業大學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128)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將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文化具有地域性,即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區域文化,也稱地域文化,主要是指一個地區長期積淀形成的以文字資料為載體和以傳統習性為表現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精神風貌、行為規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質因素的總和。它對內具有共性、對外具有個性,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1]。自然環境和社會結構是深入影響地域文化形式和發展的兩大因素[2]。中國文化本身就是各種區域文化兼容并蓄的范本,區域文化如湖湘文化、潮汕文化一直以來影響著當地民族的行為活動、情感思想、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深刻影響著當地社會的發展。通常表現為各種風俗習慣、生活關系、制度安排等。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是“湖南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宋代湖湘學派形成后所出現的頗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3]。春秋戰國時代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早期母體,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蠻夷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直接源頭。作為獨立的湖湘文化及其實體湖湘學派,則起源于北宋末年,形成于南宋時代。湖湘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與齊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等區域文化,有著愛國親民、務實經世的共同點,但由于它形成的歷史時代、地域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差異,因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從自然環境因素來看,在中國古代,湖南臨界于中原繁盛之地與南蠻之地的中樞地位,物產豐饒,交通閉塞;從人文社會環境因素來看,湘人素有荊楚人之精明,又兼南蠻人之強悍,奇山異水孕育出湖南特有的人文環境;從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因素來看,湖南轄地歷來山高水遠,歷史上長期以來具有地方割據的特色,自成三湘一派。這些環境因素使得湖湘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質:一是心憂天下的愛國精神;二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三是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四是兼收并蓄的開放精神[4]。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光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圖書館文化是圖書館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為謀求自身存在價值,在長期的文獻情報活動中自覺發展起來的,是獲得了絕大多數圖書館成員認同并信守的服務宗旨、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綜合反映,是圖書館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圖書館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意識、觀念和心理狀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行為模式[5]。文化具有地域性,圖書館文化同樣具有地域性。王黎、王惠君認為圖書館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圖書館體系,體現出不同的圖書館文化,比如中國圖書館文化與西方圖書館文化就有較大的區別,同時,同一國家、同一民族的圖書館文化受其地域、環境、歷史諸多因素的影響,也各不相同[6]。文化需要構建,圖書館文化也不例外,同樣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性建設,才能達到“文治教化”之目的。
湘籍圖書館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茁壯成長。至今,湖南擁有公共圖書館120多所,高校圖書館90多所。同時,在湘籍圖書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大批名人志士都從湘籍圖書館中汲取營養,成為湖湘文化的極力推崇者。湘籍圖書館文化繼承和弘揚了湖湘文化的特質,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作為湖湘文獻淵藪之地,湖南圖書館一直致力于湖湘歷史文獻的搜集和保護,收藏了湖南地區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地理、文化、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歷史資料,尤其收藏了湘人著述、湘版方志、湘籍名人手札書稿、毛澤東著作、湖湘家譜及古舊字畫等文獻。為了弘揚湖湘文化,宣傳湖南人物,保存學術文化成果,湖南圖書館還設立了湖南名人資料中心。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搜集了民國時期湖南出版的如 《長沙大公報》、《湘報》、《船山學報》、《戰士》、《砥柱》、《湖南教育》等報刊。湘潭大學圖書館設有湘潭大學人文庫、毛澤東思想研究、曾國藩研究等特色館藏。湖南大學圖書館成立了湘籍名人作品收藏中心,并收藏了包括湘籍國家領導人,湘籍院士,湘籍著名書畫家、作家,海內外著名湘籍人士的手稿、照片、著作、論文、字畫等文獻。由此可見,湘籍圖書館為薈萃三湘菁華、弘揚湖湘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經過幾代圖書館人的不懈努力,湘籍圖書館都已建成具有湖南特色的藏書體系。這些文獻既是百余年來圖書館人辛勤收集的結果,也是湖湘文化特色的最好體現。
愛國主義是湖湘文化的主旋律。從屈原的忠君愛國、賈誼的憂國憂民到維新派譚嗣同的捐軀殉國,這些動人事跡深深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湖湘人。宋代以來,湖南書院文化蓬勃發展。明清許多私家藏書以其豐富和特色著稱于世。隨著近代西方政治文化的影響,湖南在變法改良方面走在前面,舉辦新式向社會開放的藏書樓以啟迪民智。“唯楚有材,于斯為盛”的興學育才的傳統,促使湖南民眾對藏書和建立圖書館具有濃厚的興趣,這些都為湖南圖書館的產生在觀念和技術諸層面準備了充分條件[7]。 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在“啟迪民智”、“救國必先治學”的愛國主義思想指引下,1904年,開明士紳梁煥奎等人,在《湖南官報》上刊發《創設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募捐啟》,經當時湖南撫臣趙爾巽準許,在長沙定王臺創辦了湖南圖書館[8]。由于有了愛國精神與敢為人先的創新文化的影響,我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在湖南誕生。
程煥文先生常將中國的圖書館精神概括為“四愛”——愛國、愛館、愛書、愛人[9]。 這些精神也集中體現在湘籍圖書館人身上:湖南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抗日戰爭期間仍然拉著書車,將書刊送給民眾和傷兵。先后五次將珍貴藏書輾轉疏散于辰溪、株洲、攸縣、湘潭、沅陵等地,并想方設法設立閱覽處巡回書庫,組織讀書會、開展研究輔導等工作。由于圖書館員工的不畏艱辛,他們終于在抗戰勝利后將300余箱書籍完整遷回長沙,保證了數十萬館藏完整無缺;1985年至今,該館二十年如一日地舉辦有關“弘揚湖湘文化”的系列講座和開展為農服務等。圖書館人這種敬業、愛業、守業的精神使湖南圖書館事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
湖湘文化強調研究自然與世界規律,引導實踐;強調既要通曉經典,又要學以致用。“經世致用”、“躬行實踐”是湖湘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湘籍圖書館文化的一大特點,具體表現在:(1)湖南圖書館于1973年創辦的《圖書館》雜志,以務實為辦刊宗旨,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2)圖書館致力于文化的再創造。湖南圖書館精心編纂的《湖南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目錄》一書,編撰嚴謹精勤,嚴格鑒定文書的版本和作者,處處顯現出湖南圖書館重實證研究的科學精神[10]。同時,通過對文化的傳播,促進了湖湘文化的更新。該書在傳承和弘揚湖湘文化、促進學術研究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3)為順應時代的變化和讀者的需求,湘籍圖書館加強了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例如:湖南大學圖書館建有書院文化數據庫、金融文獻數據庫、湖南人文庫;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建有湖湘文化數據庫;湖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建有麻類文獻數據庫、茶葉研究數據庫;中南大學圖書館建有有色金屬文摘、楹聯數據庫等。
湖湘人民善于吸收一切先進的科技成果和優秀的思想文化,并具有開拓創新的能力。重合作、重交流是湘籍圖書館文化最重要的體現。一是善于吸收不同民族圖書館文化的精華。早在1983年,湖南圖書館與日本滋賀縣圖書館就建立了友好關系。湖南大學圖書館設有“友好文庫”和“海內外湘籍名人作品收藏中心”,引進國外優秀學術專著,開展國際資料交換業務。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與國內外五百多家高校、研究院所、學術團體建立了資料交換關系。二是善于吸收本區域內不同圖書館文化的精華。湖南圖書館、湖南大學圖書館、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4年7月簽署了 《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協議》,以“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為宗旨,開展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2008年,湖南圖書館與湖南大學圖書館開展合作,建立“湖南大學圖書館、湖南圖書館共建歷史文獻閱覽室”。在湖南省高校圖工委的指導下,湖南省高校數字化圖書館已建立,實現了湖南地區高校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文化本身就是地域環境、地域人文和地域主體人群相互作用的產物,具有顯著的地域性色彩。文化的時空屬性決定了區域圖書館文化必將深受文化區域性的影響。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是圖書館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圖書館文化則造就了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二者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同發展共繁榮。任何的地域文化都有正面和負面的雙重因素,在建設圖書館文化的時候,圖書館人應吸取其精華,充分發揮圖書館文獻資源優勢、信息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提高圖書館的文獻資源保障能力和服務能力,從而有效地促進地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 李宗植.發揮江蘇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J].現代經濟探討,2003(4):38-41.
[2] 安宇,沈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 陳谷嘉.論湖湘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態[J].湖湘論壇,2008(6):561-63.
[4] 陳肇雄.努力建設湖湘特色現代企業文化[J].新湘評論,2008(10):18-20.
[5] 王黎,秦紅.高校圖書館文化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6] 王惠君,荀昌榮.圖書館文化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7] 張勇.在“中國圖書館事業百年館長論壇”上的主旨發言[J].圖書館,2004(6):1-2.
[8] 張樹華,張久珍.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 程煥文.跨越時空的圖書館精神[M]//程煥文.裘開明圖書館學論文選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18.
[10] 沈圖.創書林精品 延湖湘學脈——《湖南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目錄》出版[J].船山學刊,2008(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