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玲
(江蘇運河高等師范學校 江蘇邳州 221300)
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和數據通訊技術的日益成熟,傳統的圖書館信息服務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發生了根本變化。新形勢要求圖書館管理人員學習新的管理知識、搭建新的管理環境,從而使管理人員工作壓力陡增,生理、心理上逐漸產生疲倦期,而這樣的職業疲倦不僅嚴重影響了圖書館管理人員的身心健康,而且還直接影響到圖書館管理人員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績效管理可以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對消除職業倦怠起到“強心劑”的作用。因此,分析圖書館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原因,從績效管理的角度尋求解決的辦法勢在必行。
職業倦怠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上個世紀 70年代,美國學者費登伯格在 1974年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的一個職業范疇的概念。近年來,其研究的觸角已經伸向了圖書館管理的領域,圖書館管理人員的職業倦怠可以描述為:圖書館管理人員對所從事的工作在沒有興趣和缺乏動力的情況下,產生一種身心倦怠和厭惡感的心理狀態,導致其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直接影響工作的最終效果。圖書館管理人員的職業倦怠一旦產生,其明顯的癥狀為情感的疏離和冷漠、工作滿意度低以及工作熱情和興趣喪失。
1.1 情感喪失動力,這主要指沒有工作中的活力,沒有工作熱情和激情。在多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大環境下,在社會快速發展和轉型的時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圖書館管理人員面臨著利益上的重新分配、權利的得失、工作倦怠與抵觸和觀念的排斥與抵觸等問題,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內心世界,如果不能理性分析好這些問題,認識好這些問題,就難免產生抵觸情緒,導致情緒低落,甚至是煩燥焦慮,在日常服務中缺少耐心,容易與讀者發生沖突,影響個人形象。
1.2 個人低成就感,這主要指的是主觀傾向于消極地評價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而總是在腦海中呈現自己的缺點,導致對工作能力的自我否定,在工作能力的自我提高和成就建設和打造上逐漸的下降,表現在思想上會懷疑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認為總是在做機械重復的煩瑣事情。
1.3 人格化的不斷轉化和轉變,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用冷漠、忽視的態度,即在工作態度上消極,缺乏明確的行動目標,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無工作創新。
圖書館員常常迫于工作壓力、職稱評定、生活負擔、上升空間的持續壓力,神經經常處于不明原因的緊張和困惑之中,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到圖書館員的工作熱情和工作士氣,久而久之,產生職業倦怠。圖書館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形成有社會環境、工作環境和個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職業倦怠的干預研究表明一方面來自于社會環境,一方面來自于個人。
2.1 職業的社會地位低下,產生嚴重的心理疲勞。由于圖書管理工作枯燥、煩瑣、單一,缺乏吸引力、競爭力。特別是在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和經濟收入不高的境況時,部分管理人員不能較好把握自己,在心理上有失落感,致使工作的熱情和興趣降低,產生厭煩感,身心疲憊轉為職業倦怠。
2.2 圖書管理工作勞動報酬相對少,得不到重視,缺乏成就感。圖書管理員平時工作較為艱辛,但是到了年終考核的時候,“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社會中一些人瞧不起圖書管理人員,不尊重他們的勞動,圖書管理人員的工作容易被人忽視,得不到認可,缺乏成就感,心理失落導致職業倦怠。
2.3 信息網絡化,工作壓力增大。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資源的網絡化,圖書館工作的高要求與圖書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和素質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工作中有很多問題讓圖書管理員無所適從、左右為難,因此,圖書管理人員在心理上承受著難以負擔的壓力,以致產生焦慮和挫折感,引起職業倦怠。
3.1 生理表現:疲勞無力,神經系統失調等。情緒低落,意志消沉,處于亞健康狀態。
3.2 認知表現:缺乏敬業精神,思維不靈活。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難以專心學習專業知識。對圖書館活動不感興趣,缺乏積極性,對工作感到厭倦。
3.3 情緒表現:情緒不穩定,壓抑、郁悶、怨恨、多疑、易怒、消極、憂郁寡歡。心理問題源自于各種工作壓力。
3.4 自我評價表現:對自己缺乏信心,自我效能降低,工作熱情減退,感到前途渺茫,產生自卑心理。
3.5 人際關系表現:與人發生不必要摩擦,小題大作。對領導、同事麻木、冷淡、悲觀、不信任他人,無同情心。人際關系緊張,性格怪異,難以相處,易沖動,損傷他人。言語過激,好發脾氣。人際摩擦增多,不愿參加集體活動。
3.6 工作表現:缺乏主動性和創新精神。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喜歡一成不變,不愿接受新技術,不敢迎接新的挑戰。工作推一推,動一動,份內的事,馬虎敷衍,勉強應對;份外的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工作失去耐心和愛心,被動應付,無心投入,消極厭煩。
3.7 心理狀態表現:表現為逆反情緒,凡事挑剔,缺乏積極進取精神。對事情看不順眼,吹毛求疵,凡事挑剔的狹隘心理,對領導有抵觸情緒,事事對著干。自命不凡,悲觀失望。由于封閉保守而產生的一種負面情緒體驗,精神上變得壓抑,孤僻少言,閉鎖心靈。這種“心理感冒”發展下去,嚴重的會陷入憂郁癥。
職業倦怠的形成時間長,因此調整也需要很長時間,通過內外兩個層次調節方能實現。從外部來說,要從社會大環境下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社會地位,提高收入水平;從內部來說,要努力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素養。
從表面上看,職業倦怠是單調和枯燥的心理狀態,但是深層次講是焦慮和煩惱。人固有所思和所想,欲望與生俱來,但從人關注的角度來講,這種內心中產生的控制力,并不能實現所思所想的所有的事,因此會焦慮和煩躁,進而內心中產生苦楚。所以,改變自己內心中的想法,多鄙棄不切合實際的想法、排除心中雜念、提高自己心理適應能力,才能逐步擺脫職業倦怠的狀態。因此,要正確對待自己,以積極的態度追求個人成就和實現自我價值。一般來說,圖書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要不斷改變自己的不良認識,不順心時要加強自我認識,多想想自己心態有沒有放正,自己是否努力了,是否有不足之處,在這樣的反思過程中,總覺得自己干得多收獲少的心魔就會被去除,更加有利于自己審視自己的工作,有助于人生的成長,思想將更加成熟,工作激情也將重新燃燒,工作面貌也將煥然一新。再有就是單調和煩惱的產生,往往容易讓人的性格變得內向,這就需要自我暗示解除技術壓力和心理疲勞,緩解連續工作所造成的精神壓力,在行動中碰到工作低潮時,自我工作調適要選擇在忙碌中停下來,給自己休個假,放松自己,為接下來的工作補元氣,再加上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精力充沛,就會少些疲累。
歌曲“感恩的心”,當我們唱起時心情平靜。要用感恩的心帶著愛工作,在工作中體會樂趣,鍛煉自身心智的承受能力,以工作為樂趣,生活就會變成一種享受,如果認為工作是一種“苦差事”,你就會有被奴役的感覺。學會快樂享受工作,培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才能逐漸走出職業倦怠。知道感恩會讓你成為一個熱愛生活,善待生命,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人,學會感恩就會懂得付出,體會付出的快樂,給我們重新認識人生的機會,也給我們實踐的機會和經驗。我們應該對給予我們豐厚回報心存感激,充實與快樂的工作讓人能夠享受工作中的快樂,就不會因為辛苦而抱怨,見困難而退縮。就有做好工作的原動力,就會心甘情愿地做好工作。心境不同,對環境的感受就發生了變化,直接影響工作效率。當你將快樂放進心靈,并且使之成為習慣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工作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
更好的工作就需要,不斷學習和充電。館員必須學會自我更新,不斷自我充電。讓學習與工作相伴,益智益心。一個人之所以前途光明,是因為他事先就已經學會了掃除將來有可能遇到的各種障礙的必備知識,靠著勤奮好學和虛心求教,激活潛能后就能走出職業倦怠,逐漸對存在著嚴重的單調性和重復性的圖書館工作主動接受,樂于奉獻,透過工作單調性、重復性的表面,去發現工作蘊涵的價值,蘊藏的美。
再多的調整一定要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按照期望理論的觀點,物質待遇提高了,就能激活圖書管理人員的工作動機。但管理實踐中,績效工資不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這取決于績效工資的制度及貫徹情況。如績效評估是否能反映圖書管理人員的實際工作情況,讓他們感到公平;績效工資的差距是否合理,對他們是否有吸引力等。通過提高圖書管理人員對組織的承諾、滿意度等激活他們的工作動力。對他們的工作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排除工作中的障礙,人性化管理,從而激活工作動機。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妥善地對績效考評結果進行及時反饋,正確引導,改進工作。
除了從績效管理的角度來解決圖書管理人員職業倦怠外,圖書管理人員自身要正確認識職業倦怠,學會創造積極寬松、和諧的環境來緩解工作壓力,減少職業倦怠感。
1.王玲.淺談圖書館管理中的激勵手段.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9):13-15
2.郭思,鐘建安.職業倦怠的干預研究述評.心理科學,2006.27(4):931-933
3.石金濤,魏晉才.績效管理.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王東艷,宛福成.圖書情報工作者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圖書館學研究,2007(4):40-41
5.范并思.核心價值:圖書館學的挑戰.圖書與情報,2007(3):35-37
6.宋冰.談圖書館管理人員的量化考核方法.遼寧高職學報,2008(3):45-46
7.姚蘭.淺論圖書館管理人員培養策略華章,2008(3):23-24
8.陳寶瓊.淺談信息時代圖書館的職業精神.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25):17-18
9.劉麗華.圖書館職業精神與素質培養.現代企業教育,2010(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