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光 李 雅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2009年國內公開發表的文獻學論文有 230余篇,研究熱點集中在文獻學理論研究、專科文獻學研究、文獻學專題研究、文獻學家研究 4個方面。文獻學理論研究包括古典文獻學研究、文獻學學科建設與文獻學教育探討、分支文獻學研究等方面;專科文獻學研究包括歷史文獻學、文學文獻學、中醫文獻學等方面的研究;文獻學專題研究中文獻收藏和刊刻研究、古籍整理和古籍數字化研究成為重點;文獻學家研究中,研究人物范圍擴大,出現了對人物群體文獻學成就的總結。文獻學著作方面的特點在于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共同發展。文獻學理論研究包括學者文獻學研究成果的結集,目錄學、版本學、編纂學等分支文獻學的成果也較為突出;在專科文獻學研究中,文學文獻學研究日益廣泛和深入;專題研究以專門文獻研究和藏書研究為主。值得指出的是,“典籍導讀”和“書籍與文明進程”兩個專題,在本年度亦有成果問世,體現了文獻學社會應用和影響方面的研究進展。
2009年文獻學理論研究著作,主要是 3位學者的研究成果結集。周國林著的《文獻?文獻學?文獻學家》和董恩林著的《文獻論理與考實》是岳麓書社出版的“博導文叢?文獻學研究系列”中的兩種,是作者從事文獻學研究多年來的成果結集。前書分為 4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獻學理論探討;第二部分重點總結了張舜徽先生的國學成就和貢獻;第三部分對《三國志》等幾部典籍和陳壽等 4位古代學者進行了探討;第四部分是若干種古籍校點、注譯的前言,論述了所整理古籍的內容和價值。后書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論理篇”是文獻學理論探討;第二部分“考實篇”是作者對具體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實踐總結;第三部“評述篇”收錄了文獻學著作書評和學術會議綜述。這兩部論文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 30年來文獻學理論和實踐研究的發展狀況。
蘇品紅著的《文獻研究與文獻保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年版)匯輯了作者 10多年來關于文獻研究和文獻保護方面的文章。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輯錄了 1993年到2008年之間的相關論文、報告、講義等。其中 1999年以前的研究重點在于文獻的內容,2001年起開始涉足文獻保護領域,2006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進入實質操作階段后,對于文獻保護的關注點擴展到了國外,涉及古籍普查、古籍保護計劃、地方文獻構建和具體文獻保護工作等方面。下篇是文獻修復師培訓教材的“文獻修復基礎知識”部分。文獻保護工作,推動了傳統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和保護,有利于文獻學研究的發展。
此外,在文獻學研究綜述方面,《2008年文獻學研究進展》以2008年國內公開發表和出版的文獻學論著為基礎,梳理、總結了文獻學研究在文獻學理論、文獻學專題、文獻學家3個主要方面的研究進展情況,其中區域性藏書刻書研究成為該年度的研究亮點。
2009年 3月 30日至 4月 1日,“古籍整理研究與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濟南召開。這次會議由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主辦,來自兩岸三地及美、日、韓等國的 80余位文獻學研究專家參會,共收到會議論文 60余篇。會議議題包括四個方面:一、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建設與發展;二、古籍整理研究的思想與方法;三、古籍數字化;四、海外文獻、出土文獻與民間古文獻。針對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來自南開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蘇州大學、山東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于 2008年 4月成立,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該中心部分研究員發表文章,對古典文獻學的當代新內涵、文獻學的重要性、古籍整理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相關文獻學研究項目等內容進行了探討。其中,楊慶存的《創新古典文獻研究的思考》、躍進的《古典文獻學的現代生成及其意義》兩文分別對古典文獻研究和古典文獻學在新時代的發展提出了意見和看法。于峻嶸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當代價值谫論》認為在詮解文獻的同時,要貼近當代,展示古典文獻學研究的時代意義,用古典文獻學的研究成果影響社會的價值取向。
在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的關系方面,易卉、方鵬的《辨“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一文對“古典文獻學”和“歷史文獻學”的異同進行了辨析,即“古典文獻學”是關于中國古代文獻整理之學,在校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現代文獻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并與之一起構成文獻學的完整體系;“歷史文獻學”則是“歷史學文獻學”的專稱,是專科文獻學。
在不同時期的古典文獻學研究方面,趙子夫、張曉紅的《清代校讎學特色管窺》一文,對清代校讎學的特色進行了總結,包括專業與數量、音聲訓詁、校書備具眾本、死校與活校、校讎思維保真性、校讎學家及其著作 6個方面。涂耀威在《現代學術文化與 20世紀古文獻學研究》一文中論述了現代學術文化對 20世紀古文獻學發展的影響,涉及了中國現代史上 4次重要的文化變革和運動,梳理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文獻學學科建設一直是文獻學研究和教育領域的重要話題。山東大學杜澤遜教授結合多年來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教育的經驗,在立足于山東大學古典文獻學學科發展的基礎上,將古典文獻學的學科建設歸納為 9個主要方面,分別是機構設置、學位點設置、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理論建設、科學研究、設立學術刊物、資料建設、后勤保障建設。李吉東在《現代文獻學學科建設新論》一文中對現代文獻學學科建設給予了關注。作者認為,現代文獻學學科建設存在著突出的問題,一方面無法很好地吸收和融合古典文獻學與西方文獻學的精髓;另一方面則是從事學科建設的圖書館學情報學學者和文獻學研究者之間的脫節。現代文獻學在謀求自成體系的同時,依然與各學科存在著一種學術關聯,并且和古典文獻學有著一致的內在精神。在這種情形下,作者認為現代文獻學學科建設要強調文獻學的學術品格。在具體做法上,由于目錄學最能體現文獻學的學術品格,它的重建關系到中國文獻學的整體面貌。宋蓉的《從古典與現代的融合看文獻學的發展趨勢——兼論潘樹廣先生的大文獻學構想》一文,基于潘樹廣提出的大文獻學的構想,認為應該打破學科壁壘,建立古典文獻學和現代文獻學相融合的大文獻學。
針對文獻學教育的現狀,文獻學教學實踐者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王余光的《關于文獻學教育的思考》一文針對圖書館學本科教育中,文獻學教育內容逐步萎縮的狀況,提出圖書館學人才培養在本科和碩士教育上分層次進行的建議,即本科階段推行通識教育,重基礎;碩士階段重應用,重方向。因此,在圖書館學本科教學中,文獻學應當是重要的基礎課程,內容包括文獻學理論、文獻史、文獻整理、圖書文化學等方面。
研究論文方面,《清代輯佚學研究綜述》概述了清末以來學術界對清代輯佚學的總結和研究情況。在此基礎上,作者分析了前人研究在整體把握、個案研究、理論升華方面的不足。郭國慶的《清代考據學與輯佚的發展》一文指出清代輯佚繁興的根本原因是輯佚和學術研究活動形成了良性互動,而考據學的深入發展和典籍缺佚的矛盾,則是輯佚發展的內在動力。
著作方面,徐有富著的《目錄學與學術史》(中華書局2009年版)以中國古代 9部重要的書目為綱,分析了書目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學術史價值。黃永年著的《古籍版本學》(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之一。2009年,該書修訂出版。全書分為緒論、版本史和版本鑒別、版本目錄三大部分。古籍版本學是高校文獻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該書初稿寫于 1985年初,見證了 25年來古籍版本學教學和高校文獻學專業的發展歷程。李亞光編著的《中國古代檔案文獻編纂學說史》(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以中國古代 7位檔案文獻編纂的重要人物入手,探討了先秦到清代檔案文獻編纂理論的發展過程。這個時期,國內學者也開始將眼光投向國外的相關研究領域。蘇杰編譯的《西方校勘學論著選》(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是作者在綜合考察西方校勘學關于“折中法”、“譜系法”、“底本法”,以及“作者意圖理論”和“文本社會學理論”等各種方法論文獻之后,選擇 6位學者的 7部(篇)有代表性的論著進行整理翻譯后的匯集,彌補了國內學術界對于西方校勘學認識的不足。
2009年是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成立 30周年。為此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輯了《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成立 30周年紀念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收錄了學會活動總結、紀念文章、歷年論文選載、活動照片等,是中國歷史文獻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標志。
本年度對歷史文獻學與史學史之間關系的探討顯得較為突出。喬治忠在《對“史料學”、歷史文獻學與史學史關系的探析》一文揭示了歷史研究中,三個分支學科“史料學”、“歷史文獻學”、“史學史”在專業知識和方法上相互配合的必要性。歷史文獻學的研究內容是涉及歷史問題的書面資料,研究宗旨是對具體文獻的認知和整序,并具有多樣化的研究手段。這些都是它優于“史料學”的地方,對史學史的研究也起到了基礎性作用。謝貴安的《中國歷史文獻學與中國史學史的交疊與分野》一文對中國歷史文獻學與中國史學史之間的交疊和分野進行了探討,指出在對兩者進行重新定位的過程中,許多專業知識和相關理論被納入進來,與史籍結合后形成該學科新的研究對象,促進了學術的發展。對于歷史文獻學與史學史在研究對象、學術體系、專業定位上的討論,進一步明確了歷史文獻學的研究方向和學科定位,有利于歷史文獻學研究的發展。此外,馬霞的《淺談歷史文獻學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意義》一文探討了歷史文獻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古代文學研究的作用和意義。
在文學文獻學方面,徐鵬緒,逄錦波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之建立》(上)(中)(下)探討了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研究內容及基本框架,建構了由“總論”、“本體論”、“功能論”三個板塊共同構成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理論體系的框架。安小蘭著的《古典文學文獻學論稿》(巴蜀書社 2009年版)一書是作者 10余年來的古典文學文獻學論文的結集。全書分為三編,第一編分析了先秦、兩漢的文學現象和個案;第二編是作者參與“中國古代要籍提要”課題的研究成果;第三編是關于唐代文學和古代文論的研究論文。該著作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典文學文獻學研究的進展。小說文獻學研究方面,苗懷明著的《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文獻學述略》(中華書局 2009年版)一書梳理了 20世紀的 4個發展階段內中國小說文獻的研究狀況,分析了中國小說文獻研究的不足和缺憾,分別對研究較為集中的小說名著的研究狀況進行了介紹。此外,苗懷明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小說文獻研究的新變、不足及對策》一文總結了 20世紀 90年代以來小說文獻搜集、整理和研究的特點。本文的大部分內容和《二十世紀中國小說文獻學述略》中相關內容一致,應該是作者小說文獻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醫文獻學研究方面主要是對學科發展和中醫文獻學家成就的探討。《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的發展機遇》一文指出中醫醫史文獻學科面臨著課程分化、機構整合、學科系統 3個方面的發展機遇。此外,本年度中醫文獻學研究文章還對中醫文獻學家馬繼興和中醫訓詁學家、文獻學家錢超塵的治學道路和學術貢獻進行了總結。
在佛教文獻學研究方面,馮國棟在《漢文佛教文獻學體系構想》一文中初步建構了由實體層面、方法層面、歷史層面和理論層面 4個部分研究組成的漢文佛教文獻學的學科體系。之后,馮國棟在《略論建立漢文佛教文獻學的必要性》一文中,分析了漢文佛教文獻在中國文獻學史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建立漢文佛教文獻學的必要性。
在陶瓷文獻學研究方面,陳寧的《六十年來中國古陶瓷文獻學研究述評》一文回顧了 60年來中國古陶瓷文獻學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此外,陳寧還著文探討了圖像在陶瓷文獻學教學中的應用。
在音樂文獻學研究方面,關迪的《音樂文獻學在音樂學中的學科定位》一文分析了音樂文獻學的作用,將音樂文獻學定位為一門從屬于音樂學的“工具”學科。
在篆刻文獻學研究方面,徐清的《“篆刻文獻學”構建初探》一文提出了 “篆刻文獻學”學科體系的初步構想,分為基礎理論研究、文獻實體研究、文獻工作研究三方面。此外,作者還對 20世紀以來篆刻文獻整理研究的情況進行了回顧和反思。
在林史文獻學研究方面,賈乃謙在《林史文獻學史綱》一文中提出了包括先秦萌芽時期、兩漢奠基時期、魏晉隋唐形成時期、宋明發展時期、清代高峰時期 5個發展時期的中國林業歷史文獻學的綱要。文章通過對歷代重要農林典籍和相關著作的梳理,揭示了林史文獻學的研究內容。
值得指出的是,在碑刻文獻學研究方面,毛遠明的《碑刻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 2009年版)一書,在討論了碑刻的定義,碑刻文獻的起源和發展,碑刻文獻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任務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了碑刻的形制及其分類,歸納了碑刻文獻的主要內容,介紹了碑刻文獻的保存方式、現存面貌以及歷代的著錄情況,分析了碑刻文獻的研究價值、碑刻文獻研究的歷史、現狀及存在問題,最后對碑刻文獻的搜集整理、學科建設、專項及專題研究進行了展望。該書作為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碑刻文獻學的通論性著作,對碑刻文獻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少數民族文獻學研究方面,包和平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文獻學研究》(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年版)一書從少數民族文獻、少數民族目錄和少數民族文獻管理等方面對少數民族文獻進行了探討,涉及了少數民族文獻學的基本理論和少數民族文獻工作的基本知識。該書是作者近幾年來根據工作實踐所作的理論總結,對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文獻工作和研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獻收藏研究是 2009年文獻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共發表研究論文 30余篇,研究內容主要分布在個人藏書研究、私家藏書研究、機構藏書研究、地區藏書研究和不同時期藏書研究 5個方面。
在個人藏書研究方面,有王余光的《藏書家、文獻家與文獻學家》一文,作者將藏書家、文獻家和文獻學家三者進行比較后認為,鄭偉章先生提出的“文獻家”與藏書家區別不大,而文獻學家則主要來自藏書家。此外,作者還結合學界關于藏書家的論述,對藏書的數量、藏書家的范圍、藏書家的類型或種類做出了限定。這個時期的個人藏書研究,涉及了 12位明清以來的藏書家和文史學家,分別是畢自嚴、錢曾、曾國藩、蘇大山、葉景葵、金毓黻、柳亞子、康爵、阿英、傅惜華、吳曉鈴、洪卜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他們的藏書經歷、藏書特色、學術貢獻等方面。
在私家藏書研究方面,石祥的《八千卷樓前期藏書考》一文,從丁氏藏書題跋、年譜等材料中鉤稽史料,大致勾勒出了丁氏早期藏書的實態,考述了丁氏藏書在太平天國戰爭中的損毀情況。由于八千卷樓早期藏書于咸豐十一年損毀殆盡,加之未編制藏書書目,因此對于八千卷樓早期藏書的研究僅限于介紹,文章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滄趣樓藏書始末與特色》根據現存及所輯的三種藏書目錄分析了陳氏藏書的內容和特色。陳寶琛首開福建私家藏書捐贈公共圖書館的先例,為保存福建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天一閣的藏書與刻書》總結了天一閣所藏的七萬余卷古籍的特點,主要在于大量明朝地方志和較為完整的明代科舉錄的收藏。此外還介紹了天一閣刻書的情況,貢獻在于大量版片的保存。《毛晉汲古閣藏刻書興盛緣由新探》探討了文化環境、師友襄助、學術底蘊、經濟財力等因素對汲古閣發展及興盛的影響,尤其指出了毛氏女性戚屬在其間發揮的作用。《晚清會稽徐氏家族的刻書與藏書考略》一文對晚清會稽徐氏的刻書、藏書和書齋名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展現了該家族刻書藏書的全貌。
在機構藏書研究方面,《北京古代書院藏書探微》和《試論古代書院藏書的歷史地位》兩文揭示了書院藏書在人才培養、典籍保存和學術研究等方面的歷史意義。雷若欣的《中世紀的修道院藏書及其社會作用》一文分析了修道院圖書在中世紀社會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變革中的作用,為研究修道院文化和藏書文化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在地區藏書研究方面,《明清以來紹興藏書家和藏書樓研究》梳理并分析了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紹興藏書家和藏書樓的情況,闡述了其對目錄學、地方文獻和文化傳承的貢獻。《淺談客家梅州地區書院藏書》分析了客家梅州地區不同類型書院藏書的種類和特征。
在不同時期藏書研究方面,《中國歷代藏書與經濟發展研究》在總結了歷代藏書家地理分布狀況、歷代藏書中心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基礎上,探討了藏書事業與社會經濟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關系。《略論明代的私家藏書》探討了明代私家藏書在典籍的保存與流傳、學術研究與史料編纂、藏書理論建設、藏書樓建筑等方面的貢獻。文章較為全面地論述了明代私家藏書的具體情況。《回顧民國時期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研究》對 20世紀上半葉古代藏書和近代圖書館史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總結和評價。《民國時期公私藏書的變化與利用》論述了民國時期私人藏書與國家、學校藏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情況,總結了公私藏書轉型對典籍保存、學術研究等方面的貢獻。《梁武帝與梁朝的藏書事業述論》一文探討了在梁武帝崇文重教治國理念的支持下,梁朝官私藏書事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值得指出的是,肖東發主編的“藏書?中國叢書系列”本年度由貴州人民出版社推出,包括了《中國官府藏書》、《中國私家藏書》(上、下)、《中國宗教藏書》、《中國書院藏書》4種,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了中國古代藏書事業的全貌。此外,2009年 5月 16日,“鐵琴銅劍樓與中國藏書文化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國現存藏書樓聯誼會”在常熟市圖書館召開。與會專家對包括鐵琴銅劍樓在內的古代藏書樓以及藏書文化給予了關注。
在文獻刊刻研究方面,共發表論文 20余篇,內容主要涉及地區刻書、官府刻書、私家刻書等方面。
在地區刻書研究方面,集中在對江浙、福建、江西等古代刻書興盛地區的研究上,研究內容則包括了地區刻書概況、刻書類型、科技因素等方面。在江浙刻書研究上,主要有《論明代江浙地區刊刻活動與通俗小說的影響關系》、《現存<近思錄 >版本與嘉興刻書》等文章。在福建刻書研究上,主要有《福建古代刻書業繁榮的科技因素》、《明代“按鑒”演義與建陽刻書背景》、《清代福建地區通俗小說刊刻述略》等文章。在江西刻書研究上,主要有《金溪刻書》、《試析明清時期江西金溪部分儒生向刻書業的身份轉型》等文章。此外,《北宋汴梁民間刻書的繁榮》一文分析探討了北宋汴梁民間刻書業的繁盛面貌。
在官府刻書研究方面,《明代國子監刻書考略(上)》和《明代國子監刻書考略(下)》對明代南、北二監的補版及新刻圖書、底本與校勘、書工與刻工、版式行款、刻書經費、社會評價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考察,較為全面地展現了明代國子監刻書的風貌。《試論明代藩府刻書》揭示了明代藩府刻書較高的版刻價值和學術價值。《試論湖北崇文書局的刻書業》總結了近代崇文書局繁盛的原因,包括地理位置、經營思想、注重實用、銷售流通等。
在私家刻書研究方面,《試論清代兩湖地區的私家刻書群體特征及其文化貢獻》一文在總結清代兩湖地區私家刻書群體特征的基礎上,對其保存古代典籍、傳承學術文化,傳播學術成果、促進文化發展,改進刻印技術、推動出版業進步三個方面的文化貢獻進行了探討。此外,還有對著名私家刻書的研究,包括毛晉汲古閣、建陽劉氏喬山堂、山東海豐吳氏家族石蓮庵等。
在 2009年度的古籍整理出版補貼評審中,64家出版社的 132種項目獲得 2006萬元補貼,為歷年來古籍補貼金額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2009年 4月 8日,浙江省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古籍整理與文獻保護分會(2009年)會議在杭州圖書館新館舉行,與會專家主講的話題是《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藏書概況》和《古籍整理研究中的資料考辨問題》。
在古籍整理研究的著作方面,有王華寶著的《古文獻問學叢稿》(中華書局 2009年版)一書,該書是作者多年來從事古文獻整理與古漢語研究成果的選集,重點探討了一些重要的史學文獻和文學文獻在整理校勘、詞語考釋、標點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古文獻整理研究中的校勘方法和原則等內容,是在古籍整理理論和實踐上頗有心得的一部論文集。相關論文方面,《新中國圖書館的古籍整理與保護》總結了新中國成立 60年來圖書館工作者在傳統典籍保護領域所作的工作。《新中國 60年古籍整理與出版》則回顧了新中國成立 60年來古籍整理出版的歷程。《古籍整理的地域傾向》一文指出了學界對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古籍的關注,分析了地方古籍整理和研究的意義。《古籍整理過程中對免費網絡資源的利用》一文探討了高質量古籍數字資源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對于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從 <漢書?藝文志>探索漢代典籍整理的特點》一文從《漢書?藝文志》出發,對漢代典籍的著錄方式、分類標準,漢代書目著錄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探索。
古籍數字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者對此進行了總結。《我國古籍數字化進展與研究述評》一文總結了 20世紀 80年代以來古籍數字化研究的進展和成果,尤其是技術和理論兩方面的突破性進展。《我國古籍數字化理論研究綜述》一文對古籍數字化理論研究中內部基礎理論和技術處理層面的外部理論兩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作用進行了總結。《古籍數字化研究文獻的統計分析》在調查分析 1994-2008年發表的古籍數字化研究論文之后,得出古籍書目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構建是研究重點的結論,體現了古籍數字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此外,《我國古籍數字化建設的國家控制與管理模式研究》一文對古籍數字化中不同主體類型所采用的國家控制與管理模式進行了探討。《論古籍數字化建設》介紹了古籍全文數據庫的通用技術和開發流程,對古籍書目數據庫建設及分類與主題標引規則進行了探討。
在少數民族文獻研究方面,重點在于對少數民族古籍的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探討,主要有《談少數民族古籍的整理和保護》、《略論民族古籍的“藏”與“用”》、《試論新疆少數民族古籍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文章。此外,還有對某個民族的民族古籍的研究,包括彝族、回族、黎族、瑤族、錫伯族等。
在地方文獻研究方面,主要是對某一地區某類型文獻的研究。《泰山文獻平議——在文獻學視域內》一文對泰山文獻主、客體關系的研究現狀進行了闡述,揭示了泰山文獻對于區域文化研究的價值。《淺談西南舊志及古籍數據化整理》通過對西南地區歷代郡縣建制和舊志遺存、整理情況的分析,指出古籍整理的當務之急是彌補古籍傳承中出現的語言裂痕。石刻古籍是湘西民族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西石刻古籍的形成及其功用淺談》一文探討了湘西石刻古籍形成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分析了其在歌功頌德、記事紀念、抒情顯能、言禁示行等方面的功用。
此外,本年度的專門文獻研究還包括了對音樂文獻、戲曲文獻、綠色文獻、中國畫學文獻等方面的整理、評述和研究。著作方面,梁繼紅著的《中國檔案文獻編纂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年版)一書系統論述了中國古代從先秦到明清以及近代檔案文獻編纂的歷史,結合不同時代學術、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探討了每一時期檔案文獻編纂成果、編纂實踐、編纂方法和編纂學思想,在此基礎上總結了這一時期檔案文獻編纂的特點,從而進一步揭示檔案文獻編纂史的內在規律和自身發展脈絡。《簡帛書法研究》(榮寶齋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收錄了簡牘帛書各方面的研究論文 14篇,主要從書法史與書法藝術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在“典籍導讀”和“書籍與文明進程”兩個專題方面,《中國的經典,經典的中國》(武漢出版社 2009年版)一書收錄了8位專家在“武漢?名家論壇”上的演講內容,主要針對青少年閱讀傳統經典闡述了他們的思考和看法。典籍導讀是文獻學研究社會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該書是這方面成果的一個重要反映,體現了書齋式研究與社會需求日益密切的關系。何朝暉譯的《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一書是近年來西方中國史學界對于中國書籍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現了從宋代到清中葉中國書籍的生產、發行、閱讀、流傳,尤其注重探索書籍與士人文化之間的關系。本書體現了西方學者從社會史、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國書籍史的方法,對國內研究者具有很好參考和借鑒作用。
在專書研究方面,集中在對重要書目、文史著作等一些專門書籍的文獻學價值考察上,主要有《淺議<漢書?藝文志 >之文獻價值》、《試論 <詩品 >的文學文獻學價值》、《<祖堂集 >的文獻學價值》、《周壽昌 <三國志注證遺 >的文獻學意義》等文章。
2009年文獻學家研究的論文約有 50篇,相比 2008年的30篇有了大幅增加。涉及的文獻學家有朱熹、周必大、陳垣、胡應麟、紀昀、梁啟超、魯迅、歐陽修、屈萬里、唐圭璋、汪辟疆、王獻唐、張舜徽、鄧顯鶴、劉禹錫、蔡邕、程千帆、潘樹廣、孫欽善、龔育之、胡道靜、黃丕烈、張元濟、趙萬里、項楚師、阮元、司馬遷、孫楷第、王欣夫、聞一多、姚名達、葉德輝、周永年等人。總體來看,本年度文獻學家研究的論文數量分布較為平均,除了對張舜徽、陳垣的研究分別有 3篇文章之外,其余文獻學家的研究文章一般都是1-2篇。由于研究人物數量的增加,因此論文總量并不少。
從論文的研究內容來看,主要分為以下 6類:一是對文獻學家文獻成就的梳理和總結;二是對文獻學家某方面文獻學成果的探討;三是對某一位文獻學家的研究綜述;四是對文獻學家文獻學理論和思想的總結;五是對文獻學家著述的專門研究;六是對當代文獻學家治學經歷的回顧。其中前兩類論文共有 30余篇,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是文獻學家研究的重點。著作方面,許剛著的《張舜徽的漢代學術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版)從分析張舜徽學術思想研究現狀出發,探討了包括小學、經學、文獻學、史學與子學在內的漢代學術研究情況,總結了張舜徽漢代學術研究的總體特征及在其學術體系中的地位。值得指出的是,本年度出現了對某個人物群體文獻學成就的研究。《戰國諸子與文獻學》一文探討了戰國諸子對經典要籍的整理、傳釋、解讀、考據和分類方面的貢獻。《宋代晁氏宗族的文學和文獻學成就》論述了綿延兩宋的文化仕宦家族——晁氏家族在文學和文獻學方面的成就,尤其對其代表人物晁補之和晁公武的文學和文獻學貢獻進行了總結。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為紀念山東省圖書館百年華誕,2009年6月在山東省圖書館召開了“王獻唐屈萬里路大荒學術研討會”,組織撰寫了會議論文。2009年第 3期的《山東圖書館學刊》為此刊登了三個專題,其中“王獻唐專題研究”共收錄 30篇文章,“屈萬里專題研究”收錄 10篇文章,內容包括對兩位文獻學家文獻學成就的探討、相關著述研究、治學經歷回顧、生平資料輯錄、親友回憶和遺作選登等方面。這兩個專題可以說是本年度對文獻學家最大規模的一次研究。此外,在繼 2003年、2004年、2006年陸續組織發表中國文獻學家研究專題之后,王余光教授在本年度再一次組織文獻學家專題,刊登于《圖書情報工作》第 11期上,收錄了《藏書家、文獻家與文獻學家》、《程千帆先生的文獻學成就》、《姚名達生平及其文獻學成就》、《王欣夫先生及其文獻學成就》、《汪辟疆及其文獻學貢獻》5篇研究文章。
1.張慧麗,傅敏,王余光.2008年文獻學研究進展.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6):12-18
2.王繼學.考征文獻,承舊維新——“古籍整理研究與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3):111-112
3.于峻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的當代價值谫論.社會科學論壇,2009(4):34-36
4.易卉,方鵬.辨“古典文獻學”與“歷史文獻學”.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5):52-53,60
5.趙子夫,張曉紅.清代校讎學特色管窺.圖書館學刊,2009(5):18-19,73
6.涂耀威.現代學術文化與 20世紀古文獻學研究.云夢學刊,2009(2):35-38
7.杜澤遜.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建設的若干思考.古典文獻研究,2009:350-359
8.李吉東.現代文獻學學科建設新論.理論學刊,2009(6):122-126
9.宋蓉.從古典與現代的融合看文獻學的發展趨勢——兼論潘樹廣先生的大文獻學構想.今日科苑,2009(18):172
10.王余光.關于文獻學教育的思考.圖書情報工作,2009(5):5
11.胡喜云,王磊.清代輯佚學研究綜述.圖書與情報,2009(1):136-140
12.郭國慶.清代考據學與輯佚的發展.文教資料,2009(20):10-13
13.喬治忠.對“史料學”、歷史文獻學與史學史關系的探析.學術研究,2009(9):94-100
14.謝貴安.中國歷史文獻學與中國史學史的交疊與分野.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81-87
15.馬霞.淺談歷史文獻學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意義.黨史博采,2009(1):29-30
16.徐鵬緒,逄錦波.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之建立(上).東方論壇,2009(1):20-34
17.徐鵬緒,逄錦波.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之建立(中).東方論壇,2009(2):53-61
18.徐鵬緒,逄錦波.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之建立(下).東方論壇,2009(3):32-39,61
19.苗懷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小說文獻研究的新變、不足及對策.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3):19-21,138-139
20.李渡華,于麗,張弘,張盛君,劉龍.中醫醫史文獻學科的發展機遇.中醫文獻雜志,2009(3):50-51
21.馮國棟.漢文佛教文獻學體系構想.世界宗教研究,2009(2):55-64
22.馮國棟.略論建立漢文佛教文獻學的必要性.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125-132
23.陳寧.六十年來中國古陶瓷文獻學研究述評.中國陶瓷,2009(12):93-97
24.陳寧.圖像在陶瓷文獻學教學中的應用.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5):210
25.關迪.音樂文獻學在音樂學中的學科定位.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1):40-41
26.徐清.“篆刻文獻學”構建初探.書法賞評,2009(2):2-5
27.賈乃謙.林史文獻學史綱.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8
28.王余光.藏書家、文獻家與文獻學家.圖書情報工作,2009(11):7-8
29.石祥.八千卷樓前期藏書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1):80-86
30.宋萍.滄趣樓藏書始末與特色.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8):132-135
31.項真.天一閣的藏書與刻書.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3):170-171
32.毛文鰲.毛晉汲古閣藏刻書興盛緣由新探.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9(1):102-105
33.趙任飛.晚清會稽徐氏家族的刻書與藏書考略.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7):76-79
34.趙連穩,王春福.北京古代書院藏書探微.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14-18
35.陳玉婷.試論古代書院藏書的歷史地位.南方論刊,2009(7):91-92
36.雷若欣.中世紀的修道院藏書及其社會作用.圖書館論壇,2009(1):153-155,封三
37.趙任飛,蔡彥.明清以來紹興藏書家和藏書樓研究.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4):18-23
38.李惠芳.淺談客家梅州地區書院藏書.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5):9-10
39.黃承紅.中國歷代藏書與經濟發展研究.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6):51-53
40.牛紅亮,張小玲.略論明代的私家藏書.當代圖書館,2009(1):33-37
41.謝灼華.回顧民國時期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0):57-62
42.徐壽芝.民國時期公私藏書的變化與利用.圖書與情報,2009(2):141-144
43.陳德弟.梁武帝與梁朝的藏書事業述論.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6-93
44.鄭闖輝.“中國藏書文化學術研討會”綜述.圖書館雜志,2009(6):94-96
45.鄭冉.論明代江浙地區刊刻活動與通俗小說的影響關系.新西部,2009(20):144-145
46.程水龍.現存《近思錄》版本與嘉興刻書.嘉興學院學報,2009(2):5-9
47.李曉花.福建古代刻書業繁榮的科技因素.新世紀圖書館,2009(2):100-102
48.涂秀虹.明代“按鑒”演義與建陽刻書背景.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4):23-28
49.文革紅.清代福建地區通俗小說刊刻述略.小說評論,2009(S2):88-95
50.吳定安.金溪刻書.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9(4):91-94
51.博玫,文革紅.試析明清時期江西金溪部分儒生向刻書業的身份轉型.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9-42,55
52.于兆軍.論北宋汴梁民間刻書的繁榮.圖書情報工作,2009(21):134-138
53.李明杰.明代國子監刻書考略(上)——補版及新刻圖書、底本及校勘問題.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3):85-89,104
54.李明杰.明代國子監刻書考略(下)——書工及刻工、版式行款、刻書經費、社會評價諸問題.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5):45-50
55.鄭永霞.試論明代藩府刻書.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8-120
56.江凌.試論湖北崇文書局的刻書業.孝感學院學報,2009(2):76-81
57.江凌.試論清代兩湖地區的私家刻書群體特征及其文化貢獻.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97-100
58.132種古籍整理出版項目獲 2006萬元補貼.當代圖書館,2009(3):79
59.李芳.浙江省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古籍整理與文獻保護分委會(2009年)會議在杭州召開.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9(2):62
60.李致忠.新中國圖書館的古籍整理與保護.圖書館雜志,2009(6):3-10
61.盧有泉.新中國 60年古籍整理與出版.編輯之友,2009(10):35-38
62.沈蕙.古籍整理的地域傾向.圖書與情報,2009(4):153-156
63.沈蕙.古籍整理過程中對免費網絡資源的利用.圖書館建設,2009(5):31-33
64.陳莉.從《漢書?藝文志》探索漢代典籍整理的特點.圖書與情報,2009(3):129-133
65.朱鎖玲,包平.我國古籍數字化進展與研究述評.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09(9):18-21
66.李廣龍.我國古籍數字化理論研究綜述.情報探索,2009(11):12-14
67.王剛.古籍數字化研究文獻的統計分析.中國索引,2009(3):38-43
68.王立清.我國古籍數字化建設的國家控制與管理模式研究.情報資料工作,2009(2):49-53
69.吳民.論古籍數字化建設.高校圖書館工作,2009(4):34-35,38
70.歐秀瓊,劉永英.談少數民族古籍的整理和保護.貴圖學刊,2009(3):54-55
71.吳中平.略論民族古籍的“藏”與“用”.新世紀圖書館,2009(5):42-44,13
72.巴哈提?烏塔爾拜.試論新疆少數民族古籍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18):137-138,140
73.趙興彬.泰山文獻平議——在文獻學視域內.泰山學院學報,2009(2):22-27
74.高國祥.淺談西南舊志及古籍數據化整理.社科縱橫,2009(12):114-117
75.李鴻雁,朱長菊.湘西石刻古籍的形成及其功用淺談.民族論壇,2009(11):54-55
76.羅歡.淺議《漢書?藝文志》之文獻價值.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3):94-98
77.辛曉玲.試論《詩品》的文學文獻學價值.圖書與情報,2009(4):142-144,149
78.詹緒左,何繼軍.《祖堂集》的文獻學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3):11-18
79.劉治立.周壽昌《三國志注證遺》的文獻學意義.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1):131-134
80.朱曉燕.戰國諸子與文獻學.文學教育,2009(20):11-12
81.景圣琪.宋代晁氏宗族的文學和文獻學成就.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