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鋒 徐荻蕙 李金慶
(廈門大學圖書館 福建廈門 361005)
查重在圖書館的采訪、驗收和編目工作流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本文側重文獻采訪過程中的查重,即查檢核對書商、讀者推薦或采訪人員擬采購的圖書是否已入藏或預訂過,以決定是否訂購或增補冊數,避免重訂。采訪查重是控制文獻復本量、節約經費的重要措施,也是了解館藏情況、提高信息資源采選質量的方法之一。查重是否準確、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圖書館館藏的數量和質量,并直接關系到圖書館的藏書建設和為讀者服務的效果,因此做好圖書采訪查重工作具有深遠的意義。
要做好查重工作,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復本。在現實工作中,不同的采編人員對復本的概念認識不一,這種認識上的偏差,給查重工作造成一定的混亂。有的認為“若在編圖書與某一館藏記錄的題名、責任者、出版項、ISBN等著錄信息完全相同,則為重書,也稱復本〔1〕。”各個著錄信息完全相同是復本沒有歧義,但稍有差異是否就不算復本有待商榷。
對復本的認識有差異,查重的外延也就引申出幾個不同的范圍:
2.1 第一種是狹義的查重,專指同一種書,即書名、作者和書號等基本信息都一樣,內容完全相同的才判斷為復本。同一本書以后翻印、重印,根據 ISBN編號原則,即使內容沒變化,裝訂與版式有顯著變化時,重印書的出版者發生變化,再版書或重印過去無國際標準書號的圖書時,都另外申請新的 ISBN編號。例如,平裝、精裝、線裝等不同裝幀形式但內容相同的圖書,通常有不同的 ISBN號,唐元基、羅慶泗合著的《乾隆傳》,平裝本的ISBN為 7-01-001922-3,精裝本的 ISBN為:7-01-001953-3〔2〕。 這類情況因圖書內容沒變化,查重時卻沒當作復本,就會導致一館重復訂購很多內容完全相同的書。
2.2 第二種是較為廣義的查重,指內容相似或相近的圖書,即在論述內容及學術層次、讀者對象方面近似的圖書,也作為“準復本”考慮。例如,莫泊桑短篇小說選有多家出版社出版,所選內容不會完全相同,但大同小異,筆者認為圖書館選購人民文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少數兩、三家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即可。
2.3 第三種是載體擴展的查重,查重范圍不限于一種載體,同一種文獻或內容相似的文獻,不管載體是否相同,都視為復本。例如,我館 2008年試行查重對照中文期刊的印刷版與電子版,考慮停訂上千種收入數據庫且非核心刊的印刷刊物。
2.4 第四種是館外延伸的查重,即查重的范圍不限于本館,必要時要延伸到對共建館的查重,例如參加外刊協調共建的單位,對于一些高價刊是否要訂購,還需查檢其它共建館是否已訂購該刊。
在查重工作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和較普遍的問題,主要有下面幾點:
很多圖書館查重時只限于第一種意義的查重。他們把內容近似的書,甚至內容相同只是版本有別的書定義為非復本,因而這些書就不作為復本排除。例如,某個圖書館先后 26次訂了十幾個出版社出版的法國雨果寫的《巴黎圣母院》,包括同一出版社不同時期出的版本。這里面的主要問題是把不同書號的書都當作非復本購入,產生大量實際意義上的復本,造成極大浪費。
大部分圖書館采訪時不考慮不同載體的互補,查重時只查同一載體的文獻,造成經費上不必要的浪費。目前,電子文獻客觀上還很難大范圍替代紙本文獻,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對高價書刊的采訪,還是應該考慮電子書刊的替代功能。
一是認為由單一途徑查重,可減少漏檢率。但是因為降低查準率,檢出結果有不少垃圾,影響采訪人員快速準確地判斷。偏好單一檢索途徑的另一種情況是采訪人員圖省事,檢索時只選用一個檢索途徑查重,結果是把許多同名異書、同號異書的文獻當作復本去重,遺漏了一些本該購置的重要文獻。
二是認為同時由多個途徑混合查檢,可提高查準率,殊不知,由于書目信息不一定很準確,是否有復本有時需要人工判斷。如果同時采用過多的限制條件來檢索,會造成不應有的漏檢,從而重復購置復本。因此,采訪實踐中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變換檢索方式和檢索詞。
三是認為機檢可完全取代人工識別,無需核對。事實上,雖然不少查重軟件功能強大,但由于檢索詞和檢索組合的復雜性,查重結果往往離不開人工判斷。特別是碰到檢索詞錯誤或不規范的情況,或是同書異名、同名異書的情況,都需要人腦識別。
有的采訪人員查重時粗心大意,造成重訂、漏訂。對于國外作者由于音譯意譯差別或輸入字母、符號時大小寫切換和全角半角狀態不同等原因,著錄采用的責任者也可能不相同;國內作者也會因用本名或筆名等原因,同一責任者有不同的表示形式;同書異名、同名異書的情況也不少見,特別是翻譯著作會因不同譯者采用不同的題名〔3〕;有的采購系統沒解決新舊ISBN號轉換問題,也需要查重人員細心辨識。
多卷集查重時如不細心核對,容易看錯卷期,從而漏掉所缺卷期,重訂已經入藏的卷期。同時,查重時不看復本數,不管是否需要補購復本,一概去重,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外出現采是圖書采訪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在館采訪人員和外出采訪人員同時辦訂,如未合理協調,外出采訪的圖書和訂購數據滯后一段時間到館后,可能會發現不少重訂,這就是采訪的“時間差”問題〔4〕。解決的辦法是外出采訪數據在確認訂購之前要連線館藏采訪庫和中央書目庫進行查重。沒有條件在外連線的圖書館,相應時間內的在館采訪數據,要等外出采訪數據查重確認后再發訂。我館使用匯文的無線外采軟件,可隨時上網連線本館服務器進行查重,但有的書商的采集器只采集 ISBN號,信息不全,所以仍會存在重訂現象。
在查重過程中通過拓展范圍,靈活檢索,綜合考慮,細心核對,可提高查重質量。
查重時判斷為“復本”應不限于圖書內容和書目信息完全相同的書,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要分析判斷是否新增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內容,如果沒有就不必購進新版本,除非原來的復本量不足。
對于內容近似的書,既要考慮各館對這方面文獻的需求量,以及館藏現有多少這方面藏書,還要分析待選文獻的學科性質和學術價值,與原有館藏中同種類文獻的相關程度,待選文獻是否比館藏已有的同類文獻的學術價值更大,或者只是簡單重復,確實需要時才購置。
不同載體可替代的文獻,查重時應兼查不同載體的復本情況。電子文獻在一定條件下可替代紙本文獻,筆者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很多館可考慮下面一些文獻的替代:(1)介于買與不買之間的文獻,這類文獻在采訪選擇時經常碰到,主要如:文獻內容屬于采訪范圍,但水平一般;較為重要的書刊,但價格偏貴;已有館藏,只是復本稍嫌不足;新版本頻出的圖書。(2)價格昂貴,但利用率不高的外文書刊。筆者認為,上述文獻的查重范圍應包括各種載體。例如,廈大圖書館對于推薦訂購的外文期刊,查重后發現館藏沒有紙版但有電子版,或屬 OA期刊,依照采訪原則概不新訂。
查重工作中有不少技巧,靈活運用可提高效率和準確性。在具體工作中,采訪人員常常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偏好來選擇不同的檢索點,為了避免漏查,查重的方式應靈活多樣,選用多種方式混合查重,并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匹配方式,如前方匹配、中間匹配或者是完全匹配,來提高查全和查準率。有時會碰到某些前冠小字或數字是否為題名一部分的疑惑,或者前置詞不確定,這時可通過截詞查重回避難題。
查重過程中碰到某些記錄有疑問,采訪人員根據常識判斷可能是檢索詞不準確、不規范,或可能是同書異名、同作者異名等情況,如“卡內基”與“卡耐基”等,這時要分析判斷可能正確或變異的檢索詞,加以試查,或改變、結合多種檢索途徑試查。查重時要正確處理標點符號、空格、數字、漢語拼音及外文字母,避免漏檢。
采訪實踐中碰到某一待選近似文獻是否去重,或作為準復本購置,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分析其價值及本館讀者對該書的潛在需求;近似書內容的相似程度及館藏數量;是否有不同載體的版本或共建館已訂購,等等。
復本量也需統籌考慮。館藏復本量少的,要根據該書的潛在利用率和價格等因素考慮是否增訂復本;屬于“重點采選”范圍且價格適當的,可考慮電子圖書和紙質圖書同時入藏,但應減少紙質圖書入藏復本;對屬于“一般采選”范圍的,則可考慮只收藏紙質圖書或電子圖書。若屬于本館“重點采選”范圍或分工協調采選范圍,但其他圖書館也已訂購或收藏,則采選時可減少入藏復本〔5〕。
此外,參與館際聯合采購或地區協調采購的圖書館,對某些文獻的采訪查重范圍還需擴及其它圖書館。對于上文提到的粗心大意容易出錯的幾種情況,要特別細心辨識、核對,正式發訂前要進行“二次查重”,避免誤訂。必要時,叢書要分別查找叢書名和單冊題名,對于有分卷題名的多卷書,既要用總題名查重,又要用分卷題名查重。
1.王春秀,盆民輝.計算機編目查重問題研究.圖書館學研究,2006(5):58-59
2.吳春.試談網絡環境下如何提高圖書查重的準確率.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3):37-38
3.羅紅麗.查重小議.山東圖書館季刊,2006(4):58-59
4.柯霞芳,貢維才.再談圖書采購查重.圖書館建設,2006(3):43-44
5.鄭蘭.信息時代實體館藏信息資源的采選.河北科技圖苑,2007,20(4):56-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