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瑩
(中南財經大學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60)
興趣決定愛好取向,興趣成就人生事業,這已為千千萬萬成功者的事例所證明。閱讀興趣是閱讀過程得以產生、維持和完成的重要前提,是提高閱讀效率、優化閱讀效果的有力保障。茲據筆者長期在圖書館從事書刊流通工作的觀察和體驗,對讀者閱讀興趣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和簡要論述。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們力求接觸、認識、研究某事物的帶有積極主動傾向的心理特征。《辭海》將其定義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并進而指出:這種傾向是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發展起來的。人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可能形成各種興趣:有由事物或行動本身引起的直接興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動的目的和任務引起的間接興趣;有產生于活動過程中而在活動結束后即消失的短暫興趣,也有成為個人心理特征的穩定興趣。[1]
行為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一切行為總是或顯或晦、或強或弱地為動機所驅使,而且動機的大小、高下決定著行為持續時間的久暫及其效果的優劣。但是,人們在相同動機——比如學習求知、強身健體——的驅使下,所產生的同一種行為——比如閱讀、長跑會有著并非一致甚至截然不同的態度,有的會樂此不疲、全神貫注,有的則淺嘗輒止、心生厭煩。這便是興趣使然,興趣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傾向。
弄清了興趣的含義后,我們便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閱讀興趣是指讀者對于文獻信息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探究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具有穩定性和趨向性的心理表現。”[2]
原來,人們在投入閱讀活動后,隨著其閱讀動機所獲滿足程度的加深,[3]便會逐步地、自然而然地對某些閱讀方式方法,特別是對某種類型、某些領域的文獻信息感到適合自己的口味;久而久之,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相對集中的取舍傾向和心理特征,亦即產生自己的閱讀興趣。許多讀書人都曾經歷這樣的過程,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因此,講通俗一點:所謂閱讀興趣,乃是作為閱讀活動的主體(讀者)對閱讀對象(文獻信息)在閱讀活動中所形成的積極追求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它發源于閱讀實踐,肇始于閱讀活動對閱讀動機的滿足程度。
特點雖然是區分事物、反映事物本質的標志,但萬事萬物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我們在論述某一事物的特點時,離不開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不可絕對化。相對而言,一個人之閱讀興趣具有以下特點:
在閱讀活動中,個人的閱讀興趣一旦形成,那它便具有相對穩定性,即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會支配自己的閱讀取向。筆者在工作中發現:有的讀者對某一種或某一類刊物每期必讀,從不缺漏,若新刊未能及時到館則反復詢問,必以先睹為快;有的讀者則對架上的某類書籍逐一取閱,心系于斯,大有不讀盡不甘心之勢。這便是閱讀興趣的穩定性在起作用。
或曰趨向性,是指興趣會誘使或引導讀者一步一步地朝著求深、求全、求精、求新的方向前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要小覷閱讀興趣這一特性的作用。陽海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引述過兩位學者的話,一位說要“讀盡人間未見書”,一位說要“讀盡人間常見書”,兩人共用的一個“盡”字,恰恰表現了興趣導向性的威力。[4]正是這種導向性或趨向性成就了無數讀書人的事業,促使其在人類發展史上有所作為、有所建樹!
人類社會生活原本絢麗多姿,決定著記錄這種生活的文獻信息必然豐富多采;時代的劇烈變革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又會引發人們的生存空間和審美情趣適時地產生變化。這種主觀、客觀情勢的發展,為人們閱讀興趣的廣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興趣的廣泛性,會促使人們去博覽群書,成為廣求知識、增強本領的無窮無盡的恒久動力。這里講的“廣泛”并非漫無邊際,更非“興之所至”、“稍縱即逝”,善讀書者必定會把握住“博”與“約”的關系,并在閱讀中妥善地完成“由約而博,由博返約”的相互轉化。
如前所述,閱讀興趣同其他各種興趣一樣,從其持續的時間而言,有短暫和穩定之分;從其產生的緣由而言,有直接和間接之別。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對閱讀起到促發和推動作用,尤以穩定的興趣所起的作用更為持久、更為顯著。
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興趣對于人的任何行為都有著極其巨大的推動力。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有興趣,其主觀積極性就高,可以發揮其全部才能的80%;反之,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其主觀積極性就低,只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20%左右。對于作為學習的主要活動形式的閱讀而言,亦復如此。閱讀興趣,說穿了,就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欲望,是促發人們開啟書卷、投入閱讀的催化劑,是閱讀過程得以產生、維持和完成的重要條件。在旅途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種情景:有的人閉目養神,有的人打牌下棋,有的人促膝聊天,有的人手不釋卷……后者就是閱讀興趣所致。
讀書要講效率、講效果,這是一切讀書人的共同希冀,也是一切讀書人的共同感受。效率的提升和效果的優化,或許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但筆者認為激發和培養閱讀興趣是不可忽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第一,興趣可以釋放出一定的、有時甚至是巨大的驅動力,讓人們勤于開卷,樂此不疲。第二,興趣可以保證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心情舒暢,成為快樂的讀書人。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在心情愉悅與心情壓抑時做事,其效率和效果截然不同。第三,興趣可以更好地調動人的各種器官,特別是進行思維的器官的積極性,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勤于思考,又樂于思考,更善于思考。
閱讀雖然是人類社會的一項基本活動,但它主要是通過其主體——讀者的個人行為來完成的。而讀者的學識基礎、社會閱歷和人品個性是各不相同的,起點不一,目標亦異,故其培養閱讀興趣的途徑與方法也會不盡相同,難能“一言以蔽”。這里,我們只能從必須經由的、帶有普遍性的角度略陳其大端,以供有志投入閱讀活動者參酌。
興趣并非天賦,要靠后天培養。閱讀既屬個人行為,對其興趣的培養自然全靠自覺。外力之幫助固可起到啟迪和推動作用,但最終還得通過自己去領悟、呵護和堅持。無數事例證明:這種自覺性來自對閱歷興趣之重要性的較為深刻的感受和認識。閱讀興趣既是人們投入閱讀的引路者,也是人們堅持閱讀的推動者,更是人們獲取良好閱讀效果的保障者。因此,我們要注意在學習、科研、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并在閱讀活動中去進一步感受、領悟和發展它。
正確的理想和切實的目標,是孕育正當興趣的溫床。一個人要想活得有價值、有尊嚴,必當志存高遠。只要我們將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不管從事何種職業,不管處于什么地位,就都會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就都會隨時注意激發自己求知的愿望,樂于學習,勇于創新,在書寫人生壯麗篇章的過程中去發現和培育包括閱讀興趣在內的一切正當興趣。此其一。第二,還要在正確理想的指引下,訂出切實的努力目標,好好規劃人生。興趣會激勵我們去學習,但惟有所定目標切合個人實際,才會經常享受到收益或成功的喜悅,促使其興趣日趨濃厚。
閱讀有益于修身養性、愉悅身心,而心理的平衡和情緒的穩定,又有利于閱讀興趣的培養和閱讀活動的持續,二者互為因果,相得益彰。閱讀需要保持平靜的心態,這大約是許多善于讀書者的共同體驗。我們曾在《論閱讀情緒的產生和調控》一文中,就“喜愛與厭煩”、“快樂與憂愁”、“浮躁與執著”、“滿足和遺憾”等作過類析,并指出“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緒,會直接影響到閱讀活動持續的久暫和閱讀效果的優劣。”最后提出了調控閱讀情緒的5項措施。[5]為了培養閱讀興趣,不僅要調適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緒,而且要在更寬、更深的層面上來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欲望和興趣有著緊密的聯系,總是互相促發、共同消長。某些厭惡學習者,往往疏于開卷;某些“淺嘗輒止”者,往往懶于思索。強化學習欲望,除了前邊提及的要“志存高遠”外,還要自找壓力,并妥善地將壓力變為動力。人總是有惰性的,而這惰性永遠都是上進的敵人,所以需要以堅強的毅力來克服它。強化學習欲望的另一條途徑是要掌握學習方法,良好的方法、適合自己的方法,會給我們提供通向勝利彼岸的捷徑,否則便會事倍功半。學習欲望增強了,閱讀興趣便會適時而生,并且愈來愈濃。
社會上閱讀人數連年遞減的情勢,與國家倡導建立學習型、創新型社會的要求極不相適應。各級各類“圖書館要深入了解讀者閱讀興趣的種種心理過程,幫助他們認識閱讀興趣對閱讀行為產生的影響,樹立正確的理想和目標,培養讀者自覺閱讀、主動學習的能力,并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有效的閱讀,進而擴展廣泛、穩定的閱讀興趣,促進人們的思維活動,提高其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水平。”[2]這應該是擺在圖書館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嚴竣任務。
[1] 辭海編輯委員.辭海1979年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6).
[2] 姚新茹,劉迅芳.現代圖書館讀者服務1979(6).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9).
[3] 陽海清,龔瑩.閱讀動機淺析.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7).
[4] 陽海清.讀書是快樂的也是艱苦的.圖書情報論壇,2006(2).
[5] 陽海清,龔瑩.論閱讀情緒的產生和調控.圖書情報論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