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濤
(天津泰達圖書館,天津 300457)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弱勢群體的產生及存在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有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全面扶持、提升弱勢群體是和諧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的重要體現。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性文化單位,是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愛弱勢群體,給其以文化扶持和人文關懷,是公共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在我國,朱 基總理在200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寫入了“弱勢群體”這一詞匯。弱勢群體包括生理性、自然性及社會性3種。生理性弱勢群體包括:殘疾人、兒童、老年人、長期病患者等;自然性弱勢群體包括:貧困地區的人民、受自然災害的災民等;社會性弱勢群體包括:無依無靠的孤寡者、無固定職業或下崗失業人員等[1]。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研究報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會》中統計,中國弱勢群體規模大約有 1.4~1.8億人,約占全國人口的 11%~14%。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性弱勢群體趨于增長態勢。如此規模的弱勢群體,將會成為制約“和諧社會”構建的瓶頸問題。
目前,社會越來越關注弱勢群體的救助問題,現有的社會保障措施主要側重于對弱勢群體的經濟救助,卻很少關注其知識和精神需求。據2001年城市事業狀況統計,在全國7000萬產業工人中,初級工人占60%,中級工人占35%,而高級工人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則明顯不足,大量失業和待業人員中,主要是低技能者和無技能者。國家統計局農調隊2000年的數據顯示,在農村,勞動文化程度與家庭人均收入的高低關系密切,文盲半文盲勞動力的貧困發生率高達21.3%,而中專以上學歷的勞動力貧困發生率只有7%~8%;文盲半文盲勞動力有一半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中專以上學歷的勞動力僅有20%左右家庭人均年收入處于1000元以下[2]。2004年,世界銀行在上海舉行的全球扶貧大會上指出:“為使貧困人口有效地發揮作用,需要在發展中賦予他們權利。這種通過賦予權利而實現發展的過程把貧困者視為主要的資源和合作伙伴;通過挖掘他們的知識、技能、警覺性和積極性來擺脫貧困。”[3]由此可見,知識弱勢及其因獲取知識能力弱勢而造成基本技能的缺乏是影響弱勢群體的深層原因。
公共圖書館歷來被人們譽為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大學”,是“知識的寶庫”,是“為社會讀者服務的科學文化教育機構”。現在,也有人認為公共圖書館是“信息時代信息窮人最后的避難所”。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最根本的還是要為他們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和平臺。作為以社會教育為己任的公共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豐富的文獻資源、特有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手段,為弱勢群體提供知識和信息,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基本技能,使其得到自由發展的條件,以增強自我完善能力,提高適應社會發展的生存能力。
1994年,國際圖聯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指出:“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對因故不能享用常規服務和資料的用戶,例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醫院病人或監獄囚犯,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和資料。”[4]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和公益性原則決定了其服務群體的全面性,“弱勢群體”相比“強勢群體”在利用公共圖書館資源上享有同等權利,在接受圖書館員服務上享有更多的人文關懷。這是每個公共圖書館和圖書館員所應遵循的服務理念和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也是體現公共圖書館人文關懷的有效途徑。
當今,弱勢群體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影響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的重要因素。弱勢群體是社會各個群體中經濟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較弱的群體,是社會結構的薄弱帶,一旦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經濟壓力和心理負荷累積到一定程度,影響到他們的生存,社會風險將從他們身上爆發,在一定的外在條件下將演化為激烈的矛盾沖突。事實上,弱勢群體中的一些人已經把不滿和怨氣轉化為對社會的仇視,有的為了報復社會而采取過激行為,甚至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圖書館具有特殊教化功能,2003年美國洛杉磯的選民否決了改善警察服務的提案之后,批準了發行高達1.78億美元的債券,用于修繕28處圖書館分館和修建4處新的分館。由此可見,西方國家在重視圖書館建設和服務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5]。在我國,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可以指導弱勢群體利用自己豐富的信息資源,從中吸取精神營養,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娛樂身心、提高素質;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咨詢職能,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如為求學求職、失業者提供升學就業信息、為被傷害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等。從根本上逐步轉變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為保持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知識援助。
因“知識鴻溝”導致弱勢群體處于知識資源最稀缺的底端,而產生“知識鴻溝”最大的原因是“知識隔離”,即人群或區域缺乏創造、吸收和交流知識的能力,不能夠參與創造和分享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文明成果[2]。公共圖書館是傳播知識和開發信息的公共場所,其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使信息傳遞不受時空和地域限制;其人性化的服務措施,可以讓更多不方便到館的用戶獲取信息、掌握知識。知識水平的提高,將促使弱勢群體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從而實現群體權利的提升和個人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加強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力圖構建信息無障礙體系,實現信息無障礙服務,從而達到信息資源共享的平等。圖書館信息無障礙是指圖書館充分創造和利用各種條件,幫助有特殊需求的群體獲取信息,以達到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的目的[6]。信息無障礙體系的構建正在引起圖書館界的極大關注。
只有充分了解當地弱勢群體的基本情況與信息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公共圖書館可以與當地相關部門取得聯系,根據本地弱勢群體的形成原因、分布狀況以及需求情況,制定服務策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務方式。
3.1.1 建立流動圖書館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針對部分地級市、縣圖書館圖書資源缺乏、不能滿足需求的狀況,于2003年11月建立了“廣東流動圖書館”,由省財政廳每年下撥500萬元專項購書經費,由省立中山圖書館為龍頭,購置一定數量適合基層閱讀的圖書,分別流向粵北、粵南、粵東地區縣級圖書館,圖書資源在各分館之間每半年流動一次,最后回流省立中山圖書館[7]。流動圖書館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山區人民閱讀、求知的需求,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歡迎。
3.1.2 建立圖書流動船
江蘇省金壇市圖書館針對長蕩湖上漁民多、缺乏知識的現狀,于2004年1月建立了“圖書流動船”。圖書船上除閱覽室外,還設有圖書講座會,經常請一些專家、教授到圖書船上為漁民講授科技養殖知識、交流讀書心得,滿足漁民求知充電的需要[7]。
3.1.3 建立社區分館
天津泰達圖書館針對外來務工青年文化生活單調、渴求知識的現狀,于2005年3月在國翔、天江兩個外來務工青年集中居住的社區建立了社區分館。社區分館的圖書由泰達圖書館統一采購加工,定期回流更換。為豐富務工青年的業余生活,還免費舉行講座、培訓、放映電影等活動。分館內的工作也得到務工青年的支持和積極參與。
流動服務和建立分館是公共圖書館館門之外的服務方式。各公共圖書館根據本地弱勢群體的現狀,做了大量有益嘗試,積累了很多可供借鑒的經驗。
便利的公共圖書館設施有助于消除弱勢群體獲取信息的生理以及經濟障礙。對生理性弱勢群體,應建設方便其使用的圖書館館舍及其他配套設施,購置適合其使用的各種設備。如為殘疾人設立無障礙通道,為盲人準備盲文圖書、有聲文獻,為老年人準備放大鏡、老花鏡等。公共圖書館還應加強網絡基礎設備及電子資源建設,對因經濟、技術原因造成的信息障礙,可以通過館內閱覽、上網或遠程閱覽服務得以解決。
公益性是公共圖書館體現“以人為本”、“公正、平等、自由”服務理念的基礎,也是弱勢群體得以接受免費教育的前提。目前,因經費緊張,部分公共圖書館收費項目越來越多,從而間接成為弱勢群體獲取信息的障礙之一。公共圖書館應該積極爭取國家財政支持,逐步取消和降低經濟門檻,徹底消除弱勢群體獲取信息的障礙。如天津泰達圖書館自2003年開始,堅持“公正、平等”的服務理念,實行免證閱覽,館內的紙質文獻對讀者全面開放,免費閱讀;免費定期開展咨詢服務;定期免費為務工青年、老年人、學生和其他讀者發放電子書賬號;定期免費為老年人放映電影;寒暑假期間免費為中小學生放映科普教育及動畫片;免費為務工青年、義工等群體培訓電腦知識及舉辦各種講座。
弱勢群體需求有其特性,公共圖書館應不斷補充適合弱勢群體使用的文獻資源,構建相應的文獻資源體系。如針對社會性弱勢群體,可購買求職、技能培訓、法律、服務等實用性文獻;針對生理性弱勢群體,可購買盲文圖書、有聲讀物等。公共圖書館也可從館藏資源及網絡信息中采集適合弱勢群體閱讀的信息,自行編制信息快訊或專題數據庫,為弱勢群體服務。
積極參與并利用由國家九部委聯合啟動的“知識工程”、由國家圖書館承辦的“送書下鄉工程”以及由文化部、財政部組織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8],建設面向全社會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為貧困地區提供信息支持,逐步改善貧困地區信息匱乏,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保障公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獲取知識的平等權利。
弱勢群體在心理上比普通讀者脆弱,圖書館員在為弱勢群體服務時,要多一份關愛之心,要學會尊重、善待弱勢群體。公共圖書館應加強圖書館員人文精神及道德教育,要主動、真誠、熱情地為弱勢群體服務。
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講座、培訓等形式,幫助弱勢群體了解圖書館設施及服務情況、資源分布情況、掌握設備使用方法及獲取文獻途徑等,提高其自身獲取文獻信息能力;還可以與相關部門聯合舉辦一些實用性技能培訓班,如電腦知識、英語、服務禮儀、美容美發、家電維修、家政服務、醫療護理等,提高其自身知識素養和社會競爭力。
[1] 洪湛.關注弱勢群體構建和諧社會.圖書館學刊,2005(4).
[2] 胡鞍鋼,李春波.新世紀的新貧困:知識貧困.中國社會科學,2001(3).
[3] 上海扶貧大會.大規模增進城市減貧成效概念框架.[2006-03-27].http://jpkc.ecnu.edu.cn/ggzcgl/shoukejiaoan/jianpinzhengce/e13.pdf.
[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2006-03-27].http://www.lins.fju.edu.tw/mao/pl/uplm1994.htm.
[5]李健剛.構建和諧社會——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新思考.四川圖書館學報,2005(6).
[6] 王知津,賀婷婷.構建信息無障礙體系是提升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圖書館建設,2005(6).
[7] 黃小華.新時期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若干探索.圖書館論壇,2004(6).
[8] 王子舟,肖雪.弱勢群體知識援助的圖書館新制度建設.圖書情報知識,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