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日
(沈陽市于洪區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141)
趙 日 男,館長。館員,發表論文多篇。
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決把發展公益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鎮文化設施建設。”鄉鎮圖書館是農民終身教育的大學,是傳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重要場所,是滿足人們業余文化生活需求的信息集散地。農民讀者是鄉鎮圖書館的利用主體,經常光顧鄉鎮圖書館,可以普遍地提高農民朋友的文化素質,促進交往,激發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意識,推動新農村文化繁榮,有利于新農村的和諧健康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中,鄉鎮圖書館已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必備設施。幾年來的鄉鎮文化建設成果表明,在鄉鎮全面加強文化陣地、文化隊伍、文化活動和方式的建設,不斷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鄉鎮圖書館這一文化設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有影、有形、有活動、有社會效益等特點被廣大農民朋友所認可。村民能在家門口看書學習、娛樂休閑,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種信息,這是鄉鎮圖書館存在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有很多村民對鄉鎮圖書館提供的各種信息和與自己切身利益休戚相關的實用技術更加關注,對文化活動和鄉鎮發展規劃等信息備加關心。沈陽市于洪區共有14個街道75個社區,1個鄉96個行政村。目前已建立社區圖書室75個,村圖書室30個(農家書屋),面積達8000平方米,藏書10萬余冊,還有一定數量的報刊,并擁有一批固定的讀者群。馬三家街道圖書館利用現有資源,經常在大集時開展科普宣傳,深受當地養殖戶、種植戶的歡迎。鄉圖書館在該鄉內所發揮的社會職能是任何機構所不能替代的。由此可見,在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進程中鄉鎮圖書館必不可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黨和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推動我國閱讀社會的建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鄉鎮圖書館是廣大農民朋友開展閱讀活動的基地,是培養農民閱讀習慣與興趣的最佳場所。鄉鎮圖書館的建設有利于帶動全社會的閱讀活動,促進農村閱讀風氣的形成,從而推動閱讀社會的建設。
從物質文明角度來看,發展生產力是提高物質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農民素質對促進生產力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看,只有提高全民的精神文明程度,物質文明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從新農村建設與發展來看,鄉鎮圖書館對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鄉鎮圖書館不僅為村民提供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同時也為其提供著學習、娛樂與交流的場所。可以說,鄉鎮圖書館通過自我信息交流和與外界社會的信息交流及溝通,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鄉鎮圖書館通過開展書刊閱讀、科普宣傳、科普講座,或通過設意見箱、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等,使村民成員之間通過良性的情感交流和友好往來,達到實現個人理想、人人關心新農村發展的目的,從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館藏文獻是圖書館文化價值的載體,是面向讀者服務的物質基礎,是吸引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根本動力。館藏文獻的質量決定著鄉鎮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
鄉鎮圖書館藏書體系在原則上力求實用性和個性化。必須了解村民讀者的需求,對當地村民的年齡、文化程度以及養(種)殖情況等進行分析研究,準確把握他們的需求和特征,以此確定文獻服務的方向和采購方向。為老人準備健康長壽、修身養性、休閑娛樂等消遣性的書籍;為年輕人提供求職、求學、技術培訓等技能性書籍;為婦女推薦教育子女、烹調等家庭實用書籍;為不同養殖戶、種植戶提供科普書籍;為不同年齡的少年兒童配備增長知識的小百科全書和圖文并茂的知識性讀物。
要不斷補充通俗易懂、切合村民生活、學習需要的文獻資源,使鄉鎮圖書館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足的文獻資源需要有足夠的經費保障。目前各級公共圖書館購書費已經列入國家財政預算,而鄉鎮圖書館的經費還需要進一步爭取。
有的鄉鎮政府不顧鄉鎮圖書館的特有規律和自身特點,以不能增加農民負擔為由對書刊進行精簡,致使一些鄉鎮圖書館三年五載沒買過書,只能是望“書”興嘆。新書得不到及時補充,館藏文獻又陳舊過時,很難為農民提供有用的資料。
圖書館如果沒有讀者,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就鄉鎮圖書館而言,怎樣吸引讀者、留住讀者,充分發揮鄉鎮圖書館存在的價值,這需要管理人員超越傳統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在常規的書刊借閱基礎上,充分掌握農忙、農閑的時機,更多地迎合農民的特點,將趣味性、知識性、娛樂性等融于一體,使鄉鎮圖書館成為農村老百姓休閑娛樂、吸取知識、獲取信息的集散地。通過切合實際的有效措施,使農民朋友從認識鄉鎮圖書館到走進鄉鎮圖書館,從而利用鄉鎮圖書館,使鄉鎮圖書館擁有足夠的讀者群體,這是鄉鎮圖書館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是要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村的主體是農民,農業的主人也是農民,農民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民對科學技術、道德水平及社會和諧的認知,是決定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農民的知識化、現代化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鄉鎮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是農民學習文化知識與學習種植、養殖技術的信息寶庫。在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館藏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其社會教育的職能,把鄉鎮圖書館辦成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課堂,變成傳播、推廣、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陣地。
信息是資源,信息是財富,信息是生產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增強農民的信息意識,使農民學會尋找信息、利用信息是當務之急。鄉鎮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是信息的主要載體,應積極主動開展信息服務工作,針對當地新農村建設和農民生產生活的具體需求來收集相關信息,經過加工整理向農民傳遞。在豐富農民信息獲取途徑的同時,還教會農民收集信息、使用信息,使其將信息知識與科學養(種)殖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創造經濟效益。
知識經濟呼喚知識型農民。相關生產知識信息的欠缺,已成為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制約因素。鄉鎮圖書館工作者要走出去,深入農業一線,對重點村戶、特色村戶進行走訪、記錄,然后進行專題服務、專門服務。利用農村集日、農閑時節,將科普書刊、科技信息、二次文獻等宣傳資料送到農民手中,為農民學習文化、科技致富創造條件。
因受現有條件限制,鄉鎮圖書館直接為廣大農民服務是有限的,只有發揮各村圖書室的作用,才能確保農民就近閱讀,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農民學文化、獲取信息的需求。目前,村級圖書室還不健全,鄉鎮圖書館有義務協調幫助他們開展工作。通過各村圖書室了解當地養(種)殖戶的信息,有重點、有計劃地進行服務。各鄉鎮圖書館也可橫向聯合,對農村實用技術書籍輪換流通,資源共享。向上級圖書館集體借閱部分農村實用技術書籍充實到各鄉鎮、村圖書館(室);加大對鄉鎮、村圖書館(室)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培養愛崗敬業、精通業務的優秀管理員,以使他們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上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分中心、鄉(鎮)級服務站共同構成了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各鄉鎮圖書館要立足于建設和完善本級服務網站,共同建立一個開放式的網上學習平臺,從而引導農業結構的調整,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
總之,新時期鄉鎮圖書館工作,就是努力把先進文化送到千家萬戶,使農村老百姓享受到公益文化事業帶來的文化利益,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更好地履行職能,完成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1]陳心蓉.鄉(鎮)村圖書館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圖書館學刊,2008(6):61-63.
[2]符駿.21世紀鄉鎮圖書館發展趨勢探討.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2(2):78-80.
[3]白芳.鄉鎮圖書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圖書館學刊,2006(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