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策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社會閱讀是指除在校學生外,全社會每一位有閱讀能力的成員在工作之余都來讀書、看報的一種閱讀行為。為適應我國建立學習型社會的要求,最簡單、最快捷、最有影響力、見效最快的方式就是推廣社會閱讀。圖書館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應開展推廣社會閱讀的活動,使圖書館意識深入人心,讓讀書成為一種時尚,讓人們享受閱讀快樂。我國于1997年實施了“倡導全民讀書,建設閱讀社會”的知識工程,這是一項以發展圖書館事業為手段,以倡導讀書、傳播知識、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為目的的社會文化系統工程。2000年,全國知識工程領導小組把每年的12月定為“全民讀書月”。2009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將2009年和2010年分別定為“兒童閱讀年”和“親子閱讀年”,旨在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推動全民閱讀活動。
當前國民閱讀人數下降,用于閱讀的經費短缺,表象的背后則隱藏著國民心態、國民文化素質、生活方式、消費心理等等正在不斷變化的真實現狀,人們追求消遣性、娛樂性、實用性、功利性的目的明顯增強,在匆忙的生活中不知不覺與公共圖書館疏離。
政府應從政策上給予圖書館物質上的保證與支持,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文化事業的力度。不僅要把公共圖書館建設納入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議事日程,而且要為公共圖書館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諧社會需要公民素質的極大提高,讀書不僅能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而且能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與凝聚力,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故此,必須正確認識圖書館在和諧社會構建進程中的關鍵性作用。
按照國際定律,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居民的文化消費支出就會占個人消費支出的20%以上。而我國北京,雖然人均GDP達到了5457美元,但仍沒能實現這一定律,主要是因為社會保障水平太低,現實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人們對未來缺乏信心,所以更傾向于把買書的錢存起來“防災”。對于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來說,則根本談不上圖書消費。同時我國公共圖書館在數量上和地理分布上也遠不能滿足公民的基本閱讀需求,平均每46萬人才擁有一家公共圖書館,全國公共圖書館持證讀者數582萬,僅占全國總人數的0.47%。
如今書店里書山書海,但急功近利的書多,精品圖書相對較少;內容雷同、品質粗糙的書多,原創性圖書少;同質化傾向嚴重,表現形式單一等等,這些都不能滿足廣大群眾豐富多彩的文化需要。調查顯示,認為買到的書物有所值的讀者僅占37%。而同時,盡管互聯網依靠其提供的便捷的搜索引擎以及超時空存取的特點使人們的閱讀習慣迅速發生著變化,但就整體而言,網頁瀏覽不能代替讀書,尤其是一些專門知識和學術精品,僅僅滿足于一般信息的瀏覽,是難以理解真諦和精髓的。
圖書館是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并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革、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圖書館經歷了古代藏書樓、近代圖書館的發展歷程,并逐步邁向現代化圖書館、數字化圖書館。它通過印刷型文獻、電子出版物、網絡資源等各種載體文獻資源的收集、整序、加工和傳播,為人類社會提供服務。關于圖書館的作用和社會職能,早在1975年國際圖聯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研討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主要有4種: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情報、開發智力資源。博爾赫斯曾說過:“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可見圖書館是多么理想的閱讀場所。公共圖書館不僅是一種社會機構,也是一種社會保障體制,它的出現代表了一種社會信息保障制度的形成,它能保障每個人都公平地享有自由閱讀的基本權利。所以,要推廣閱讀,推動全民閱讀這項系統工程,首要的是培養大眾的圖書館意識,圖書館以優良的形象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讓公眾知道圖書館,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而公眾閱讀行為與過程的培養,依法重視公眾的尊嚴,為社會公眾提供自由、平等、寬松的閱讀服務環境,保障公眾的閱讀權利,則是圖書館的天職。
根據OCLC2006年的一份重要報告《圖書館與信息資源的理解》顯示:84%的用戶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1%的人從圖書館網頁上搜索信息;只有10%的大學生認為,在通過搜索引擎找到圖書館網站后,圖書館的館藏可以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用戶對搜索引擎的依賴也遠遠超過了圖書館,Google崇拜者越來越多,圖書館的用戶流量呈下降趨勢。公共圖書館面對這樣的沖擊,所能做到的就是,在如何提高公眾閱讀意識上下功夫,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來宣傳和鼓勵人們多讀書,多進圖書館來尋求知識服務,而同時圖書館亦要充分尊重當前數字信息時代大眾的閱讀個性,并積極引導讀者的精神文化取向朝著有利于構筑和諧社會和繼承優秀中華文化的方向前進。
圖書館屬于公益性事業機構,各項工作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故此圖書館要積極加強與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的聯系與溝通,做好宣傳圖書館的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推動圖書館的發展。向各級領導匯報圖書館工作的目的是使政府了解圖書館的現狀,對圖書館工作作出正確評價,進而支持圖書館的工作,為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圖書館應向政府宣傳本館取得的成績和經驗、群眾利用圖書館的程度和收益等等,還要提出本館未來的發展趨勢,使政府把握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如實報告當前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找出影響工作的原因和產生的矛盾,使政府作出相應的決策,為圖書館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有效的支持。
“讀者至上”這4個字對圖書館人來說早已是銘記在心,從走上圖書館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就接受著這樣的服務理念的熏陶。特別是在當前大力倡導的全民閱讀活動中,圖書館更要對這一理念有新的認識,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中國圖書館學會2005學術年會的主題就是“以人為本,創新服務”,其中,“以人為本”中的“人”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圖書館員,一是讀者;“服務創新”則是圍繞讀者服務的創新。比如,在目錄學方面,目錄學專業委員會提出了“信息素養與導讀”的分主題,此主題的內涵富有人文特色。以往目錄學關注的是圖書館員如何編目,而“信息素養與導讀”則提出探討讀者如何使用檢索工具,將利用圖書館與提高讀者的信息素養結合起來,還強調為不同類型讀者開展導讀服務、推薦書目等等,很明顯是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更好地服務于讀者。
文獻資源是圖書館工作堅實的物質基礎,沒有豐富的館藏怎能吸引讀者,沒有特色的館藏又怎能體現圖書館存在的價值。館藏資源建設始終是圖書館工作的根本,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建設應特別注重文獻資源的學科體系,并保證文獻收藏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同時既要考慮大眾讀者的普遍需求,也要注意專業讀者的學科需求。當前在文獻資源建設中,國內仍有很多的公共圖書館因經費不足而無法采購足量的書刊,所以各館要想辦法多渠道地增加館藏。比如,使當地出版社向圖書館送呈繳本成為政府指令性行為,這一措施也可以為圖書館增加一部分館藏,還可以舉辦一些捐書活動等等,都不失為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采取的好辦法。
圖書館向社會做宣傳的目的是擴大圖書館的影響,吸引更多的人利用圖書館。主要內容是向社會宣傳圖書館的性質和職能、服務的內容和宗旨、館藏特色和讀者對象,報道圖書館活動,介紹利用圖書館的方法,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圖書館。具體方法是依附于圖書館實體,通過聲、視、報、刊等各種媒介以及板報等諸多介質,傳達圖書館的信息,加強圖書館與公眾的互動交流,以引導公眾的閱讀傾向和行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特別是近年來掀起了全民閱讀活動,以此為契機,圖書館更要加大力度做好宣傳工作,讓圖書館走進千家萬戶,真正做到推廣社會閱讀,讓人們享受閱讀的快樂。
出于推進全民閱讀、建設閱讀社會的目的,每年公共圖書館在“世界讀書日”、“圖書館服務宣傳周”等活動中都要積極開展多種讀書活動。如:在每年4月至6月的“世界讀書日”、“五四青年節”、“圖書館服務宣傳周”、“六一兒童節”期間集中舉辦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定期舉辦“讀書沙龍”,通過閱讀活動邀請專家與讀者參與討論,通過互動反映和引導讀者的審美取向和文化閱讀傾向,培養廣大讀者讀書的興趣,組織讀者對熱點圖書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圖書館倡導讀書、組織讀書、服務讀書的重要作用;定期舉辦主題多元化的講座,如怎樣利用圖書館、如何輕松掌握文獻檢索、熱點圖書評論等;定時發布新書通報,讓讀者及時了解館藏新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讀者推薦好書。
據有關資料顯示,發展中國家學生的知識有75%來源于課堂,而發達國家學生的知識卻是75%來源于課外學習,這充分說明課外科普知識學習、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圖書館能夠為青少年兒童提供閱讀多種科普讀物的環境,并從小培養閱讀習慣,為他們在圖書館接受終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青少年群體讀者比較集中,圖書館可以和各中小學校聯合起來,在做好陣地服務的同時,也可以到學校去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讀書活動要以推廣科普閱讀為主,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以達到讓他們感受到閱讀樂趣的目的,同時兼顧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還要培養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最終使圖書館成為他們的終身課堂。
在科技飛速發展和精神文明不斷進步的當今社會,弱勢群體本身也在強烈渴望通過獲取社會認可的知識和技能而進入主流社會,他們比普通公民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因此,圖書館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陣地尤其要重視弱勢群體,幫助他們提升信息素質和增強競爭力。對弱勢群體的服務,圖書館首先要尋求政府在政策保障和資金到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時還要和各種協會組織加強合作,開拓信息渠道,例如殘聯作為專門為殘疾人服務的組織,能夠為圖書館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其次,開展對弱勢群體用戶的教育和培訓,針對特定的群體開展切合實際的用戶教育。第三,廣開思路為弱勢群體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可以走出館門,走進社區,走進基層,如實行送書上門,與基層部門聯合建立流動圖書室等,讓用戶真正受益。
圖書館員是為讀者提供經過分析、整序、綜合的信息和知識,并利用各種有效手段為讀者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的專業人員。因此館員必須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提高業務技能,要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才能適應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工作。圖書館也要采用多種方式,如舉辦學術論壇,開辦業務培訓班,推廣繼續教育等,增強館員的業務素質和綜合素質。只有長期不懈地加強館員隊伍建設,才能更好地為讀者服務,進而創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推動社會閱讀的普及和發展。
[1] 李玉梅.面向社會閱讀的圖書館服務功能分析[J].圖書館界,2008(3):24-26,36.
[2] 朱淑華.公共圖書館與兒童閱讀推廣 [J].圖書館建設,2008(10):61-65.
[3] 范敏.拓展圖書館服務領域 提升市民閱讀素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8(4):57-59.
[3] 朱學武,霍晶.公共圖書館應構建全民閱讀的平臺[J].圖書館學刊,2008(5):90-92.
[5] 顏芳.圖書館與社會閱讀[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8(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