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遼寧 阜新 123000)
教育部部長周濟在教育部2009年工作會議中提到重點抓好九項工作,其中一項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著力增強培養高素質人才、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走內涵發展道路,優化學科專業結構。[1]”高校是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基地,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場所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高校開設的《信息檢索與利用》課是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初級形式,隨著教育內涵的擴展以及計算機、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人們正在探討更加多元化的信息素質教育教學模式。
我國信息素質教育及研究源于信息檢索課。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1984年和1985年國家教委先后頒布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和《關于改進和發展文獻課教學的幾點意見》的兩個通知。1992年國家教委再以高教司(1992)44號文件的形式,印發《文獻檢索教學基本要求》,提出“要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檢索方法”。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2000年遼寧省教育廳87號文件規定《信息檢索與利用》課為高校公共必修課。200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對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作出規定:圖書館要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2003年北京大學圖書館構建了網絡培訓體系,開始了在線信息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2005年清華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始致力于“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試圖推出一個新的高校信息素質指標體系。雖然開展了一系列信息素質教育活動,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整意義上的信息素質教育體系。
近幾年,國內外學者相繼提出一些信息素質培養方法:①以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使用為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單一教學方法。它對大學生信息素質培養曾起主導作用。②雙向互導教育方法。即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又都是教育的客體,主要體現在圖書館咨詢輔導和信息檢索教學上。③圖書館合作教育。指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圖書館與校內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④跨學科教育。指在相關學科教學中注入相關的信息素質教育知識和技能。[2]⑤“多層次、全方位”教育模式。“多層次”即從基礎性、通用性、專業性和研究性4個層次展開信息素質培養。“全方位”指教育的模式不是單一的以講授為主,而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主,以課堂討論、講座、在線交流及論壇等活動為輔,實現館員和專業教師及技術人員緊密配合,使學生具有從大量文獻資源中檢索、正確評價和綜合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3]
2.2.1 忽視學生信息道德教育
部分大學生對待前人的學術成果和文化遺產,不是用認真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批判的精神去審視,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個人隱私、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識較差,法律意識淡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的信息道德意識不強,只有34.4%的人學過知識產權、版權法方面的課程,有48.1%的人認為引用公共領域的知識要注明出處,而29.1%的人認為不用注明。
2.2.2 缺乏信息觀念,重視程度不夠
我國的信息素質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很多高校對信息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如信息檢索課是信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可是在部分高校這門課程只是公共選修課,有些院校甚至根本沒有開設這門課。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具備起碼的信息素質,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上的缺憾。其實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都感受到了教育的時滯性與社會需求的多變性、書本知識的陳舊性與生活的現實性所帶來的壓力。怎樣把無窮的信息資源科學合理地融會到已有的知識框架中創造出新知識,信息素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必須改革相應的課程設置,重視對現代信息資源的介紹與利用,明確信息素質教育的目標,將培養創新人才作為我們的主要任務。
2.2.3 大多數實踐環節是被動實踐
信息檢索課上設計的案例缺乏針對性,更缺乏專業性,學生積極性不高,為了應付作業,造成實驗結果千篇一律。像這種完全按照老師制訂的課題、思路進行,缺乏靈感和激情,類似于做習題的被動實踐,不僅窒息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給學生留下的認識膚淺、印象模糊,自然也會影響到學生日后的信息檢索能力。
2.2.4 大學生網絡信息鑒別能力較弱
廣西大學生網絡應用情況調查組對區內22所高校27000名大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上網成癮,上網主要是聊天、網絡游戲、看電影、搜索八卦新聞或體育消息。超過七成的大學生渴望學校能專門給予大學生網絡應用能力和素質的專門教育,專門對大學生進行網絡信息辨識力教育。可以看出目前大學生非常迫切地需要網絡信息辨識力的教育。
美國教育學家德萊塞爾(Paul Leroy Dressel)和馬庫斯(Dora Marcus)認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不是教師教給了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教會了學生多少掌握知識的技巧和策略。學生對現實世界的敏銳觸覺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不是教師能簡單地教出來的,而是在現有的認知環境中通過不斷摸索和實踐積累起來的。教師不應該只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者,而應該是學生實踐環境的設計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和促進者,教師的角色是學生的學術顧問[4]。主動實踐的要領包括:①主動實踐的理念適合不同的學科,但表現形式不一樣。不同的學科都需要創新思維,而主動實踐正是有利于創新思維,只是我們要更注意不同學科的特點。②主動實踐的理念貫穿在學習的各個環節。既可以用在畢業實習、課程設計,也可以用在基礎科目的學習中。③對不同的學生,主動實踐的程度與形式不一樣。而質疑力、觀察力、協同力和領導力又是主動實踐的要素[5]。上述要領和要素是主動實踐的關鍵,同時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高校信息素質教育需要加強實踐環節,同時更需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主動實踐意識,應該把主動實踐的理念貫穿在學習的多個環節之中。
“主動實踐”的信息素質教育培養目標,就是要造就具有豐富的信息知識、較強的信息意識、熟練的信息技能、自覺的信息道德、科學的認知習慣以及良好的信息表述能力的高素質學術群體。通過接受完整的信息素質教育,學生能夠快速查找所需信息,有效評價和選擇合適內容,自覺遵守相關法規,尊重原創信息,保護知識產權,明辨虛擬與現實的統一、資源共享與信息擁有的區別、個人權利與社會責任的對應等,最終將信息素質滲透到學習和研究中,從而培養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使他們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3.3.1 構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基于網絡的信息素質教育,教學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同時注重教學的形象化、交互化和個性化[6]。①建立網站。網站內容分為4大模塊:基礎信息素質教育模塊,內容包括圖書館功能、服務內容和布局、圖書館規章制度、圖書館館藏資源概況、館藏組織與書目檢索、文獻檢索基本知識。通用信息素質教育模塊,內容包括文獻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介紹、信息檢索基本原理、搜索引擎原理和使用方法、網絡信息獲取技能、中外文數據庫檢索。專業信息素質教育模塊,內容包括網絡資源查詢、了解本學科專業信息范疇,對本學科內容作出有效評價;國內外大型數據庫的檢索與利用;分析檢索課題,運用檢索策略,撰寫學術論文。研究性信息素質教育模塊主要提供國外著名數據庫聯機檢索與利用。②建立網絡教學平臺。一般而言,支持基于網絡教學的支撐平臺必須具備4個系統要素:網絡管理系統、信息反饋系統、信息導航系統及多媒體教學系統。在教學功能方面必須具備4項工具:課程開發工具、學生管理工具、互動交流工具、考核測驗工具。教學應該強調數字資源的檢索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針對性要強,內容組織要具備層次化、專業化和模塊化特征,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
3.3.2 完善實踐教學實驗室建設,構建學生創新實踐平臺
高校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是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前沿陣地。作為信息檢索課的課堂和實驗室,要擁有先進的硬件設備和穩定、可靠的系統軟件及應用軟件。高校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也要擁有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和大量數據庫。其資料經過長期積累和及時采集,具有品種繁多、內容新穎、補充及時等特點,為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因此要不斷加強電子閱覽室這一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
3.3.3 加強組織指導,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實踐
現在,許多學校不僅鼓勵學生參與教授的研究課題,而且鼓勵院系和教授設計適合學生參與研究的課題。學生參與研究,既有益于教授,也有利于學生。教授可以得到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并取得某些突破,而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學會了提出問題和應用在課堂上較少用到的創造技能,打開他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迸發出創新激情和思維。
3.3.4 資源整合,建立“專業知識服務創新聯合實驗室”
聯合國內外信息內容服務商,尤其與本校學科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內容服務商,聯合建立“專業知識服務創新實驗室”。實驗室的建立,可以實現信息服務商與高校優勢互補,將高校的師資與科研力量與公司的資源優勢與技術水平緊密結合,也可以發揮雙方最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2008年,“醫學信息素質培育創新聯合實驗室”與“醫學知識服務創新聯合實驗室”分別在武漢與長沙掛牌成立。兩個實驗培訓基地由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究院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醫藥信息系聯合建立。這是國內首次由信息內容服務商與高校醫學專業聯合建設實驗基地。這一舉措為構建我國醫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新模式、提高知識服務水平、促進信息素質教育做出了有益嘗試。
3.3.5 建立網絡信息道德教育平臺
網絡信息道德教育平臺的目的是針對大學生網絡成癮、信息鑒別能力差、網絡合理應用等問題進行引導,形成專職兼職隊伍,建立專家庫,以及固定的培訓體系,并由教育廳出臺相關文件,各高校給予配套支持,在隊伍和制度方面給予根本的保障。通過這一平臺,使大學生將網絡應用到學習、拓展知識面以及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這個層面上來。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就是要為大學生創造一個信息環境,通過教師的引導和主動實踐,使他們具備良好的信息檢索工具運用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組織加工能力、信息生成能力、信息創造能力、信息傳播能力和信息評價鑒別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無論是畢業前還是工作后,都能夠主動獲取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在多種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從而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彰顯優勢。
[1] 教育部.教育部2009工作要點:十個方面謀劃發展[EB/OL].[2009-01-03]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txt/2009-01/03/content_17046320.htm.
[2] 洪拓夷.高校圖書館用戶信息素質教育組織模式[J].圖書館建設,2007(3):42-45.
[3] 王黔平,朱洪瑞.高校圖書館實施信息素質教育“多層次、全方位”的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07(7):205-207.
[4] 陳玲.基于“主動實踐”理念的“國際金融”課教學改革實證檢驗[J].梧桐學院學報,2009(4):100-104.
[5]李培根.主動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葉建華.高校圖書館在線信息素質教育模式的探討與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6(4):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