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玲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遼寧 朝陽 122000)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內容是對來自個人、集體、內部、外部各方面的隱性知識的管理。對隱性知識的管理是圖書館開展知識服務、促進自身發展、提高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一管理需要充分認識隱性知識的特征,把握人員隱性知識流動轉化規律,排除隱性知識共享障礙,并運用現代先進的科技手段以及有效的制度管理機制整理、挖掘蘊藏于人員和各種顯性資源中的隱性知識,達到組織內最大限度的共享。
知識創新是知識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知識創新是充分調動人的聰明智慧,在已有的知識水平上不斷進行新的知識創造的過程。隱性知識是知識創新的源泉,隱性知識創新管理是根據隱性知識特性,不斷應用新的技術手段和新的管理理念,促使各種隱性知識不斷碰撞和聚合,產生新的隱性知識創新管理過程。
隱性知識的表現形式有反映人腦中智慧經驗和能力的無形的抽象模糊而高度個人化的知識,還包括隱含在各種已編碼化的顯性知識中的知識。隱性知識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主要因素,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顯性知識,人類任何通過語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現的明確知識,都依賴于隱性知識的存在,都必須有隱性知識的支撐,人類的認知過程在本質上也是“一個默然的認識過程”。隱性知識是人類知識的內核和內容,而顯性知識只是在內核上賦予了可以表述和轉達的外形[1]。“所有的知識不是隱性知識就是根植于隱性知識。”隱性知識的重要性及其內隱性和高度個人化的特性決定了隱性知識的管理是一種復雜而重要的管理程序,需要不斷探索挖掘共享隱性知識的途徑和規律。
隱性知識共享即是通過一定的機制和手段,將圖書館個人的、集體的、內部的、外部的隱性知識在圖書館組織中進行流動和轉化,將其變成圖書館整體素質的結構組成。隱性知識的流動轉化是經過社會化、外化、融合、內化從而達到知識共享和創新的。知識的產生、轉化、共享、創新的過程,需經歷隱性——顯性——隱性的過程,進而實現知識螺旋式上升的創新形態。人的能力的提高過程就是通過不斷學習外界的顯性知識和體會隱性知識,經過不斷思考,內化為自身的隱性知識,形成自己的能力,在具體實踐中又將自己的隱性知識外在化。其中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即外化)和顯性知識隱性化(即內化)是實現知識傳播和創新的重要步驟,而社會化即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是知識轉化必備的人際環境條件,融合是由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這是一個聚合顯性知識以達到新的隱性知識的過程。
高校圖書館是一個擁有專業性、系統性的高知識存量的組織,每個館員身上都承載著大量的隱性知識,個人的隱性知識只有匯入集體中,才會發揮最大效用。另外,圖書館組織外部包括讀者和其他組織中的隱性知識也對圖書館組織發揮重要的作用。圖書館組織即是一個協調個人、集體、內部、外部多方知識,將其融合為自身的結構資源,實現知識一體化的管理組織。通過各種技術和制度手段在組織中實現隱性知識共享是組織的重要職能。
現代化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為圖書館隱性知識的共享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利用先進的技術可以實現隱性知識的識別、獲取、存儲與挖掘等,從而更大限度和更大范圍實現隱性知識共享。
2.2.1 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
現代數據庫技術的發展,已經從簡單的數據檢索操作,發展為數據分析推理,逐漸形成了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技術。數據倉庫是面向主題的、集成的、穩定的、不同時間的數據集合,用于支持管理決策制定過程,它可以根據需要對大量數據進行清理、抽取和轉換,并按需求主題重新組織,形成一個綜合的面向分析的用戶需求支持環境。數據挖掘是指從大量數據中采掘出隱含的、先前未知的、對決策有潛在價值的知識和規則,從而可以從數據倉庫大量數據中發現新的更適合需求的知識[2]。數據挖掘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智能工具,能夠挖掘出蘊藏于海量顯性信息中的隱性知識,并形成專業知識庫和知識倉庫,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并給予管理利用。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決策者分析歷史數據及當前數據,并從中發現隱藏的關系和模式,進而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行為[3]。
2.2.2 內部知識庫
圖書館大量的個人和組織的知識,如各種會議記錄、開展各項活動和各種討論會的內容、項目實施的決策方案、個人的專業論文及經驗體會文章以及圖書館在長期工作實踐中摸索積累的大量工作理念、方法、規律、失敗的教訓、備選的技術方案和館藏特色等,這些內部資料的積累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需要構建方便利用和有助于互動交流的圖書館內部知識庫。知識庫的作用有:①方便圖書館組織成員對隱性知識的學習領會和再利用;②曾經決策的成功和失誤可為組織和個人起到預警作用[4];③有助于人員綜合分析各種信息,形成更加完善的組織管理,產生更具創意的決策方案;④是內部知識交流互動的平臺。知識庫應實現內容實時更新,動態管理維護,不斷擴展功能和更新技術,如設置討論區、留言板、博客、論壇、知識評論、RSS等多種功能形式,為組織隱性知識共享創造更多途徑。
2.2.3 知識地圖
圖書館是知識資源的集合地,在茫茫的知識海洋中,知識地圖為快捷準確找到所需知識提供了可視化導航工具。知識地圖的功能:①以網絡化的知識資源中各知識單元為基礎設立知識總目錄,在總目錄中通過揭示各知識單元之間的關系,建立各知識因素款目間的有機聯系。②以可視化的樹狀階層形式表達知識的分布情況,提供整體性的瀏覽。③只要以某一知識節點為檢索入口,即可以進行任意的、非線性的、交互靈活改變檢索途徑[5],提供快捷、簡明、個性化的檢索方式。構造圖書館隱性知識地圖,需要對隱性知識進行組織和標引,根據隱性知識之間以及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關聯,對隱性知識具有的類別特征進行顯性化標引,從而引導需求者根據描述的隱性知識特征及其相互間關系找到相關知識的存儲地點和媒介、獲取渠道和范圍等。另外,由于某些隱性知識的類別特征不易用顯性化概念明確描述,還有一些信息是需要在一定期間保密的,采取的辦法是指向隱性知識的所有者,在知識地圖中給出知識源頭信息,用戶可以直接與知識所有者或信息保密者進行交流溝通。因此知識地圖是一種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有力工具。
2.2.4 Web2.0技術在圖書館隱性知識顯性化中的應用
Web2.0的核心理念是以個人為中心;以自組織為中心;追求參與、互動、分享。Web2.0的表現形式或典型應用包括:博客、RSS(信息聚合)、Wiki(多人協作寫作)、Tag(標簽)、SNS(社會性網絡軟件或社交網絡服務)、Social-Bookmark(網摘或社會化書簽)、異步傳輸(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等。
①博客。博客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且不斷更新。博客是個人自由表達、深度溝通與交流、實現知識過濾和積累的網絡傳播交流新方式。人們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經驗體會以及突發的靈感等通過博客日志及時表達抒發出來,相互交流共享,打破地域界限,拓展了視野和思路。通過博客的閱讀交流可以獲得和積累零散的隱性知識,加快隱性知識的傳播和共享,為隱性知識顯性化提供了轉化平臺。其零成本、零技術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圖書館管理系統的博客空間,建立自己的博客,并通過圖書館博客空間獲得信息資訊及得到個性化的咨詢服務。
②RSS(信息聚合)。利用RSS技術,用戶可以訂閱自己關注的新聞或Blog,閱讀Blog可以在線留言并進行進一步的聯系交流;用戶可以通過RSS在互聯網上聚合需要的資源,而不必去到每個網站下載,并具有實時更新功能,更新的資源會及時下載到RSS軟件,提供給用戶。RSS可以實現個性化的信息提供和有效篩選,有助于將用戶需要的隱藏在信息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RSS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的智能信息聚合,進一步實現信息需求與交流共享的個性化、智能化。
③Wiki(多人協作寫作工具)。Wiki站點可以由多人維護,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與探討。Wiki的協作是針對同一主題作外延式和內涵式的擴展,將同一個問題談得很充分、很深入[6]。Wiki是充分調動集體智慧交流互動、促進隱性知識共享和知識創造的工具。
隱性知識共享需要組織制度作保障。圖書館組織制度則是為實現圖書館組織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的規范體系。制度是否有效關鍵在于它能否有效地激勵和約束個人與組織的行為。
由于隱性知識高度依存于個人,個人隱性知識能否融入集體變成組織的隱性知識,從而提升組織的競爭力,完全取決于館員的意愿。館員能否有共享自己隱性知識的積極性,具有許多心理因素。首先,館員在長期的工作中,不斷學習探索和實踐,積累起來的隱性知識會給個人自身帶來許多優勢,如地位優勢、受尊敬受重視優勢,如果是高技術的本領還可能構成壟斷優勢。其次,館員在與其他人共享自己隱性知識同時,會對自己隱性知識的成本有一個預測,這些成本包括如學習資料成本、時間成本、消耗的體力精力成本等,當然,館員也會對從他人那里獲得的隱性知識的價值大小進行對比權衡,并對自己獲得組織給予的利益回報有一個期望值。如果得到的回報能夠符合自己的期望,館員就愿意共享其隱性知識。否則就缺乏共享積極性。當然,對組織的熱愛信任程度和同事的情感親密程度也影響館員隱性知識共享的意愿。
激勵,就是利用某種外部誘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產生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過程[7]。圖書館激勵機制首先應體現為以人為本的組織環境,體現關愛、尊重、和諧的人際關系,為隱性知識順暢流動轉化和共享創造條件。其次,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了低層次需求后會產生高層次的需求,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等低層次需求滿足后會產生被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高層需求。并且需求層次因人而異,同一館員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又會有不同的層次需求。因此建立符合個人需求層次不同需要的激勵機制,能更有效地激發隱性知識共享。激發隱性知識共享的激勵因素有晉升、尊重、榮譽、工資、福利、考核、培訓等。報酬有時不再是一種生理層面的需求,而是體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身份的象征,知識程度越高的館員往往越需求高層次的激勵。因此,圖書館對知識館員除物質激勵外還可以考慮如外出培訓、參加學術研討會或授與管理權限等,以滿足其提升個人知識資本和實現自我發展的精神需求。當然,激勵是激發館員隱性知識共享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增強館員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提倡與發揚愛崗敬業和集體
主義精神也是促進館員隱性知識共享的一種激發手段。
[1]張選民.隱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可能.[2008-02-10].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5/24972/archives/2008/749805.shtml.
[2] 岳劍波.信息管理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陳文.基于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技術的構件庫管理系統研究[J].廣西輕工業,2006(11).
[4]雷今民.圖書館隱性知識共享的障礙分析與對策研究[J].情報科學,2007(3):353-365.
[5]尉遲文珠.挖掘高校圖書館隱性知識資源構建高校圖書館知識地圖[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3):9-11.
[6] 百度百科.Wiki.http://baike.baidu.com/view/737.htm.
[7] 程正方.現代管理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