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琴
(大連市金州區博物館,遼寧 大連 116100)
王英琴 女,1968年生。1990年畢業于遼寧大學,副館長。
我們所說的圖書館聯盟,就是指圖書館之間通過合作協議建立起來的聯合體。圖書館聯盟一詞準確地捕捉了未來圖書館發展的主題特征,即通過資源互助合作的方式滿足日益激增的讀者需求。在網絡化的今天,圖書館聯盟被證明是促進圖書館合作、進行資源共建共享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受到各國圖書館界的重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圖書館聯盟。在我國,圖書館聯盟建設起步時間較晚,雖然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但其在數量和規模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
圖書館聯盟是以實現資源共享、利益互惠為目的,受共同認可的協議和合同制約的聯合體。由于其合作的主要內容都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有人稱之為數字圖書館,或虛擬信息服務體系等,還有人稱之為資源共享聯盟。圖書館聯盟強調的是網絡環境下的資源共享,突破傳統圖書館網的范疇,把圖書館視為信息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將圖書館與其他信息處理部門連接起來,共同完成對信息的處理。OCLC等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圖書館聯盟早就為我們所熟知,而近年來一些新的圖書館聯盟也發展迅速、聲名卓著,如:GALILEO(Georgia Library Learning Online)、CDLC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VIVA(Virtual Library of Virginia)、Ohiolink 等。
在圖書館界,為實現資源共享而進行的合作由來已久。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各國圖書館開始進行公共書目系統的建設,并在聯合目錄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各種合作項目。近20年來,圖書館合作的范圍拓展到合作回溯建庫、儲存空間合作、合作保存、合作發展館藏、合作編目、聯合編錄等多種形式;圖書館從單一的功能、有限的范圍、松散的組織形式,發展成各種正式的、相對固定的、聯系緊密的圖書館協作組織。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分散在一定區域或某些系統的圖書館群已組成了一個個縱橫交錯、脈絡貫通的圖書館網絡。
美國圖書館在資源共享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很久以來就采用圖書館聯盟的形式實現資源共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三角研究圖書館網絡”(TRLN:Triangle Research Library Network)。隨著圖書館聯盟的不斷發展,1965年至1970年之間產生了大量的以大學圖書館為中心的地區性文獻資源共享網絡。例如:最初為美國大學圖書館聯盟,后來發展成為世界性圖書館聯盟組織的OCLC。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多數圖書館相繼建立和完成了本地的計算機系統和網絡;書目數據共享、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已形成了一定規模,印刷型文獻的價格直線上升,迫使各種類型的圖書館都開始考慮“降低成本”、控制“合適的規模”;新的媒體技術和數字化文獻資源異軍突起,不論是其昂貴的價格還是其使用方式,使得各級政府和圖書館的負責人都開始尋找各種機構和實體之間的協作,特別是網絡通訊的發展為打破各機構自給自足的模式帶來了現實可能性和操作空間。因此,聯盟再次成為許多機構解決難題的有效辦法。新的聯盟迅速誕生和發展,而那些早期建立的聯盟也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20世紀90年代,是美國大學圖書館聯盟發展的輝煌時期。
我國的圖書館聯盟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2年以來發展迅速。我國建立的圖書館聯盟主要有全國性的專業圖書館聯盟、全國性的綜合性圖書館聯盟、地區性的專業圖書館聯盟和行業性聯盟。首先建立的是高校系統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簡稱CALIS);緊接著有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等部委的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其按照理、工、農、醫四大支柱組建,是我國第一個打破條條與塊塊限制建立起來的科學圖書館聯盟。2000年,以國家圖書館為核心單位,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圖書館、研究所、情報機構等相關資源擁有單位為聯盟伙伴,建立了中國數字圖書館聯盟。2002年,由浙江大學等單位承擔的“中美百萬冊數字圖書館”(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igital Library,簡稱CERDLIB)建設項目正式啟動,旨在建設面向教育和科研的包含100萬冊圖書的數字圖書館。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圖書館聯盟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我國的圖書館聯盟還處在初創階段,數量也屈指可數,在國際圖書館聯盟聯合體中只有CALIS等少數幾個聯盟是其成員。因此,大力發展圖書館聯盟,對我國文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書館聯盟的類型多種多樣,其劃分沒有統一的標準,從不同角度、不同功能、不同目的可以將同一聯盟歸到不同的類型里面。每種類型的聯盟都是在不同的價值、目標以及成員館的共同需求前提下建立的。當聯盟的成員彼此之間變得更加協調并建立了相應的合作機制時,聯盟可能會從一種類型演變成另一種類型,或變成多目標共存的混合類型。
根據參與圖書館的性質可分為綜合性圖書館聯盟和專門性圖書館聯盟;根據圖書館的協作方式可分為松散聯盟和緊密聯盟;還可以按地理范圍分。地緣關系和地理因素在聯盟的形成和組織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定地理范圍內的圖書館可以共享一個共同的管理機構,共享一個共同的資金來源,同時共享相同的社會組織結構和文化背景,也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共性問題。例如:當今圖書館聯盟的頂尖代表OCLC,也是由當初一個州的圖書館聯盟發展而來的。目前,美國大學圖書館的一個普遍趨勢是聯盟大都是在一個州的范圍內進行的。據統計,參與OCLC的77個美國地區性大學圖書館聯盟中,就有64個是州內的地區性聯盟,占全部聯盟的83%。
在我國,現在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圖書館聯盟。一是國家型的,如CALIS,它的150多個成員館遍及全國的27個省、市、自治區。CALIS有著嚴密的三級組織形式。除了掛靠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全國管理中心這一最高領導機構外,下面還設有8個地區中心,每一個地區中心相當于一個次聯盟(sub-consortium),領導各地區的高校圖書館。二是省內型的,如江蘇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JALIS)。
圖書館聯盟是實現資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的重要組織形式,它從圖書館自動化網絡發展而來,但在協作成員、運作方式、實現功能上均有拓展。資源共享的基本理念是聯盟形成的最初動向。
資源共享意味著每一家圖書館不必購買所有的文獻資源,使圖書館原來的倉儲積累、備用資源的基本結構,有可能轉變為選擇積累目標資源的運作模式,而后者則必須在合作、共享的大框架里方可實現。這種集各家各戶的單個力量形成的整體利益及共同分擔費用以降低成本的經濟行為,直接達成了共享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效果。所以說,由資源共享理念推動發展的圖書館聯盟機制是對世界圖書館界的最大貢獻。
美國大學圖書館聯盟的資源共享方式大致經過了文獻實體共享——館際互借、文獻復印優惠;書目資源共享——聯合書目、聯合期刊目錄;資源協調共享——聯合購買文獻資源;圖書館業務共享——參考咨詢、自動化技術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資源共享——職工教育、培訓、圖書館管理等幾方面。資源共享已由最初的文獻實物共享拓展到了圖書館全方位的專業領域和最新的現代化服務手段。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網絡信息環境不僅對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為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實現提供了條件與便利。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是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成功典范,自1999年成立伊始,其在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設在北京大學的CALIS項目管理中心聯合各參建單位,建設了文理、工程、農學、醫學4個全國文獻信息中心,華東北、華東南、華中、華南、西北、西南、東北7個地區中心和1個東北地區國防信息中心;發展了152個高校成員館,建立了一系列國內外文獻數據庫,包括聯合目錄數據庫、中文現刊目次庫等自建數據庫和引進的國外數據庫;采用獨立自主開發與引用消化相結合的道路,開發了聯機合作編目系統、聯機公共檢索(OPAC)系統、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系統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CALIS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網絡。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公共目錄查詢、信息檢索、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網絡導航等網絡化、數字化文獻信息服務,對保障高校的重點學科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支持科研創新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圖書館聯盟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如合作館藏發展的協定、各館自動化網絡化發展的程度不一,缺乏相關的法規和政策等。針對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方面加以解決:
首先要改善網絡環境。根據國外圖書館的經驗,虛擬參考咨詢服務至少應建在百兆網絡基礎上,才能收到較好的視頻和音頻效果,并保證雙向交流的質量。我國地處通信發達都市的院校通常能符合該帶寬要求,但還有相當一部分院校并不具備這種網絡條件。提高網絡運行速度,改善現有網絡環境,是進一步開展和推廣實時參考咨詢服務的重要前提。其次,圖書館應整合現有的人力資源,促使其能夠實現終身學習。強調合作、共享和全新的組織文化環境,營造一種全新的知識共享的文化氛圍,創造一種發展和維持知識基礎的機制。
數據庫是圖書館網絡的基礎工作。數據庫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是決定圖書館網絡化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標志。建立圖書館聯盟,必須加強數據庫建設。雖然QuestionPoint知識庫的建立與管理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但我們必須結合漢字特點,制定出適合漢語的標引規則、檢索功能等行之有效的方案:①加強各館館藏書刊文獻數據庫的建設;②組織有實力的圖書館,加強研究型數據庫的建設;③數據庫的建設和引進應避免相互重復,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應加強合作,共同建設,統籌規劃。
建立標準的分布式實時合作咨詢系統,此系統將有許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圖書館參與。為了使眾多圖書館能在同一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必須建立一系列規則與標準,諸如元數據標引規則、技術標準、服務標準,以及咨詢質量控制標準等,這樣才能發揮圖書館的團隊精神,實現資源共享。
比如專利、特殊技術等顯性知識庫,還有用戶服務的問題及其解答或解決方案知識庫等等。通過知識管理系統,問題只需解決一次,然后將解決方案保存于知識庫中,這樣更方便與聯盟各成員館共享,同時也提高了圖書館員對工作的滿意度,使其有更多的時間處理更加復雜的或首次出現的問題,進而以自然語言的友好界面將需要的知識提供給用戶。
對外可同國外圖書館進行合作,包括采訪編目、文獻提供、互借、咨詢等;對內可通過地區之間、高校之間的圖書館聯合,使各館的館藏利用構成一個整體,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對用戶而言,它大大地擴展了可利用資源的范圍,提高了文獻檢索的效率,節省了開支;對資源提供商來說,擴大了市場。另外,對圖書館自身來說,找到了生存之道:同舟共濟,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目前,我國全國性和地區性等各類型的圖書館聯盟正在不斷發展,緊密的如上海市中心圖書館聯盟,憑“一卡通”就可在全市各區縣圖書館通借通還;松散的如“長三角”圖書館聯盟,江浙滬100多家圖書館加盟。盡管成績非常喜人,但也存在不少需改進之處,比如各類技術標準不統一,條塊分割嚴重,各聯盟系統之間缺乏橫向協調機制,沒有統一的建設平臺等。為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希望各系統能對外開放聯合目錄,能建立跨系統、跨地區的專業圖書館聯盟,比如生物醫藥圖書館聯盟。
隨著“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的立項和實施,我國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將進行新的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圖書館聯盟作為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基礎設施,也將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這個世紀工程中逐步走向整合,在一個各類技術標準統一、資源建設分工合理、服務功能完善、組織協調良好的社會大平臺上發揮圖書館聯盟的整體效應。
圖書館資源共享(Library Resources Sharing)是由聯盟圖書館共同分擔的運行方式,目標是提高圖書館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即讀者可以獲得更多的材料和服務,而各館可用最少的經費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料和服務,共享的資源可以是實物、人員、資金,還包括館藏等,這些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圖書館資源共享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圖書館聯盟系統恰好為其實現提供了可能。
綜上所述,在數字化環境下建設圖書館聯盟,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重要途徑,圖書館聯盟和資源共享都是數字時代的產物,他們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加強圖書館共享聯盟建設是網絡時代圖書館合作與可持續發展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也是實現資源共享的最有效途徑。受21世紀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之惠,圖書館聯盟必將有更廣闊的前景。
[1]戴龍基,張紅揚.圖書館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組織形式.大學圖書館學報,2000(3).
[2]胡立耘.圖書館聯盟簡論.圖書館,2003(5).
[3]蔡筱青.試論圖書館聯盟與資源共享.圖書館學研究,2004(11).
[4]張勤.中美圖書館聯盟比較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2).
[5]陳秀麗.圖書館聯盟建設及其管理 [D].東北師范大學,2006.
[6]劉平.基于核心圖書館的地區圖書館聯盟形態初探.圖書情報通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