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靜 郭吉安
(1.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2.重慶大學圖書館,重慶 400030)
章 靜 女,1983年生。碩士研究生,已發表論文兩篇。
郭吉安 男,1948年生。教授,信息咨詢與研究部主任,發表論文40余篇,出版著作9部。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掀起了一場2.0的熱潮。2004年在O'Reilly Media和Media Live兩家國際公司之間的頭腦風暴中,Web2.0概念誕生[1]。Web2.0由一系列互聯網新技術發展而來,這些技術包括博客(Blog)、新聞聚合(RSS)、互聯網百科全書(WIKI)、標簽(TAG)、網摘、網絡社區(SNS)等,它使網絡由過去的中心化轉向分散化,用戶可以在網上獲得更多傳播、分享、交流的自由。隨著 Web2.0的興起,Learning 2.0、Education2.0、EC2.0等理念紛紛出現,Lib2.0也孕育其中。Lib2.0是在Web2.0環境下提出的新概念,它以用戶為中心,以Web2.0理念與技術的應用為特征,是一種新的圖書館服務理念和服務運作方式,同時也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因此,對2.0時代的高校數字圖書館知識門戶的構建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知識門戶的理論與應用源于企業領域。為了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和內外網互動問題,企業界的IT系統先后經歷了系統集成(SI)、企業應用集成(EAI)和企業信息門戶(EIP)3個階段。企業知識門戶是企業信息門戶的發展與創新,它是知識管理系統KMS與企業信息門戶EIP的結合,它既繼承了企業信息門戶傳遞信息的及時性和企業內外部交流的直接性等優點,又注重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互動。目前,知識門戶在企業的知識共享中已得到很好的運用,并且已有一些一直從事知識軟件開發的公司分別推出了特別適用于企業知識門戶的門戶產品,如:IBM Lotus的websphere、Microsoft公司的 Sharepoint、SAP 的 Portal及 Exact公司的 E-synergy 等[2],知識門戶在企業的知識生產、共享中處在成熟實用的階段。
圖書館知識門戶實質上是圖書館信息門戶和知識管理系統整合的結果。圖書館信息門戶是一種“以內容為中心”的服務方式,它為了滿足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用戶的多重需求,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通過統一的Web界面,為用戶提供圖書館虛擬和實體的信息資源,并提供智能化、個性化服務。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效仿企業關注員工、注重隱性知識的挖掘與共享的做法。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立主要也是從館員出發,在館內實施學習型組織戰略。從理論上講,圖書館信息門戶和知識管理系統可以互為所用,二者融合是一種趨勢。一方面,學科知識導航、定題服務和參考咨詢是圖書館信息門戶為用戶提供的必不可少的服務項目,這些服務設置都離不開館員或學科館員的參與,館員或學科館員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著圖書館信息門戶的服務質量和效果。館員或學科館員素質的提高依賴于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文化氛圍,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出現的。另一方面,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著力于提高館員素質的前提是系統內存儲有豐富的知識庫,作為館員學習、提升自身價值的源泉。圖書館可以利用其信息門戶中豐富的信息資源、知識,作為館員的培訓知識庫,從而避免重復建設,節省圖書館的經費[3]。
因此,圖書館有必要整合信息門戶和知識管理系統,建立“一舉兩得”、“以人為本”的知識門戶。一個圖書館的知識門戶對內是一個知識管理系統,為館員提供及時的業務交流平臺以挖掘和共享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財富,創建和改造圖書館文化,建立虛擬學習型組織;對外則是一個知識集成系統,為用戶提供知識型服務,包括知識的導航、傳遞、獲取、交流、共享與創新等。
隨著Web2.0環境的發展,用戶的信息需求也在向著個性化、參與互動性和社會性的方向發展。用戶渴望參與,喜歡互動與體驗,他們更加關注數字資源,包括各種數據庫、電子書、網站信息、論壇、討論組、博客、維基、即時聊天等各種信息;同時他們也撰寫博客、發表評論、上傳視音頻資源,等等。總之,網絡環境下用戶獲取信息的行為和需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Web2.0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讀者需求的不斷變化,圖書館工作人員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作為圖書館員首先要轉變服務理念,其次要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而且還要培養創新意識,要具有高度適應性,善于果斷捕捉變化的契機,善于促進圖書館工作的變革與更新。
信息資源是圖書館提供服務的基礎。隨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從館藏紙質資源向數字化、網絡化資源發展,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來源渠道和構成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以往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包括從出版商或數據庫商買來的信息資源,還包括圖書館工作人員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信息收集、組織和挖掘方法從網絡上采集到的信息資源。然而在圖書館2.0環境下,博客日志、播客資源、維基條目、網摘資源、書評,甚至是讀者的留言評論等這些新的信息源,經過組織和規范都成為了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一部分[4]。
技術是數字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手段和方法。在Web2.0環境下,一批新型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軟件的出現將為圖書館更加人性化、互動化的服務提供便利。這些典型的技術和軟件包括博客(Blog)、播客(Podcast)、RSS/ATOM、維基(Wiki)、標簽(Tag)、即時通信(IM)、Flickr、社會性網絡服務(SNS)、瀏覽器插件、Ajax/Flex/Atlas、開源軟件等。通過利用這些軟件將不同來源的內容和訊息于同一網頁或程序展現出來,以此提供全新的服務和體驗,從而體現技術的融合應用,實現圖書館2.0的服務理念。
服務是圖書館面向讀者的窗口,是圖書館的核心業務。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用戶信息需求的不斷變化,高校圖書館的服務也在不斷發展和深化。2.0時代的信息服務摒棄了原有的“以內容為中心”的服務方式,“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使得門戶的內涵與外延都有了相應的擴展,門戶站點不僅是起到導航與搜索引擎的作用,更應成為集網絡導航、智能搜索、個性化定制、即時通訊以及各種實時更新信息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網。個人門戶便是這一服務理念的很好體現,其主要針對個人用戶,集成各類個人信息需求服務,將分布式的信息集中起來以一定的方式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圖書館知識門戶支持個人知識生命周期管理,通過個人知識管理程序和模塊提高讀者獲取使用知識的效率,使知識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圖書館知識門戶作為一種門戶技術,它繼承了信息門戶的大部分特點,同時又有自身的發展與創新。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門戶,盡管能夠為讀者提供統一的資源與服務的入口,并能夠提供知識導航、個性化定制等一站式服務,但卻未能在收集用戶行為、匯聚集體智慧、發揮用戶主動性等方面有進一步的突破。而2.0時代的到來,各種新技術的涌現,為構建互動性、及時性較強,以用戶為中心的數字圖書館知識門戶提供了技術前提。
傳統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強調的是“以館員為中心”,即是由圖書館的信息專家負責資源的選取、整理、保存等一系列工作。讀者作為單純的信息接受者,主動性較差,用戶的集體智慧得不到發揮。2.0時代,互動的用戶服務方式將成為網絡信息服務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校數字圖書館知識門戶在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在資源建設中貫徹資源共享、開放獲取等理念,強調讀者的主導地位,充分調動用戶的積極性。
在數字圖書館知識門戶的學科導航建設中,可以邀請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加入,由他們確定資源的選擇范圍、分類體系,這樣可以使學科導航的分類更加合理,資源的選擇更具針對性。另外,可以在數字圖書館知識門戶中設置資源推薦模塊,允許用戶提交認為值得門戶系統收錄的資源。用戶在推薦頁面填寫包括資源名、URL、資源描述等簡單信息,再經由門戶管理員審核后決定是否收錄,并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從而實現了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的互動[5]。在高校數字圖書館知識門戶中利用wiki可以凝聚讀者的群體知識,塑造一個讀者參與、讀者主導、讀者建設的交流平臺,在其中讀者可以分享資料、互相解答問題、交換意見,極大地激發其主動創造性,信息內容生產和傳遞的效率迅速提高。而所有產生和聚合的博文日志、留言、評論都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館藏資源;通過維基提供的專題指南共建平臺也產生了大量讀者參與建設的資源。此外,播客、Flickr服務、用戶網絡書評、標簽服務等使圖書館的資源建設有了個人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6]。由此可見,在圖書館2.0環境下,網絡資源的采集組織、用戶參與資源建設等也將成為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字圖書館知識門戶開展針對用戶需求的個性化服務,首要條件就是要進行用戶調查,收集用戶的有關信息,分析用戶的不同需求特點,建立用戶個性化服務檔案,然后通過智能代理,主動為用戶收集、提供信息資源。收集用戶信息的主要渠道有:①用戶注冊:數字圖書館門戶的統一認證系統,要求用戶在首次訪問門戶時填寫包括姓名、專業、興趣、E-mail等詳細的信息表進行注冊。通過這些注冊信息,可以了解用戶的專業構成、用戶的興趣以及與用戶聯系的方式。②用戶訪問記錄:通過服務器統計記錄用戶訪問、利用信息的行為,分析用戶利用信息的傾向,以便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③問卷調查:通過在數字圖書館門戶網站首頁設置用戶需求信息調查問卷,建立實時更新的用戶需求檔案庫,并通過選擇相關知識庫統計分析功能研究用戶需求信息和需求行為,分析用戶信息需求規律的變化,以便更好地從用戶實際需要出發為用戶服務。④用戶評價:通過用戶對推送服務和優化的檢索結果的評價信息來獲取用戶興趣。這就需要用戶的參與,而且還有一定的時間延遲,只有在用戶瀏覽過頁面后才能給出比較明確的評價。⑤用戶的RSS頻道定制是能夠突出反映用戶個性化信息需求的欄目。通過每一位用戶的訂閱頻道,門戶可以詳細地了解用戶多方面的興趣點,以便針對這些興趣點為用戶提供精、準、全的服務。
個性化服務是一種用戶驅動的、可定制的信息服務。它根據用戶的知識結構、信息需求、行為方式和心理傾向等,有的放矢地為具體用戶創造符合個性需求的信息服務環境,為其提供定向化的預訂信息與服務,并幫助用戶建立個人信息系統[7]。對于讀者群體而言,如何獲取與利用信息和知識是其最為關心的問題。圖書館知識門戶支持個人知識生命周期管理,通過個人知識管理程序和模塊提高讀者獲取、使用知識的效率,使知識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這一點可以通過知識的獲取積累、加工存儲、交流共享以及知識的創新等方面體現在個人知識門戶(My portal)中。圖書館2.0相關技術的出現,為圖書館個性化的個人知識門戶的實現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個性化的服務程度[8]。如RSS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為讀者訂閱自己感興趣的資源和服務另辟蹊徑;博客本身就是一個虛擬的個人空間,可以應用到圖書館成為個性化的系統平臺;網摘有利于讀者將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資源或網址信息收錄到自己的個性化空間之中等。My Library就是一種典型的個性化服務平臺。目前國內外很多高校圖書館都提供了“我的圖書館”服務。國內一些高校圖書館的My Library服務做得非常好,從各個角度體現了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如重慶大學數字圖書館[9]“我的圖書館”版塊——我的書齋,包括有“書齋導航”、“我的圖書館”、“藏書架”、“文檔庫”、“知識源”、“文獻互助”、“迷你博客”、“相冊”和“好友書齋”等個性化服務模塊。另外,該館還有仿“豆瓣”版塊——書評中心,有BBS版塊——民主湖論壇,有RSS新聞推送服務,有手機圖書館等,使得個人知識門戶的功能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與完善。據對高校圖書館讀者和工作人員的調查[4],有66.6%的被訪讀者和82.4%的圖書館工作人員認為圖書館提供“我的圖書館”等個性化服務系統、RSS訂閱等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個性化的服務理念。
數字圖書館知識門戶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門戶正由訪問多個系統的簡單Web界面,向提供新的、重內容、協同化和一站式的知識門戶進化。目前國內圖書館采用的Web2.0技術總體上屬于試驗性探索服務,區域發展不平衡、館情復雜、技術隊伍尚不樂觀等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各圖書館間如何協調,對網絡資源采集標準如何制定才能滿足讀者需求等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也是知識門戶能否高效運行,能否成功進行知識管理的關鍵。高校數字圖書館知識門戶應秉承原有門戶網站“重視內容建設”的思想,在整合高質量信息資源的基礎上,面向用戶、認真分析每位讀者的不同需求特點,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個性化、智能化的服務。
[1]Web2.0.[2009-08-09].http://wiki.ccw.com.cn/Web_2.0.
[2]奉繼承.知識門戶的概念與設計思想[J].工業工程,2004(4):14-17.
[3]張妍妍,劉波.基于個性化服務的圖書館資源組織模式——圖書館知識門戶的提出[J].情報雜志,2008(10):155-158.
[4]劉磊,穆麗娜.高校圖書館2.0服務模式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2):98-105.
[5]劉瑞瑞.后門戶時代高校數字圖書館門戶構建研究[J].現代情報,2008(3):104-109.
[6]張文亮,宮平.Web2.0環境下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問題及對策[J].中國信息導報,2007(12):35-38.
[7]于迎,仲超生.網絡環境下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3(1):37-39.
[8]邵暢.試論Web2.0思想對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的啟示[J].情報資料工作,2006(6):81-83.
[9]重慶大學數字圖書館.[2009-09-17].http://lib.c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