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育輝 劉 健
(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 北京 100124)
館藏評價是衡量高校圖書館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文獻服務能力的方法,對于圖書館了解館藏結構、明晰館藏優劣、及時調整館藏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圖書館界一直以來十分注重館藏評價,在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中創建了豐富的館藏評價理論和方法。現代社會信息環境更是為館藏評價的研究與實踐開拓了廣泛的發展空間。
目前,關于館藏評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圖書館資源的服務績效領域,特別是電子資源的服務績效研究,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資源服務績效評價內容包括圖書館資源建設的質量及圖書館的服務技術與水平。其中,資源建設的質量關乎于圖書館館藏評價的根本。筆者認為,在進行資源服務績效評估之前,應首先進行資源建設質量評估,即評估圖書館現有資源可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學校教學、科研等的需要。因此,尋求科學、有效的館藏評價方法并滿足現代混合館藏的評價需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以文獻調研的方式對國內外關于館藏評價方法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簡要的梳理。
不同的評價視角必然導致評價方法存在差異。館藏評價通常有兩種視角:(1)以館藏為中心的評價(collectioncentered evaluation)。這類評價方法通常是指從業界專家的角度評價館藏,通過各類有關館藏建設的指導性標準、專家評價或是核心書目比對等方式,對整體館藏或學科文獻進行評價。(2)以用戶為中心的評價(user-centered evaluation)。這類評價方法是指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審視和評價館藏,通過讀者調查以及收集讀者借閱數據、論文引文數據和館際互借數據等方式,了解用戶真實的信息需求,發現館藏與用戶需求之間的差距,進而實現對館藏的評價。
盡管國內外有多種館藏評價方法,但基本思想大都沿襲了目錄核對法(list-checking)。所謂目錄核對法,是指將館藏與一個或多個推薦性或指導性文獻收藏目錄進行比對,以評估全部或部分館藏的方法。被比對的目錄一般是代表基礎收藏或核心收藏的標準目錄(即標準目錄或核心目錄),也可是其他館的館藏目錄。比對的結果用于衡量館藏的質量,目錄上的文獻與館藏的吻合度越高,代表館藏的質量越高。
以標準目錄或核心目錄作為比對目錄進行館藏評價較為簡單易行。劉建國曾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作為比對目錄,對館藏期刊中其所在學校各碩士學位授權點學科的核心期刊占有率、專業期刊占有率這兩個評價指標進行了量化分析[1]。
與其他圖書館的館藏目錄進行比對的館藏評價方法較為通行。與以標準目錄或核心目錄作為比對目錄進行館藏評價的方法相比,雖然與其他圖書館館藏目錄進行比對的操作復雜,但更具有科學性。例如,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WorldCat上提供的館藏分析工具WorldCat Collection Analysis自2005年一經推出就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它以WorldCat所包含的豐富的館藏數據為依據,為同類圖書館之間的館藏對比分析提供了便利的工具。Culbertson M等人利用該系統工具,以10余所大學圖書館的館藏作為比對目標,對圖書館為學校12個重點學科領域提供文獻支持的能力進行了評價[2]。
目錄核對法不僅適用于紙本館藏,也適用于電子館藏或是虛擬館藏,因此長期以來一直被廣泛使用,并在實踐中被不斷完善與發展。
目錄核對法不僅考慮了館藏被標準目錄收錄的情況,而且按文獻在館藏中的不同作用對館藏進行了分級處理,以達到對館藏進行定性評價的目的。
White H在1995年提出了簡要測試法(brief test),Beals J B等人將該方法應用于對動物學館藏的評價[3]。簡要測試法的核心思想是:比對目錄中的圖書可按收藏館的數量劃分為4級(level 1-level 4),收藏館的數量越多,圖書的級次越低,表明此類圖書更接近于基礎級藏書[3]。收藏館的數量與圖書級次的對應關系是由人為確定的:第一級和第二級的館藏用來滿足讀者基本需求(basic information needs),第三級館藏用來為本地讀者提供有力支持(strong local support),第四級館藏是對整個地區甚至國家具有重要意義(a regional or national significance)的圖書[3]。如果館藏包含比對目錄中某一級次的圖書達50%以上,則被認為通過了該級;同樣,圖書館的館藏級次根據該館館藏所通過的級次中的最高級來認定[3]。
Dennison R F在2000年提出了層級式目錄核對法(tiered checklist),其特點是在比對前先將幾個比對目錄進行預處理,即根據圖書在幾個目錄上出現的次數劃分層次,達到預定次數的圖書被認定為“必要的”(required),次數大于1但低于預定次數的圖書被認定為“推薦的”(recommended),僅出現在一個目錄上的圖書則被認定為“被選的”(listed)[4]。層級式目錄核對法中層級數量沒有固定標準,可以依據具體需要確定,如二級、三級或更多級[4]。對于館藏并不豐富的圖書館來說,利用該方法可以獲得一個更為客觀的館藏質量評價[4]。Moss E提出的目錄核對歸納法(inductive check-list method)與層級式目錄核對法異曲同工,所不同的是將抽樣獲取的館藏樣本直接與3個推薦目錄進行比對,并分別統計“沒有被任何目錄收錄”、“僅被1個目錄收錄”、“被2個或3個目錄收錄”的樣本數量,從而分析推斷究竟有多大比重的館藏是“值得擁有的”(desirable)、有多大比重的館藏未被視為“值得擁有的”[5]。
這類評價方法強調從用戶實際需求角度評價館藏。在這一主導思想影響下,比對目錄的選擇不再僅限于標準目錄或專家推薦目錄,而是擴展到真實記錄有用戶文獻使用行為的用戶論文引文數據、館際互借記錄及館藏流通數據等。
3.2.1 引文分析法
以用戶的學術論文引文數據作為比對目錄的評價方法又叫引文分析法。其中,引文信息可來源于用戶發表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或學期論文(term paper)。例如,Sylvia M J通過對學校心理學學生論文的引文分析對期刊館藏進行了評價[6];楊魯捷借助于ACCESS和EXCEL軟件對該校碩士研究生論文的引文期刊數據進行了快速、直觀的數據統計分析[7]。
3.2.2 館際互借分析法
館際互借分析法是通過對讀者提交的館際互借請求進行分析,了解館藏是否已經滿足了讀者需要的方法。該方法通常作為其他館藏評價方法的補充。
3.2.3 課程分析法
課程分析法是一種比較好的學科文獻評價方法。Pancheshnikov Y針對每門課程分別進行了館藏圖書與期刊的評價[8]。在圖書評價中,Pancheshnikov Y根據課程隸屬的LC(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分類號,將與課程相關的館藏圖書和國家專業圖書館的館藏進行了對比分析;在期刊評價中,Pancheshnikov Y將與課程相關的館藏期刊和最權威的專業文摘數據庫的收錄情況進行了對比[8]。倪寧兵等人也采用類似方法從學科的專業課程入手,對館藏中文圖書的學科結構分布與相關度進行了調查分析[9]。
3.2.4 基于流通數據的館藏評價方法
Adams B等人提出的基于流通數據的館藏評價方法,即將按類統計的圖書流通率與整個館藏的平均流通率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出核心館藏,以指導館藏發展政策的調整[10]。Lotlikar S D描述的實施案例則采用了目錄核對與流通統計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即通過目錄核對法獲知館藏在標準目錄中的比例,然后再對核心館藏的流通情況進行統計,從而較全面地獲知館藏質量[11]。
3.2.5 綜合方法
當然,也可以將上述幾種方法相互結合進行館藏分析。Culbertson M等人在進行館藏期刊評價中所采用的比對目錄就是由學科館員從各種獲取途徑綜合而來的,目錄內容包括:教師推薦核心期刊、最低學科館藏量標準、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報告)高影響因子期刊、文獻傳遞統計、本校師生論文發表期刊和引用情況等[2]。Oberlander C和Streeter D介紹了一種基于Visual Basic軟件開發的LibStatCAT原型軟件系統,該系統可將導入數據轉換為可視圖表,通過館藏、流通和館際互借等數據統計分析,實現獨立館藏評價或多個圖書館間的館藏對比分析[12]。
卞福荃等人應用加權理論提出了一種評價學科文獻保障體系的方法[13-14]。該方法提出了3級館藏評價指標:一級指標即學校的文獻收藏總指標;二級指標即學科指標和文獻種類指標;余下的為基本指標,被劃分為最好、較好、一般和較差4個等級,并且每個等級被賦予具體的分值(如5、4、3、1等)。評價者按照評分標準給予每個基本指標相應的等級分值,并根據基本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確定其權重,然后分別計算出各項基本指標的加權評分和上位指標的評分[13-14]。
Borin J等人在對影響館藏發展的環境因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適用于現代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的館藏評價模型。該模型綜合了基于館藏的評價和基于用戶的評價兩種館藏評價方法,充分考慮了不同載體、不同類型、不同學科及不同使用目的對文獻收藏比例的影響,建立了一套靈活、多維的館藏評價指標體系,適于不同類型的圖書館[15]。
無論以館藏為中心還是以用戶為中心,各類館藏評價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很難僅用一種方法就實現對館藏的全面評價。因此,在實踐中還需以具體的館藏評價目標為基點,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汲取各種評價方法的優勢,選擇、設計出適宜的評價方法。
[1]劉建國. 面向學科方向的館藏期刊建設研究[J]. 圖書館建設, 2002(1): 42-44.
[2]Culbertson M, Wilde M. Collection Analysis to Enhance Funding for Research Materials[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9(1): 9-17.
[3]Beals J B, Gilmour R. Assessing Collections Using Brief Tests and WorldCat Collection Analysis[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7(4): 104-107.
[4]Dennison R F. Quality Assessment of Collection Development Trough Tiered Checklists: Can You Prove You Are a Good Collection Developer? [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0(1): 24-26.
[5]Moss E. An Inductive Evaluation of a Public Library GLBT Collection[J].Collection Building, 2008(4): 149-156.
[6]Sylvia M J. Citation Analysis as an Unobtrusive Method for Journal Collection Evaluation Using Psychology Student Research Bibliographies[J]. Collection Building, 1998(1): 20-28.
[7]楊魯捷. 從研究生論文引用期刊文獻的保障情況考察印本與數字期刊館藏[D]. 鄭州: 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2007.
[8]Pancheshnikov Y. Course-Center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ctions for Instructional Program Reviews[J].Collection Building, 2003(4):177-185.
[9]倪寧兵, 孫汝杰, 衛 菁. 高校圖書館面向學科專業的館藏文獻調查與分析[J]. 現代情報, 2007(11): 122-124.
[10]Adams B, Noel B. Circulation Statistics in the Evaluation of Collection Development[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8(2): 71-73.
[11]Lotlikar S D. Collection Assessment at the Ganser Library: a Case Study[J]. Collection Building, 1997(1): 24-29.
[12]Oberlander C, Streeter D. LibStatCAT: a Library Statistical Collection Assessment Tool for Individual Libraries & Cooperative Collection Development[J]. 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 Technical Services, 2003(27): 493-506.
[13]卞福荃, 李安國, 沈志高, 等.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科文獻保障體系評價[J]. 圖書館建設, 2004 (4): 31-33.
[14]李冕斌, 趙德霖,卞福荃. 研究級學科文獻收藏指標體系研究[J].情報科學, 2002 (2): 163-168.
[15]Borin J, Yi Hua. Indicators for Collection Evaluation: a New Eimensional Framework[J]. Collection Building, 2008 (4): 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