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菊英(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 湖北 武漢 430070)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指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為獲得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在導師的指導下,參閱大量文獻,通過反復實驗及調研所撰寫的學術研究性論文。它不僅可以集中展示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水平,系統地展現各學科專業前沿領域的科研成果,而且可以直接為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學術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參考信息服務[1]。學位論文具有選題新穎、富有原創性、問題專一、論述系統、蘊涵有極高的情報和學術研究價值等特點[2],因而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門、圖書館及從事學位論文出版的數據庫公司高度重視學位論文的管理、開發和利用。但是,在數字環境下,在學位論文開發和利用過程中的侵權行為極易產生,導致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不斷。問題焦點在于,對學位論文著作權相關問題,如發表權問題、權利歸屬問題、合理使用問題、授權使用問題等沒有進行清楚的界定。筆者認為,只有明確學位論文權利歸屬,規范學位論文的著作權使用,才能在確保權利人(研究生)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促進學位論文中的科技知識和信息的廣泛交流和傳播,繁榮和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明確規定,發表權是指決定將作品公之于眾的權利[3],即作者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何時、何地及以何種方式公之于眾的權利。著作權法所規定的“將作品公之于眾”,通常是指將作品向作者以外的不特定多數人公開[4]。
目前對“作品發表”比較權威的解釋有:(1)是指未與公眾見過面的作品讓公眾看到,即作品與公眾首次見面為發表;(2)是指披露作品并使之為公眾知曉的狀態,至于公眾是否知悉或關注作品并不重要;(3)是指向作者以外的人公布,而不是將作品提供給自己的親屬、親友或向特定專家請教[5]。我國臺灣地區著作權法第1章第3條之四規定,公眾指不特定人或特定之多數人。但家庭及其正常社交之多數人不在此限[6]。
筆者認為,“發表權”要求將作品“公之于眾”,即公布的對象必須是社會上不特定的人或特定的多數人,目的是滿足社會公眾的合理需要。需要指出的是,發表權只能行使一次,作品一旦發表,發表權即消失。研究生在答辯時已經行使了發表權,因此,在提交給研究生院和圖書館等收藏單位時,就不再存在發表權問題。
關于研究生學位論文是否是已發表的作品,國內學者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主要有以下兩種不同的觀點:(1)以陳傳夫[7]、黨躍臣和曹樹人[8]為代表的學者們明確提出學位論文是未發表的作品;(2)有些學者則認為,學位論文的宣讀、答辯應屬于一種發表行為[9]。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對發表權的定義,結合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著作權法的規定,綜合各派學者所持的不同觀點,筆者認為,研究生在論文答辯過程中對其學位論文應享有發表權。理由是,學位論文的審閱、宣讀、答辯是在公開場所進行,其公開的對象不限于作者的親屬、親友等特定的人,受眾除了評審論文的校內外專家、學者及答辯委員會的成員以外,還有教師和學生等不特定的多數人。因此,研究生在論文答辯過程中公開學位論文的范圍,已超出了自己的親屬、親友或向特定專家請教、指正的范圍,屬于公之于眾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權意義下的作品發表不同于報刊雜志上文章的發表,其含義更寬泛。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是出版,而出版是作品發表的方式之一。許多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論文答辯后,有成書出版的計劃,出版的作品既可以是未發表的作品,也可以是已發表的作品。研究生將學位論文成書出版應該屬于出版已發表作品的情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研究生的類型和培養方式呈現出多樣化,不同的研究生類型、不同的培養方式及研究生為完成學位論文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因其需要依托或借助的物質技術條件的不同,導致研究生學位論文內容來源不同。這就為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權的歸屬分析與判定帶來了復雜性。同時,研究生已經成為高校科研活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研究生身份的特殊性導致了人們對其學位論文著作權歸屬的不同認識。
我國著作權法第9條規定,著作權人包括(一 )作者;(二) 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3]。我國《著作權法》第11條規定,著作權屬于作者,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3]。
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學術委員會通過的一項政策聲明,研究生對其在研究工作中所創造的智力成果——學位論文擁有所有權,除非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了學校的資源(不包括例行支撐服務),或者知識產權通過與大學、導師或其他第三方的書面協議以某種方式已經得到監管,在這種情形下研究生已經同意轉讓自己的權利[10]。
筆者認為,對于研究生自我選題,既不是導師的科研項目,也不是學校的科研任務,沒有利用學校的物質技術條件獨立完成的學位論文,其著作權應歸研究生本人所有。
在學位論文著作權歸屬問題上,有學者認為,研究生在學位論文的完成過程中,導師對他們進行指導、提出修改意見或建議,學位論文著作權應歸導師與研究生共同所有。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3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為他人創作進行組織工作,提供咨詢意見、物質條件或者其他輔助工作,均不視為創作[11]。即作者必須是為作品獨創性的表達形式的產生做出實質貢獻的人。
筆者認為,盡管導師在學生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報告的分析、文章框架結構的擬定、論文的修改定稿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導師所起的作用只是輔助作用,他們沒有直接參與到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創作中,并不影響學生因獨立完成而對學位論文著作權的獨自享有,因此,導師不應該享有學位論文著作權。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研究生是學校的學生,以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或學校下達的科研任務為論文選題,同時利用的是學校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畢業論文是學校重要的教學科研成果。因此,研究生學位論文應該屬于職務作品,著作權歸學校所有。
筆者認為,關于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權是否歸所在高校所有,關鍵是要根據學位論文是否是職務作品而定。我國《著作權法》第16條規定:“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3]職務作品主要應具備以下幾個法律特征:(1)作者與該單位應當具有勞動合同關系或聘任合同關系;(2)創作的作品應當屬于作者的職責范圍。(3)作品與作者工作單位的正常業務活動直接相關[12]。
從研究生與學校的關系來看,研究生與學校不具有勞動合同關系或聘任合同關系。研究生完成學位論文不是完成學校的科研任務,是對自己研究生學習階段的總結,是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因此,研究生學位論文不是職務作品,其著作權不歸研究生所在高校所有,而應歸研究生本人所有。
關于同等學歷申請學位的在職人員的學位論文著作權問題,有學者認為應歸研究生的工作單位所有,此時的學位論文應該屬于職務作品。筆者認為,對于同等學歷申請學位的在職人員來說,完成學位論文并不是他們完成單位的工作任務,不屬于研究生在工作單位的職責范圍,而且同等學歷人員完成學位論文基本上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所以,同等學歷申請學位的在職人員的學位論文不屬于其工作單位的職務作品,學位論文著作權不屬于工作單位所有,而應屬于研究生本人所有。
《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第9條第1款復制權規定,受本公約保護的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作者,享有授權以任何方式或采取任何形式復制這些作品的專有權利[1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Copyright Treaty,簡稱WCT)將作品數字化列為《伯爾尼公約》的復制權范圍內。WCT第1條第4款包含的議定聲明規定,《伯爾尼公約》第9條所規定的復制權及所允許的例外,完全適用于數字環境,尤其是以數字形式使用作品的情況。不言而喻,在電子媒體中以數字形式存儲受保護的作品,構成《伯爾尼公約》第9條意義下的復制[14]。
我國國家版權局1999年12月頒發的《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第2條明確規定,將已有作品制成數字化制品,不論已有作品以何種形式表現和固定,都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5條所指的復制行為[15]。 筆者認為,根據以上國際、國內法律規定,學位論文數字化屬復制行為應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研究生學位論文數字化后的權利歸屬在現行的著作權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目前,學術界對作品數字化后的權利歸屬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其一,將作品數字化行為定性為類似翻譯的演繹行為,即將人類的自然語言翻譯成電腦能夠識別的二進制代碼。作品的數字化凝聚了人類的創造性勞動。數字化后的作品能夠隨意分解、增刪、重組。因此,有學者認為,數字化前的作品著作權歸原版權人所有,數字化后的作品的著作權歸從事數字化工作的人所有[16]。其二,認為作品數字化不是任何人都能隨意進行的行為,將原創作品數字化屬于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筆者贊同這一觀點,如前所述,作品數字化屬復制行為。復制是使用作品的重要方式,復制權是著作權人的基礎性權利,這就從法律上明確現有作品的數字化是作者或有關權利人的一項專有權利。作品數字化只是將作品的原有形態進行數字轉換,只是改變原始作品的表現形式,而沒有改變原始作品的實質內容,不具備原創性。作品的作者除了對作品享有現實中的著作權外,對數字化的作品仍享有著作權。因此,研究生學位論文數字化后,其著作權仍歸研究生所有,并不影響作者享有著作權法所規定的除發表權外相同類型作品的所有權利。
《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第3條規定,除著作權法另有規定外,利用受著作權保護的他人作品制作數字化制品的,應事先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可以直接向作品的著作權人取得許可,也可以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取得許可[15]。因此,如果圖書館或數據庫公司將研究生學位論文數字化制成學位論文數據庫或光盤數據庫,必須事先征得作者的同意或授權許可,沒有簽訂授權協議而擅自將學位論文制作成數據庫進行出售的商業化行為,屬于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學位論文管理部門研究生處和學位論文收藏單位圖書館無權授權數據庫公司將學位論文制作成數據庫,除非事先取得研究生的書面授權。近幾年來,國內數據庫公司在未取得廣大研究生作者的書面許可或者授權的情況下,將我國高校研究生學位論文制作成全文數據庫,采用光盤、磁盤、網絡等多種方式向市面銷售并未向作者支付報酬,嚴重侵犯廣大作者的著作權。
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是各國著作權制度中對著作權限制的一種主要制度。合理使用制度已成為各國著作權法中通行的制度。它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使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也不必向其支付報酬的制度[17]。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明確規定了合理使用情形,即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①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②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③為學校課堂教學或科學研究,翻譯或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但不得出版發行;④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滿足陳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3]。傳統印刷環境下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范圍在電子環境下應該得到繼續延用,而不應該受到壓縮,學位論文制作成數據庫開發利用同樣適用于上述合理使用情形。
判斷是否屬于合理使用有4個標準:使用作品的目的;被使用作品的性質;使用作品的程度;對被使用作品潛在市場的影響。圖書館是代表公眾利益的非營利性的服務性機構,它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社會教育的同時,以無償地為公眾提供知識信息為主要目的。筆者認為,圖書館將學位論文數字化后保存版本、建成學位論文數據庫在局域網內供本校教師和學生個人學習和使用或者通過文獻傳遞方式提供給校外讀者使用,只要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為宗旨,就屬于著作權法第22條中規定的合理使用情形。
從使用作品的程度來分析,著作權法第22條第2款規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即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這里的“適當引用”,是指一個引用度的問題。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總量不得超過本人創作作品總量的1/10。意即在引用研究生學位論文時,只要引用量不超過創作作品的1/10,就符合合理使用要求。否則,就可認定為抄襲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行為。
從被使用作品的性質和對被使用作品潛在市場的影響來分析,研究生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科學研究的結晶,是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它來源于科研創作,又服務于教學科研,只要不是商業開發利用,就不致構成對研究生論文潛在市場的影響。綜上所述,圖書館保存、開發和利用研究生學位論文應當符合上述合理使用標準。在這里有一點應該引起圖書館注意:在合理使用學位論文的時候,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如復制權、署名權、出版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
學位論文的使用不能僅僅局限于“合理使用”上,還應該積極謀求取得合法授權。著作權許可使用是指著作權人通過許可使用合同授權他人在某個地域范圍內以某種方式利用其作品的制度[18]。將自己擁有著作權的作品許可他人使用的人,稱許可人(licensor);被許可而使用著作權人作品的人稱被許可人(licensee)。許可使用一般要求著作權人同使用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我國著作權法第24條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許可使用合同應包括許可使用的權利種類、是否專有使用權、地域范圍、期間、付酬標準和辦法、違約責任及需要約定的其他內容[3]。
一般地,研究生在畢業時都要與高校簽署一份“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以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為例,該館與CALIS合作建立的學位論文數據庫收藏了1997年至今的12 000篇學位論文的書目信息和部分文摘信息。允許校園網內的教師和學生為個人學習、研究之目的借閱、瀏覽、復制、下載學位論文索摘信息。2003年以后收藏的獲得授權論文提供瀏覽前24頁和全文服務。CALIS高校學位論文庫的文獻來源于“211工程”的61所重點學校的碩、博士學位論文。該庫以合作建設、資源共享為目的,為CALIS成員館的高校師生提供學位論文的查詢、文摘索引的瀏覽及全文傳遞服務。
目前,大多數高校“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內容還不夠完善,缺少權利行使的授權約定。授權協議應當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明確對論文的使用方式、使用期限和使用范圍。筆者認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授權可以參照一些期刊社的做法,事先聲明版權授權使用或轉讓政策,如作者不同意,可以在來稿時說明。這樣,可以為研究生學位論文授權使用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
隨著高校教學科研活動的日益增強,對信息資源的使用需求也急劇增多。研究生學位論文作為一筆寶貴的知識財富必將在學術信息交流體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數字圖書館建設步伐的加快和新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發展,使得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復制和使用變得簡便易行,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變得更為艱巨和復雜。如何規范管理、開發和合理使用研究生學位論文,充分發揮和利用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學術價值,體現著作權法既保護權利人的利益需要,又照顧到公眾利益需要的版權平衡思想,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知識產權法的學習和宣傳,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對于學位論文的著作權人、管理者和使用者來說,都需要認真學習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權相關法律條文,理解相關概念及其內涵,加強對學位論文著作權法律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
其次,制定和修改相關著作權法律法規,使學位論文的使用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呼吁立法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條例,明確不同情形下學位論文著作權歸屬,即對學位論文著作權的主體進行法律認定,這是取得合法授權使用的前提條件。
第三,發展和采用控制侵權行為的信息技術,建立安全措施,防止和杜絕侵權行為的發生。綜合運用傳統加密技術和數字水印技術,確認所有權,跟蹤侵權行為;利用IP 地址、口令、代理服務器、公共密鑰或客戶認證書等手段控制學位論文的非授權使用,限制濫用和惡意下載。
第四,完善授權許可使用機制,建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加強學位論文著作權保護的關鍵是規范論文授權使用協議文本,明確授權權利內容、使用方式、范圍期限、違約責任等內容。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代為作者簽訂授權許可協議,是取得著作權人許可的最規范、最具法律效力的方式,有利于維護正常使用秩序,使學位論文的出版者、傳播者和使用者的行為活動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第五,引進開放存取版權管理模式,實現研究生學位論文最大程度的開放存取。國際上通行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具有授權靈活、組合方式多樣的優勢。2006年《簡體中文版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China 2.5,簡稱CCL China 2.5)在世界的發布,標志著CCL中國本地化的完成,為解決我國開放存取科技論文的授權問題提出了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我們深信,隨著我國著作權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權管理也將逐步與國際接軌,在網絡化和數字化的新環境中,我國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權管理和保護將會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1] 陳樂雪. 建設高校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的著作權問題[J] . 圖書館建設, 2007(4):47-48.
[2] 黨躍臣, 曹樹人. 學位論文管理和開發中的著作權問題[J] .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4(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EB/OL] . [2010-02-22] . http://www.gov.cn/flfg/2010-02/26/content_1544458.htm.
[4] 李 睿. 高校數字圖書館對其學位論文庫應盡的知識產權義務和應享有的知識產權權利[J] . 現代情報, 2007(8):111-112,120.
[5] 陳淑云, 杜慰純. 博碩士學位論文發表狀態及發表權初探[J] .現代情報, 2009(5) :171-174.
[6] 臺灣著作權法[EB/OL] . [2010-02-22] .http://china.findlaw.cn/chanquan/zccqfg/zhuzuoquanfa/zfrmghgjzqf/2022.html.
[7] 陳傳夫, 韋景竹. 學位論文傳遞的知識產權研究[J] . 新世紀圖書館, 2008(4) :12-16.
[8] 黨躍臣, 曹樹人. 學位論文的發表權辨析[J] . 情報資料工作, 2004(1):17-19.
[9] 郝 勇, 楊贊中. 關于“學位論文數據庫”的幾個著作權問題的探討[J] . 現代情報, 2006(4) :20-21.
[10] Intellectual Property [EB/OL] .[2009-12-28] . http://www.canterbury.ac.nz/ucpolicy/GetPolicy.aspx?file=intellectualproperty.doc.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EB/OL] .[2010-02-22] .http://www.sipo.gov.cn/sipo/flfg/bq/fljxzfg/200703/t20070328_147823.htm.
[12] 李紅梅. 研究生學位論文著作權歸屬研究[J] . 中國高教研究, 2005(3) :20-22.
[13] 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EB/OL] . [2010-02-22] . http://www.jxwh.gov.cn/news.asp?id=1043.
[14]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EB/OL] . [2010-02-22] . http://www.ccnt.gov.cn/xxfb/zcfg/flxwj/200708/t20070803_42914.html.
[15] 國家版權局. 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 [EB/OL] .[2010-02-22] . http://www.gscn.com.cn/pub/special/2009zt/sanxiangxx/cmfg/2009/08/26/1251257549855.html.
[16] 王小會. 學位論文數字化的法律問題[J] . 情報雜志, 2004(2) :65-66.
[17] 馮曉青. 著作權合理使用與其在網絡空間的發展[EB/OL] .[2010-02-22] . http://www.021lawyer.cn/data/2007/0804/article_388.htm.
[18] 吳漢東. 知識產權法[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97.
[19] 潘菊英. 科技論文開放存取的版權管理模式研究[J] .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2010 (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