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丹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 北京 100080)
專業圖書館集團資源是指某專業系統所擁有的文獻信息資源,無論這些文獻信息資源的財產權歸屬于哪個圖書信息服務機構所有。在中國大陸地區,專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的分布相對集中在某些地區或機構,特別是外文專業科技文獻信息,相對集中在國家級圖書情報機構及專業圖書館系統、高校圖書館系統。 為了實現這些集團資源的揭示和利用,進入21世紀以來,擁有國內主要文獻信息資源的國家級專業圖書館系統、高校圖書館系統先后開發了數個以揭示資源、文獻傳遞為主要服務方式的服務系統,其中主要包括: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ology Library,簡稱NSTL)、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Chines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簡稱CSDL)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CALIS)、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簡稱CASHL)。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于2003年成功投入運行,該系統的資源與服務覆蓋了中科院130個研究所圖書館,以服務集中控制、用戶分散管理、機構虛擬集中、資源實體分享的靈活模式實現了中國科學院系統專業文獻資源的共享,為國內專業圖書館系統的聯合服務、集團資源共享提供了具有現實參考意義的解決方案和實踐操作經驗。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于2002年3月啟動的面向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的文獻保障服務系統項目之一。該系統的建設目的非常明確,即打破原有的地區機構限制,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系統多年呼吁的資源共享變為現實[1]。之前,中國科學院的文獻保障三級體系是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北京)、5個地區文獻情報中心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研究所圖書館構成的。由于缺乏統一規范的全院性組織管理模式、合理流暢的聯合服務機制及快捷方便的網絡平臺,限制了院級、地區、研究所三級圖書館之間的資源共知、共享和聯合服務,導致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收藏的大量國內獨一無二的學科特色文獻不能互通有無,使中國科學院科研一線的文獻信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采取多館聯盟式合作方式,即所有研究所圖書館達成共識,簽定協議,承諾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既享有利用他館資源和服務的權利,又承擔為他館用戶揭示資源、提供文獻獲取服務的義務,從而形成了多館專業資源面向科研一線的聯合服務,使研究所的科研用戶能夠跨所、跨地區獲取跨學科的專業資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8年的運行,贏得了科研一線人員的認可和贊譽,成為知名度最高和最受歡迎的圖書館服務之一。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100%動態地覆蓋了中國科學院所屬的各個研究所,2009年的服務請求量為7萬篇,比運行初期的2003年增長了600%[2]。
根據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圖書館的環境分布特點、圖書館自動化的現狀和對系統的技術管理能力,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沒有采取點對點(point-to-point)的分布式結構,而是采取了基于B/S的集中式系統結構[1],在多館聯盟式服務模式中體現了其技術優勢。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以實用、方便、簡單為立足點,以用戶易用為服務目的,摒棄面面俱到、虛設欄目,規避使用障礙,選擇常用性服務項目進行集成。用戶服務平臺嵌入全國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等重要資源揭示工具,資源確定與傳遞獲取無縫連接,形成了實用、簡潔、精煉的服務平臺風格。用戶可以一站式進行文獻資源查詢和提交服務請求。
(1)主用戶群使用簡單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是一個覆蓋中國科學院范圍的文獻服務網絡和服務運行管理網絡,主用戶群包括最終個人用戶和各研究所圖書館館際互借員。采取集中式系統模式的最大優勢體現在所有事務數據集中在中心系統運行,對于研究所圖書館來說,避免了分布式事務處理系統帶來的客戶端安裝、維護等技術管理負擔;最終個人用戶通過瀏覽器即可完成檢索書目和向文獻擁有館直接提交服務申請,極大地方便了個人用戶與館際互借員兩大用戶群。
根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自身的特點與同類服務的通用規則,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工作協調組制定了基本性文件《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體系管理條例》[5]1-4,在總則中明確了服務體系的基本目標是“文獻傳遞服務要作為文獻資源建設的組成部分,成為提高研究所文獻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5]1-4,并分成10章對服務內容、服務組織管理、服務工作組職責、服務中心職責、成員館職責、服務周期、收費標準和經費結算、違規處理辦法進行了原則性規定,保證各研究所成員館服務運行有章可循。
步驟1:從數據集中選擇無缺失數據的洪水場次,利用BP神經網絡模擬這些洪水場次的徑流量,并得到相應的徑流量模擬值
2018年馬不停蹄地趕到了12月,是該作年末總結了,讓我們看看十二星座在這一年的時間里都做了什么,你有沒有中招呢?
(3)便于系統優化升級 采取集中式系統模式,中心系統可以將技術、經費、設備等進行集中調配和使用,使系統功能問題的解決、系統功能的擴展及升級改造工作變得相對簡單。
用戶進入服務平臺后,可以根據全國西文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全國日文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全國俄文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4個子庫查詢確定遍布在全國400余家大型公共圖書館、中國科學院系統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系統圖書館、各大部委科研系統圖書館、重點高校圖書館和國防系統圖書館的多文種期刊收藏信息。全國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共收錄西文印本期刊5.4萬種,中文印本期刊1.9萬種。
高中化學是一門深奧復雜的學科,其中的化學原理和現象都需要以化學的相關實驗來進行學習,又由于學校實驗設備和器材的缺少以及課時安排等因素,高中生只能從書本上學習抽象固定的知識和定理.而在高中的化學實驗教學中引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可以很好的解決學生實驗少、動手少的問題,生動形象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化學反應的原理以及相關的實驗現象,因此將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相結合能夠極大地提高高中化學實驗的教學效率.
根據西文圖書聯合目錄數據庫和中文圖書聯合目錄數據庫兩個子庫,用戶可以對38.3萬種西文印本圖書、47.5萬種中文印本圖書、9 500種西文電子圖書、9萬種中文電子圖書進行查詢和確定。
[9]James E. Anderson,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 (Fifth Edi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3,p.136.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工作協調組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中心分別制定了《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結算辦法》[5]24、《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成員館表彰辦法》[5]25、《服務系統參數設置規范》[5]113-114、《成員館服務情況管理日志及填寫規定》[5]28、《系統運行技術填寫規定》[5]28、《服務運行補貼辦法》[5]26、《成員館日常聯系辦法》[5]27等事務管理性措施,并匯集上述各種服務規范、管理文件、服務系統指南及成員館通訊錄等服務必備文件,形成了《文獻傳遞服務工作手冊》[5]1-126,成為服務人員的“工作必備”。
數字隨機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初產婦200例,分為兩組,100例常規組施行常規護理,年齡為21~34歲,平均(27.00±1.62)歲。100例研究組則開展中醫情志護理,年齡為22~33歲,平均(28.00±0.95)歲。對比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這是利用率最高的服務。資源查詢結果與提交服務申請的連接、覆蓋國內外圖書信息機構的文獻代查范圍、中國科學院所屬各研究所圖書館的聯合服務、周末及法定節假日的不間斷傳遞、工作日全天早9點至晚9點的服務時間、90%的文獻滿足率及每頁0.3元人民幣的公益性收費標準,使這項服務受到廣泛的利用。
這是非常方便讀者的服務。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向中國科學院的各個研究所提供圖書的本地代借和異地代借服務。代借圖書的范圍包括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總館及其分館的館藏圖書、國家圖書館等10余家圖書館的館藏圖書。圖書代借服務采取館與館之間互借的操作形式,個人用戶通過服務平臺將代借請求發送到所屬圖書館,館際互借員進行審核、轉發請求、辦理借閱并保證圖書的安全返回。傳遞圖書的物流采取EMS專業快遞和國家科學圖書館通過設置專門的服務人員和服務車輛到研究所進行圖書遞送的方式。與此同時,該服務還實行了免除借還圖書的快遞費用的優惠政策,實現了在國內尚不多見的遠程圖書流通服務。
城市形象,是社會大眾對城市的總體印象和評價,它不僅是城市景觀所帶來的外在表現,更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所帶來的內在品質。在新的經濟條件下,一個城市的良好形象,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的重要資源和無形資產。具有鮮明個性的城市形象、良好的城市美譽度以及一定的城市知名度,已經成為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資源。而事件營銷作為一種“眼球經濟”的手段,其強大的吸引力和號召力,可以迅速推動事件發生地的知名度提升。
為提高專業資源的滿足率,用戶平臺嵌入國防科技信息、標準文獻信息、國際核信息等第三方圖書館具有特色的、難獲資源的揭示系統并開通第三方圖書館全文獲取服務[4]。
為個人用戶提供網上注冊、查詢服務結果、查詢服務財務情況、發送服務查詢郵件、接收服務系統消息等關鍵性服務環節的自助服務。
涂抹蜂蜜:每日飯后,把雙手洗凈擦干,將蜂蜜涂于手心手背和指甲縫,并用小毛巾揉搓5~10分鐘,直到雙手感覺發熱為止。晚上睡覺前洗完手,再用上述方法涂蜂蜜揉搓一次。
以集中控制和分散管理為特點的二級管理機制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的獨到之處和創新點所在。集中控制是指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的中心機構組織服務、確定政策、維護平臺、管理各研究所圖書館的服務運行。分散管理是指由各研究所圖書館管理其所屬個人用戶,包括注冊審批、賬號管理、財務充值與結算等用戶事務。在建立必要的管理機構和服務規章的基礎上形成的二級管理機制按客觀運行規律進行服務的組織、分工和管理,合理利用中心機構的技術、管理優勢和成員圖書館直面個人用戶的特點,使覆蓋中科院各研究所圖書館的聯合服務工程系統變得簡單和易于控制。
(2)有效控制系統運行質量 采取集中式系統模式,中心系統可以隨時發現系統故障、準確判定故障點并采取相應措施及時排除,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對全國各地用戶提供正常的服務。
根據 《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體系管理條例》,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工作協調組制定了《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服務規范》[5]5-10、《中國科學院返還型館際互借服務規范》[5]11-15、《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收費標準》[5]23,細化服務規范、服務承諾、服務速度、文獻滿足率、費用標準,保證各成員館服務行為的一致性和協調性。
(2)建立床邊教學實踐執行團隊。床邊教學內容應優先分析臨床典型案例,臨床工作點對應理論知識的掌握,特別是橫向聯系的知識,拓展學生臨床思維,培養學生臨床分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學生主動提問、主動探索,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應由主治醫師以上的教師承擔,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確定實踐項目,制訂教學計劃。
嵌入的聯合目錄集成服務系統通過電子資源知識庫,以個性化的情景敏感方式進行電子期刊和圖書資源的集成揭示,其中包括全球范圍150余個數據庫、 300余家出版社的9 000余種電子期刊,其中不乏Elsevier、Springer、Wiley-Blackwell、IEL、ACS等重要的全文數據庫及數值/事實/指標數據庫等,可以使用戶方便地獲取得到許可的電子資源的全文并確定中國科學院電子文獻資源的收藏機構[3]。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工作協調組是服務組織管理團隊,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總館、5個地區分館及部分研究所圖書館代表組成。《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工作組條例》[5]19-20和《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工作組細則》[5]21-22明確規定工作協調組以聯合管理團隊的模式運行,負責制訂服務體系整體的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發展規劃、服務政策、服務規范及服務平臺建設方案,保障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行和不斷發展。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中心是日常服務管理的執行機構,是服務工作協調組和研究所成員館之間承上啟下的機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總館的文獻傳遞部門兼任。服務中心在服務工作協調組的領導下,根據工作協調組的各項決定,負責協助服務發展規劃、服務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的實施,參與有關服務策略、服務流程、服務系統的調整,收集、分析用戶與成員館反饋信息,提出服務調整意見,解決用戶投訴,提供技術支持與業務咨詢,開展服務宣傳,實施業務培訓,巡查服務系統,建立與協調第三方文獻獲取渠道,發布服務統計分析、服務簡報,承辦財務結算、工作年會等。
由研究所圖書館全權管理所屬個人用戶,形成以研究所圖書館為核心的用戶管理團隊。用戶二級管理機制的特點是發揮了研究所圖書館易于聯系科研人員的天然優勢,方便了研究所個人用戶的注冊、充值、結算、咨詢和利用。各研究所成員館需要制訂本館的《文獻傳遞服務流程與服務規范》、《文獻傳遞與圖書代借服務規則》,管理所屬用戶,履行提供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的義務,開展服務推廣,提供服務咨詢,培訓本館用戶,負責本館服務設備的維護,接受服務協調工作組的考核和用戶的評價,提出服務性建議并保證遵循“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館際互借服務系統版權說明”[6]。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通過組織管理模式的建立、服務行為與規范的統一、用戶網絡平臺和文獻傳遞事務處理系統的運行,建立起網絡化的文獻保障服務系統,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圖書館服務對科研工作的保障和支撐功能,實質性地推動了專業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的建設與運行為國內多館聯盟式文獻傳遞服務體系的模式建設提供了思路,為國內以專業系統體制為基礎的圖書信息機構實現聯合服務、資源共享提供了經驗。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的成功取決于需求的存在、決策層的重視和聯盟館的共識與積極合作。面對需求增長、資源局限等共性問題,中國科學院相關領導機構予以高度的關注、大力的支持和積極的決策。中國科學院所屬院、所、校圖書館在履行合作協議、統一服務環境、開展聯合服務方面積極、開放、協作,保證了服務系統的組建和服務運行的成功。“資源共享”從口號變成了現實,科研一線極大地受惠于圖書館集團資源的聯合服務。在國內其他行業,同樣存在完整的圖書信息服務機構體系并擁有國內該行業的專業文獻資源。如果實現集團化管理下的各專業系統圖書信息服務機構的聯盟[7],建立集團虛擬資源揭示和服務體系并實現跨專業系統的服務聯盟與資源共享,那么受益者不僅僅是集團資源的主用戶群,同時也可以提高國內文獻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對國內需求的滿足率,這也應該是國內圖書信息機構的責任所在。
圖書館資源的跨館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環境的統籌建設。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在技術建設上根據用戶環境分布特點、聯盟館的技術管理能力,恰當選擇并確定集中式系統結構,縮短了服務平臺的技術建設周期、簡化了服務平臺的技術維護、減輕了聯盟館的技術管理事務、統一了服務的系統管理、兼顧了服務環境整體的一致性和聯盟館個體的靈活性。實踐說明,圖書館服務系統的建設應從實際出發、從應用角度出發,發揮大型圖書館的技術建設能力及基層圖書館服務能力的優勢,更多地關注和考慮同類服務系統的標準化建設和服務系統之間的互聯[8]。
資源共享和聯合服務的基礎之一是具有完備的資源揭示體系。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將國內權威的全國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嵌入服務系統,集成提供了國防科技信息、標準文獻信息、國際核信息等一批第三方圖書館資源的查詢、獲取服務,為用戶提供了文獻資源查詢及提交服務請求一站式服務通道,以準確、實時地指引用戶利用國內豐富的文獻資源。目前,國內大型的資源揭示體系仍很匱乏,除了期刊之外,圖書、會議錄、科技報告等類型資源的揭示多是各自為政,難以集成揭示,在線集成檢索也多有障礙,對用戶極為不便。因此,對于資源聯合揭示體系的建設仍然需要給予充分重視。
實踐表明,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系統的服務運行管理機制考慮到多館規模化聯合服務的特點,因此適用于專業系統大數量、環境分布式圖書信息機構的聯合服務。在事務處理、用戶管理和整體控制等服務環節上既可以充分發揮多館形成的團隊管理力量,又極大地方便了用戶,提高了服務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同時,二級分布式管理的聯合服務整體管理組織結構扁平化[9],有利于決策層與操作層之間的交互,有利于服務管理效率的提高。
目前國內的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日趨成熟。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社會需求的提高,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文獻傳遞的知識化服務體系建設[10]、文獻傳遞與圖書館流通服務的一體化建設、跨行業的服務系統連接建設、多館資源在線聯合檢索建設、快速遠程借閱服務建設、用戶身份認證兼容性系統建設、財務支付與文件傳遞平臺的建設、用戶服務利用模式的建設等諸多課題仍舊需要國內圖書館的文獻傳遞服務工作者們更多的思考、共識、工作和創新。
[1]姜恩波, 林 曦, 周 磊, 等.中國科學院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體系建設[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3(6):83.
[2]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文獻傳遞管理系統[EB/OL].[2010-03-10].http://dds.las.ac.cn/center.
[3]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聯合目錄集成系統[EB/OL].[2010-03-10].http://union.csdl.ac.cn.
[4]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文獻傳遞讀者系統[EB/OL].[2010-03-10].http://dds.las.ac.cn/Reader.
[5]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組.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工作手冊[G].北京: 中國科學院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服務組, 2006.
[6]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文獻傳遞讀者系統版權說明[EB/OL]. [2010-05-29].http://dds.las.ac.cn/explain/copyright.jsp.
[7]蔣萍萍. 集團化管理下的專業圖書館聯盟探究[J].圖書與情報,2008(5):100-103.
[8]Jackson M E. The Future of Interlending [EB/OL]. [2010-03-15].http://www.nla.gov.au/ilds/abstracts/JacksonM.pdf.
[9]劉光容. 論圖書館聯盟組織結構的扁平化[J].圖書館建設,2007(5):24-27.
[10]張曉林. 從文獻傳遞到知識傳遞: 面向未來的模式轉變?——參加ILDS2009會議有感[EB/OL].[2010-03-15].http://eoffice.las.ac.cn/login.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