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小媛 潘 衛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 上海 200240)
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y)最早是由Rheingold H于1993年提出的[1]。Rheingold H認為,“虛擬社區是一種隨著網絡的出現而興起的新型人類社交形式。當網絡中有足夠多的人、投入足夠多的情感、對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討論時間足夠長時,作為社交活動聚合體的虛擬社區便應運而生了。”[1]隨著Web 2.0時代的到來,虛擬社區發展非常迅速,內涵也更具體。維基百科將虛擬社區定義為 “一套社交網絡交流系統,參與者興趣相投,同享創意,共同實現目標,能突破時間、地域及組織障礙進行交流,以發展和促進人際關系”[2]。
目前,國內外知名的虛擬社區網站包括MySpace、Flickr、Facebook、Second Life、YouTube、豆瓣網及開心網等。時至今日,虛擬社區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受到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的追捧。一組美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3],虛擬社區在美國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即(1)85%的美國大學生使用Facebook ;(2)3/4的美國青少年使用社交網站,并且每天至少在線1次;(3)至少有136所美國的大學在YouTube 上開通了教育頻道。上述數據表明,虛擬社區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青少年的交友、娛樂和學習中。需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虛擬社區并不局限于上述社交網站。筆者認為,機構或部門內部的系統平臺,只要具備了 “去中心化、興趣集中、資源共享、成員交互” 等虛擬社區的核心特質,都可以視為虛擬社區。
圖書館為了更好地推廣和延伸服務,可把虛擬社區視為一塊大有希望開墾的服務陣地。虛擬社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國內學科服務普遍存在的“人氣不足、用戶熱情度不高、專業性不強”等問題。
國外大學的學科服務已經發展了半個世紀。國內自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引入學科館員制度以來,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知名高校也紛紛推出學科服務,發展勢頭迅猛,相關研究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是,從學科服務的實踐來看,國內高校在提供服務的學科數量、學科館員人數、服務的深度及專業性方面與歐美高校有很大差距,存在如下有待改進的問題:
(1)學科服務覆蓋面非常有限 目前,學科服務只能保證一些重點學科的服務,基本上未深入到二級學科。
(2)用戶對學科服務熱情度不高 由于學科服務與教學科研活動結合不夠緊密,未真正深入到教學和科研中去,加之學科服務的專業性不強,導致用戶熱情不高。
(3) 學科館員與用戶溝通不夠密切 由于國內高校學科館員的人數普遍偏少、工作任務繁重,受限于精力和時間,導致學科館員與用戶交流不夠密切。
(4) 學科資源比較分散 學科資源一般分散在高校多個不同的數據庫及相關的學科資源網站上,很少能夠實現一站式獲取。
為了改善學科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在“學科館員、學科用戶、學科資源”三者之間搭建一個平臺,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對學科館員而言,該平臺是裝載學科資源、開展學科服務的空間。學科館員應該能夠在該平臺上開設多個學科服務欄目和頻道,用于發布學科信息、集中校內外相關學科資源、與用戶在線交流并為其解疑答惑等。對學科用戶來說,該平臺應有足夠的吸引力和信任度,能成為一個聚集志同道合者進行交流與協作、分享資源和創意、激發創新思維、促進個人發展的舞臺。虛擬社區就是這樣一個非常適合開展學科服務的平臺。第一,虛擬社區具有 “興趣集中、資源共享、成員交互”的特質,非常適合用于聚集有共同需求和興趣的學科用戶,不僅能拓寬學科服務的受眾面,而且有利于學科館員針對目標用戶推出針對性服務,從而使學科館員與學科用戶之間的關系密切,提高用戶對學科服務的認同度。第二,虛擬社區具有多樣化的功能,如分享興趣、資源、經驗和創意;建立社交網絡,滿足成員積累社交資本、參與社交活動的需求;支持成員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個性發展等,非常適合用于激發用戶的學術潛力。
盡管虛擬社區用在開展學科服務上有諸多長處,但目前國內外圖書館界還沒有系統性地開展此方面的研究。筆者將結合國外圖書館應用虛擬社區開展相關服務的具體案例,探析虛擬社區在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中的應用領域,并嘗試提出相關的實施對策,以期與同仁商榷。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虛擬社區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目前學科服務存在的不足,并且已經成為了高校師生所倚重的生活空間。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該考慮契合用戶的需求和喜好,將學科服務與虛擬社區結合起來,推出基于虛擬社區的學科服務平臺。學科館員的許多工作都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學科館員的工作可以概括為4個部分:(1)在館藏方面,負責建設、維護及推廣館藏,征求學科用戶對館藏資源建設的建議;(2)在參考咨詢方面,提供一般的參考咨詢服務及基于學科的深度參考咨詢服務;(3)在教育方面,提供基于學科的信息素養教育;(4)在與院系聯絡方面,負責與特定院系的師生聯絡,參與到院系教學科研活動中。
筆者認為,虛擬社區在大部分學科服務工作中都有用武之地。
優質的館藏資源是做好學科服務的基礎。虛擬社區可以用于館藏資源的改善、宣傳及推廣。目前,國內外已有許多圖書館正在利用社區網站宣傳和推廣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例如,在MySpace上有一個稱之為“圖書館組”的虛擬社區,截至2010年5月,已經有446個公共及高校圖書館加入了該組[4]。每個經過注冊的成員館都有各自的虛擬空間,可以進行館藏資源介紹,并可以提供檢索館藏資源的入口,引導用戶檢索和利用本館資源;在該“圖書館組”的成員之一——Brooklyn大學圖書館的虛擬空間里,不僅圖文并茂地介紹了該館眾多的特色書籍、電影、音樂資源,而且允許用戶對該館的資源進行評論或推薦[5]。用戶對資源的評價和反饋無疑對館藏資源的建設和維護起著積極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宣傳和推廣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
虛擬社區具有“開放、自由、匿名、多對多交互、不受時空限制”等優點,特別適合圖書館用來開展參考咨詢服務。目前,虛擬參考咨詢服務在Second Life(中文名稱為第二人生,是國外最著名的虛擬社交網站之一)上已經獲得了廣泛應用。自從2006年8月Second Life上誕生了第一個“虛擬參考咨詢臺”以來,已經有許多國外的圖書館員成為了該“虛擬參考咨詢臺”的志愿咨詢員。據Luo Lili介紹,2007年該“虛擬參考咨詢臺”收到近8 000個問題[6]。筆者認為,盡管Second Life上的“虛擬參考咨詢服務”回答的問題大部分屬于一般參考咨詢,并不是特別針對學科推出的,但這種通過虛擬社區進行的“多對多”的參考咨詢模式突破了傳統參考咨詢服務“一對多”的模式,為開展基于學科的深度參考咨詢服務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如果圖書館能夠構建一個“具有一定粘度和信任度”的虛擬社區來聚集一定數量的學科用戶,有利于發揮學科館員、學科專家及一般用戶的集體智慧,集思廣益,將學科參考咨詢服務推向更深層次。
信息素養教育是學科服務的重要內容。虛擬社區具有興趣集中、資源共享、成員交互的特性,非常適合開展基于學科的信息素養教育。目前,國外一些高校在搭建信息素養培訓虛擬社區上已有成功案例。例如,“Postgraduate Essentials”是墨爾本大學2004年創建的一個虛擬社區網站,旨在為該校博士生提供做學術研究需要的信息和技能[7]。在該虛擬社區中整合了許多培訓博士研究生做研究的在線課程,并將信息素養教育嵌入其中,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又如,新英格蘭大學圖書館在2007年對其原來的信息素養教育平臺“eSKILLS UNE”進行了改造,推出了以虛擬社區為主打元素的“The eSKILLS Plus”虛擬社區平臺,用來為該校研究生提供信息素養教育,獲得巨大成功[8]。這些案例表明,用戶非常認同基于虛擬社區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的方式。高校圖書館應該契合用戶的偏好,打造基于虛擬社區的學科信息素養的培訓基地。
目前,國內學科服務專業性不強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科館員與用戶之間聯系不夠密切,造成用戶不知道學科館員能為他們提供什么服務,學科館員也往往不了解用戶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因此,學科館員也很難真正融入用戶的學習和科研活動中。虛擬社區可為學科館員和用戶之間搭建一個相互了解的平臺。目前,虛擬社區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高校師生的學習和科研活動中。例如,亞利桑那大學搭建了一個虛擬研究社區,用于哲學博士課程在線教育[9];馬拉加大學搭建了一個基于Moodle平臺的虛擬學習社區“MetNum”[10],用作該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數理方法專業學生的虛擬學習空間。目標用戶突出、興趣集中、學科性強是此類虛擬社區鮮明的特點。圖書館可以考慮將學科服務嵌入其中。這樣,學科館員可以通過虛擬社區上目標用戶之間的交互情況,了解其專業興趣、思想動態、研究領域及需求情況,在開展學科服務時做到有的放矢;用戶也能更方便地使用學科服務,有利于增強他們對學科服務的了解和接受度。
選擇或構建一個合適的學科服務虛擬社區平臺,是高校圖書館應用虛擬社區開展學科服務的第一步。筆者認為,MySpace、Second Life等綜合性的社區網站并不是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合適的平臺。高校圖書館應該考慮利用功能更強大、更專業的系統平臺搭建學科服務虛擬社區。由此,筆者提出幾點對策,以供參考。
目前,國內外一些圖書館已經開始使用Primo、Encore、Libguides等功能強大的資源整合系統或知識共享系統整合資源。這些新型系統不僅具有強大的資源檢索和整合功能,而且還融合了多種Web2.0元素,支持用戶參與、互動、協作和創造,具備了一定的社交功能。不僅如此,這些系統由于是基于XML數據結構開發的并具有通用的協議,因此能方便地獲取圖書館以外的網絡資源及集成外部的應用,如易于集成博客、維基、即時通信等多種Web2.0工具。因此,非常適合用來搭建學科服務虛擬社區。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已經開始了此方面的實踐。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于2009年引入了Primo系統,并在Primo系統體系上構建了一站式資源發現與獲取系統“思源探索”[11],于2010年3月引進了SpringShare公司推出的“Lib2.0知識共享系統——Libguides”(截至2010年5月8日,全球22個國家總計1 274個圖書館已經購買了該系統,虛擬社區是該系統的主推功能[12]),作為開展學科服務的平臺。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正在探索將Primo系統的“一站式”檢索功能整合在Libguides中,并正在充分利用Primo和Libguides的虛擬社區功能,按學科設置學科服務虛擬社區。對館內的學科館員而言,在Primo和Libguides上開設學科虛擬社區,有利于他們方便地集中相關學科的館內外各種資源,如將館內的學科資源和學科博客集成在Libguides的學科虛擬社區中。對用戶而言,借助于Primo和Libguides強大的檢索功能及資源整合功能,在一個虛擬社區內就能獲得相關學科的館內外所有資源,真正實現一站式獲取資源和服務,為用戶的學習和科研活動提供了極大方便。并且,用戶能和眾多興趣相投者交流、互動、共享和合作,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因此,利用資源整合系統或知識共享系統構建學科服務虛擬社區非常值得國內外高校圖書館進行研究和探索。
目前,機構倉儲系統在歐美高校獲得了廣泛應用。中國高校也正在進行此方面的嘗試。可以預見,在全球開放運動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機構倉儲將大行其道。利用機構倉儲系統搭建學科服務虛擬平臺有3個顯而易見的優勢:(1)Dspace、Eprint等主流機構倉儲系統軟件都是開源的,非常有利于圖書館整合博客、維基、即時通信等Web2.0工具,作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因此,在機構倉儲系統中搭建虛擬社區簡單易行。(2)機構倉儲上的資源是按照學科進行分類的,相關學科的資源非常集中,有利于學科館員和學科用戶發現和獲取相關資源。(3)機構倉儲系統中聚集了大量的專業學科用戶,存儲了科研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的寶貴而新鮮的第一手資料和原創資料,能夠保證虛擬社區內的學術交流和互動具有高水平和高質量,有利于激發學科用戶的專業潛力。因此,利用機構倉儲系統搭建學科服務虛擬社區非常有價值。
目前,e-Science、e-Humanity、e-Learning等綜合的虛擬學習和科研環境已經在國外高校師生中廣泛應用。國內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也正在進行此方面的努力,如中科院“十一五”信息化規劃中部署了建設中科院網絡化科研平臺(e-Science)的任務[13]。從總體情況來看,國內外圖書館在這些綜合虛擬環境中的參與度并不高,甚至鮮見蹤跡。筆者認為,e-Science、e-Humanity、e-Learning等平臺為圖書館推廣學科服務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首先,這些平臺一般是由高校或研究機構組織開發并負責維護的,圖書館借助于這些現成的平臺開設學科服務虛擬社區,成本非常小。其次,這些平臺是高校師生進行科研和學習活動的載體,學科館員要真正融入到高校師生的學習和科研活動中,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將學科服務推送到他們身邊,整合到他們的學習和科研環境中去。最后,在這些平臺上開設學科服務虛擬社區,借助于平臺上旺盛的人氣,可以在高校師生中推廣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因此,高校圖書館在e-Science、e-Humanity、e-Learning平臺上開設學科服務虛擬社區非常有意義。
[1]Rheingold H.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NewYork:Addison-Wesley Inc,1993:5-6.
[2]Wikipedia.Virtual community[EB/OL].(2010-03-21)[2010-03-25].http://en.wikipedia.org/wiki/Online_communities.
[3]Wilen-Daugenti T. Higher Education Trends & Statistics[EB/OL].(2008-06-10)[2010-04-02].http://www.cisco.com/web/about/ac79/edu/trends/issue01.html.
[4]Myspace.libraries on Myspace[EB/OL].(2006-05-24)[2010-03-05].http://groups.myspace.com/myspacelibraries.
[5]Brooklyn library.Brooklyn library on Myspace [EB/OL]. (2010-03-23) [2010-04-07].http://www.myspace.com/brooklyncollegelibrary.
[6]Luo Lili. Reference Service in Second Life: an overview[J].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08 (3): 289-300.
[7]University of Melbourne. Postgraduate Essentials of University of Melbourne[EB/OL].(2009-11-02) [2010-04-07].http://www.gradresearch.unimelb.edu.au/programs/pge/.
[8]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The eSKILLS Plus of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EB/OL]. (2009-02-23) [2010-04-07]. http://www.une.edu.au/library/eskillsplus/.
[9]Effken J A, Boyle J S, Isenberg M A. Creating a Virtual Research Community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hD Program[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08(4): 246-253.
[10]Mora A, Mé rida E.Development of a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he Subject Numerical Methods under Moodle[EB/OL]. [2010-04-07]. http://www.formatex.org/micte2006/pdf/361-365.pdf.
[11]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思源探索”資源發現與獲取系統[EB/OL].(2009-11-01)[2010-04-07]. http://www.lib.sjtu.edu.cn/welcome.do.
[12]SpringShare. Monthly LibGuides Stats[EB/OL].(2010-04-01)[2010-04-07].http://support.springshare.com/2010/04/02/monthlylibguides-stats-march-2010/.
[13]中國科學院. 關于發布中科院e-Science應用示范項目指南通知[EB/OL]. (2008-07-28)[2010-04-07]. http://www.edu.cn/xin_wen_gong_gao_1114/20080728/t20080728_3120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