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英
(廣東商學院圖書館 廣東 廣州 510320)
術語Web 2.0或者“社會性軟件”包括一系列主要通過網絡允許用戶與其他用戶進行交互和共享數據的軟件工具。博客、維基和社會網絡網站(如Facebook、 Flickr)、社會書簽網站(如del.icio.us)和3D環境 (如Second Life)都是被用在教學、社會和商業環境中進行共享和協作的工具。社會性軟件工具的關鍵在于其包括共享信息創建方面在內的廣泛參與。
高校圖書館的首要任務是支持各類院校的研究、教學和學習。在現今的信息爆炸時代,面對日益豐富的各種信息源,用戶的信息素養變得極為重要。高校圖書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調為用戶的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提供一個優良的平臺,圖書館員必須在新的網絡空間配合不斷變化的研究、教學和學習行為,提升用戶的信息素養。高校圖書館用戶信息素養教育也隨著Web 2.0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被賦予新的內涵、內容要求和實現方式。因此,如何應用各種社會性軟件優化高校圖書館用戶信息素養教育,將信息素養教育滲透到用戶信息需求的全過程,培養用戶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① 目前高校圖書館普遍存在著只重視學生用戶信息素養教育而忽視對教師、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的用戶信息素養教育的現象;② 用戶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缺乏針對性、系統性,沒有對不同層次的用戶提供與其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形式;③ 用戶信息素養教育的反饋、互動機制不夠健全,用戶始終處于被動地位[1];④ 用戶信息素養教育主要還是以面對面的授課方式為主,還有待完善信息素養網上教學方式[2]。
從用戶角度來講,信息素養網絡教學已成為高校圖書館用戶教育的發展趨勢。信息素養網絡教學的形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使用戶隨時隨地 “定制學習”成為可能。這種以用戶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給用戶帶來極大便利。
1.2.1 能夠迎合用戶的信息行為模式
除極少數年齡較大的教師不太熟悉Web2.0技術之外,被稱為“數字土著”的年輕教師、科研人員和學生們早已使用各種社會性軟件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高校圖書館利用社會性軟件進行用戶信息素養教育不但不會增加用戶的負擔,反而迎合了他們的信息行為模式。
1.2.2 能夠進行個性化信息素養的培養
支持社會網絡的社會性軟件已在以下3個方面形成良性循環:生成個人使用的東西;總體上有益于大部分網絡;為最初用戶創造出額外的價值。社會性軟件的應用可以使用戶根據自身的需要定制、生成自己的信息素養學習內容。Dalsgaard C認為,社會軟件工具使學生參與到社會網絡中,為e-Learning提供了一種社會建構主義方法,這樣學生可自行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社會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性,而不是強調由教師負責傳遞知識、學習者只是被動地接受[3]。在信息素養教育中使用社會性軟件,能夠很好地匹配現代教學實踐思想。尤其是,它保證學習者在其學習和研究中有獨立的新機會,為學習和獨立研究構建不同的支持形式。
1.2.3 能夠促進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互
Leslie S和Landon B認為這種教育方式能夠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很好地融合[4]。因為人們可以與該領域的其他從業者進行交流,超越直接接觸的有限圈。學習者為支持自身的學習而渴望形成團體,社會網絡既有助于創建學習環境,又有助于創建“非正式學習和無邊界學習”的氛圍[4]。在網絡社會中,“邊界”是可滲透的,與不同的其他人進行交互,在不同的網絡之間切換關系,形成的層次是扁平的、遞歸的。由于社會網絡的透明性和松散組織性,成員不拘形式地進入和退出。這樣每個人不是(rather than)只適合于同一個團隊,而是有他/她自己的個人社區[5]。Mejias U描述了社會網絡促進分布式研究的效用,既有利于鼓勵學生“學會學習”,又培養了所需的實際研究技能,從而充分利用在線信息網絡。他進一步指出,“團體的力量”比個人的力量更能使個人接觸到更多的研究、資源和想法[6]。
1.2.4 能夠促進用戶與圖書館教學人員之間的交互
Kamel Boulos M N和Wheeler S認為社會性軟件鼓勵采用一種更人性的方法來進行網上交互,為群組交互提供更好的支持,培養一種更強烈的社會感。社會性軟件鼓勵主動的學習,使學習者及時得到教師的反饋,這種教師—學生交互方式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學習的動機[7]。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信息素養不僅包括熟練運用當代信息技術獲取、識別、加工、處理、傳遞、創造信息的基本技能,還包括在當代信息技術所創造的新環境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批判精神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8]。
2.1.1 科研人員的信息素養教育內容
研究人員有復雜的信息需求,Covi L 將其描述成3個不同的技能集:① 學科搜索策略:能夠獲取學科材料,知道什么材料可用,選擇到何處和如何查找到具體的學科來源,并知道如何顯示和組織具體來源和材料。② 學科材料選擇:判斷材料在工作流背景下的質量、適宜性和重要性,區別不同專業中的術語和概念,理解學科材料,將材料納入工作。③ 領域一體化:將研究成果和方案與學科的社會結構相關聯,借鑒學科的起源和發展,促進某一學科或專業知識的發展,將與某一學科或專業相關的研究項目彼此關聯[9]。
有關研究人員利用高校圖書館及其服務的聯合報告指出,圖書館的作用有變弱的危險,因為研究人員,尤其是年輕的研究人員轉向社交網絡空間,共享以研究為基礎的信息。高校圖書館為研究人員提供其熟悉的社會網絡可視化的信息搜索工具,如FOAF(Friend of a Friend,朋友的朋友),將更好地定位學者眼中的這些服務,明確高校圖書館在“領域的一體化”信息收集領域的作用[10]。
高校圖書館應當利用這一契機,構建基于社會性軟件的科研人員信息素養教育平臺,幫助所有學科的研究者管理和實施與研究有關的日益復雜的任務,為科研用戶提供一個信息素養教育資源架構,支持不同規模的研究過程。圖書館員需要認真考慮圍繞科研用戶工作流程的資源建設方法,了解科研人員在信息搜索中經常使用的搜索策略,然后給出改進搜索策略的方法,因為搜索策略的效率和現有在線內容的擴散也影響研究人員如何使用資源和如何與資源進行交互,更全面的搜索策略將允許研究人員更好地從用戶和資源角度識別、審查和報導有關作者和文檔引文網絡的新興趨勢,并審查、反思影響及其工作的未來發展,尤其是將研究工作融入社會背景中。
2.1.2 教學人員的信息素養教育內容
教師要勝任現代教育教學工作,就必須強化信息素養教育和信息觀念,重視信息素養的培養。教師作為信息的吸收者和傳遞者,其信息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壞[11]。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虛擬教學研究模式為反思性教育實踐提供技術、環境、資源支持的新視野,真正實現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學研究,開闊教師的視野。無論是基于Blog平臺的網絡教研團隊新跨越,亦或通往“魔燈”世界的網絡教研團隊新挑戰,“交互社區”空間的網絡教研團隊新萌動,促使高校圖書館把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加入教學人員信息素養的培養內容體系。被廣泛接受的虛擬學習環境強調有效地連接教學和學生的信息環境,促使高校圖書館針對教學人員的信息素養要求,以各種社會性軟件為依托,指導他們如何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里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使其熟悉圖書館資源的分類知識、掌握收集教學信息的各種信息檢索方法、了解信息的生成過程、明確信息的信度與效度,最終具有對所獲信息的批判、處理、生成及傳遞的能力。
2.1.3 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內容
促進合作和協作學習行為的社會工具增強了學習者之間的學習關系。這種方式的學習拓寬了以個體為本的學習概念,實現了社區層次的學習。社會網絡被認為是一個實踐系統,由主體(學生)和對象(知識建構)組成。主體與對象的交互進一步由工具(如硬件和軟件)和一個共享相同對象的社區(社會網絡自身)促成。同儕社區(community of peers)能夠鼓勵學生的出席和參與,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滿足其自身社會需要和理論需要的機會[12-14]。
學生的信息需求主要體現在所學課程的具體學習活動上。他們傾向于使用搜索引擎和各種社交軟件來滿足其信息需求,認為在網絡上收集到的所有資料都具有相等的可信度。圖書館員必須培養學生對在網絡上遇到的資料具有健康的懷疑論(healthy skepticism)。因此,針對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高校圖書館的首要任務是利用社會性軟件工具構建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領域內的同儕社區網絡,解決學生搜索策略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學會對網絡資源進行評價,為學生搭建一個導航的資源列表。例如,向學生介紹社會標記網站,為學生組織網絡資源提供一種重要的工具。這是增強學生參與度、教授批判思考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社會標記可最有效地被用于補充圖書館用戶信息素養教材,整合當前數據和信息到課堂討論中,使社會標記有助于學生學會評價網站的質量。
2.2.1 基于維基的用戶教育
維基軟件允許用戶創建、編輯自己的信息內容,并能將網頁很容易地鏈接起來,因此維基軟件經常被用于用戶之間的合作。將維基用于圖書館用戶信息素養教育,適合于圖書館、學生、全體教員、科研人員等之間的協作。
這種方法的成功實例是Ohio大學圖書館的Biz維基,其提供商業資源、快速研究幫助、特色商業文章、在線商業任務和特定主題指南。在展示共享圖書館教學資料的一個維基工具效用時,由Oregon圖書館協會開發的圖書館教育維基被創建成“停止重新發明教學動力(instructional wheel)”,這種維基提供資源鏈接,如講義、指南和其他網站的鏈接。有了改進專業實踐的相似目標,圖書館員可在網站Library Success: A Best Practices Wiki(圖書館的成功:一個最佳實踐的維基)共享更有效地利用圖書館技術的理念[15]。
2.2.2 基于播客的用戶教育
播客是一種流行的Web 2.0技術。這些媒體文件遍布于因特網,可在個人電腦和便攜式媒體播放器中播放。播客作為視頻種子(audio feeds),通過互聯網連接數碼錄音機,可以提供給任何人。這種快速簡便的基本信息傳遞方式是因特網上最近出現的,為高校圖書館提供了另一種與全體教員和學生進行溝通的渠道。例如,圖書館員提供信息素養講座之前,播客可以提供基本信息(如如何使用圖書館資源),在面對面教學講座中便可提供更高水平的內容。播客也可以探究學生特定興趣的主題,例如,使用Google Scholar 和“Cool New Web Stuff”使研究(和生活)更加容易。圖書館員可以在此基礎上教授學生更高水平的技能(如有效的研究策略)。
圣何塞州立大學(San José State University,簡稱SJSU)使整個校園都可以利用iTunes U(iTunes U是iTunes所提供的教育頻道,收錄了無數的來自各大名校和教育機構的教學媒體,這些媒體包含課程視頻、課程錄音及課件PDF等),促進了教學播客的廣泛使用。與此相應,馬丁路德金圖書館工作人員開發了提供有關圖書館基礎知識的播客,幫助新生利用King圖書館[16]。
2.2.3 基于標記的用戶教育
為了便于今后的檢索,標記通過給數字對象貼上描述性關鍵詞,發展了以校園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實現了普及高等教育的承諾。一個標記功能如同由用戶創造的有一個主題關鍵詞的書簽。使用標記,用戶已可以全面控制他們想做書簽的內容及想選擇的關鍵詞。作為一種信息組織工具,標記在數字圖書館和網絡內容的擴展中日益流行,因為它比傳統的元數據創建和索引方法更加方便用戶。此外,標記也是一種社會性網絡工具,當用戶發表意見、創建和擴展標記時,與傳統受控的分等級的分類法形成鮮明對比。
標記已在許多圖書館得到廣泛采用。例如,賓夕大學的PennTags提供由全體教師、學生和工作人員做書簽的高質量網絡資源[17]。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將社會標記應用于用戶信息素養教育目的,在博客、維基和del.icio.us模塊中,用戶可以通過使用標記發現主題信息[18]。
2.2.4 基于博客的用戶教育
通過互聯網開展用戶信息素質教育和培訓是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博客的出現為這一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如美國賓厄姆頓大學圖書館專門開設了“科學圖書館博客”,它是一個提供生物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地質學和電子學等專業資源的網站,內容涉及數據庫、地圖、新聞等。這些網站資源由專門負責信息收集的人員收集和發布,并將該網站的學術價值、使用技巧和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統一資源定位符)地址在博客中進行詳細的描述說明。外部網站推薦擴展了廣大師生的視野,對其信息素質的培養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19]。
為加強用戶的信息素養教育,高校圖書館需要不斷豐富信息素養教育數字資源的內容。許多Web 2.0工具是可重用的數字資源,可促進學習,充當數字學習對象。利用維基、播客、標記系統等技術,高校圖書館能夠提供可重用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在線學習內容,從而補充高校圖書館現有的信息素養教育數字資源,構建數字學習對象。例如,將標記應用于圖書館遠程教育,可以使教師和學生在自發地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同時,也對教育資源進行分類,并豐富師生的交流,促進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資源庫的建設。經過二次分類的教育資源庫擁有傳統分類和分眾分類兩種索引方式,能夠分別適應教師和學生的需要。標記技術的運用,使用戶之間、資源之間的聯系得到了加強,并使之組成廣泛互聯的網絡,減少了資源的盲目搜索,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共享,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這一應用必將對圖書館的信息素質教育資源、學習過程、教學過程產生重要的影響[20]。
Grassian E認為數字學習對象是通過“可重用的電子教學/學習條目”來影響關注技術的x代和y代學生的技術之一,用于學習和在線教學的多媒體教育資源(Multimedia Educational Resource for Learning and Online Teaching ,簡稱MERLOT)是數字學習對象的一個知識庫實例。MERLOT(http:// conference.merlot.org)包括多種同行評審的數字在線學習資料?;趯W生們熟悉的Web2.0工具和技術,數字學習對象將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水平[21]。
構建數字學習對象的資源列表并進行管理是教學和學習過程的核心,是文檔在方案、課程和個人的活動水平方面的關鍵部分。資源列表使資源收藏范圍跨越一系列媒體類型,包括視頻、音頻、以電子方式提供的數據集和適合于特定用戶的被背景化和標注過的博客帖子等。虛擬學習環境和電子資源列表管理工具的推行,使高校圖書館可以將圖書館管理的資源列表整合到在線課堂,提高教學人員對支持教學和學習的全部電子信息服務的認識,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學生對這些資源的利用。資源列表可以為學習者增值,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學習者,使他們的信息技能從新手水平達到專家水平。
支持發展過程和用戶標記的協作資源列表工具的出現將改變對資源列表的利用,使其從一個靜態的參考工具變成一個支持學習活動的動態參考工具。而用戶生成信息的實用性,如對資源相關性的認識和進行的狀態(打算閱讀、正在閱讀等),又將為用戶和圖書館員提供豐富的信息框架。這種同儕生成的信息將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相關性和對這些資源的需求。從教學和學習角度對資源列表的影響的研究有必要強調不同網絡的資源列表,以支持目標用戶不同程度的信息需求和能力[22-23]。
Web 2.0社會性軟件不能實現所有的高校圖書館用戶信息素養教育功能,而只能實現部分教育功能。由于高校圖書館不同層次的用戶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和目標不同,也由于不同用戶對社會性軟件的熟悉程度不同,需要不同的工具來支持。Web 2.0社會性軟件種類很多,按照其特性和網絡教育需求可以選擇不同的軟件搭配,而不是用一種軟件解決所有問題。例如,在維基內容中包含有關基本圖書館教育的播客,學生可以在參加面對面圖書館教育講座之前瀏覽。圖書館講座之后,學生和教師張貼問題,通過維基進一步激發“教學時刻”的機會。有關特定數據庫與課程作業相關性的后續播客進一步加強了教學講座的內容。當學生確定班級論文的主題時,他們也可利用主題標記在探索主題方面互相幫助??傊?,由于信息素養教育本身的復雜性,就需要多樣性的支持。在實際的用戶教育中,我們可以根據信息素養教育目標、受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及其它主客觀條件選擇搭配不同類型的社會性軟件,實現社會性軟件的所有信息素養教育功能,不斷提升高校圖書館用戶的信息素養。
[1]安 娜. 高校數字圖書館用戶教育探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09(8):77-79,100.
[2]趙 丹. 香港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網絡課程的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09(12):91-94.
[3]Dalsgaard C. Social Software: E-Learning Beyon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EB/OL]. [2010-01-20].http://www.assonur.org/sito/files/Social%20Software%20as%20learning%20tool.pdf.
[4]Leslie S, Landon B. Social Software for Learning: What Is It, Why Use It? [EB/OL]. [2010-01-20]. http://web2he.wikispaces.com/file/view/2008-01-01%5B1%5D.pdf.
[5]Wellman B. Physical Place and Cyberplace: The Rise of Personalized Network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1(2):227-252.
[6]Mejias U. Teaching Social Software with Social Software[EB/OL].[2010-01-20]. http://innovateonline.info/pdf/vol2_issue5/Teaching_Social_Software_with_Social_Software.pdf.
[7]Kamel Boulos M N, Wheeler S. The Emerging Web 2.0 Social Software: An Enabling Suite of Sociable Technologies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E ducation[J].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2007(1):2-23 .
[8]張寶昌, 李 娟, 王偉娟. 關于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思考[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09(18):74-75.
[9]Covi L. Material Mastery: Situating Digital Library Use in University Research Practices[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1999(3):293-316.
[10]Brown S, Swan A. Researchers'Use of Academic Libraries and Their Services[EB/OL].[2010-01-20].http://www.rin.ac.uk/system/files/attachments/Researchers-libraries-services-report.pdf.
[11]肖紅艷, 張小莉. 信息化社會教師的信息素養[J].中國遠程教育,2003(5):40-42.
[12]Anderson T. Distance Learning - Social Software's Killer Ap? [EB/OL].[2010-01-20].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95.630&rep=rep1&type=pdf.
[13]Liccardi I, Ounnas A, Pau R, et al.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J]. ACM SIGCSE Bulletin, 2007(4):224-237.
[14]Tinto V. Classrooms as Communities: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 of Student Persistence[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7(6):599-623.
[15]Library Success: A Best Practices Wiki [EB/OL].[2010-01-20].http://www.libsuccess.org/index.php?title=Main_Page.
[16]Hunsaker M, Howard F, Liu Shuhua, et al. Digital Learning Objects:A Local Response to 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ystem Initiative[J].New Library World, 2009 (3/4):151-160.
[17]What Is PennTags? [EB/OL].[2010-01-20].http://tags.library.upenn.edu/.
[18]Stanford's Key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EB/OL]. [2010-01-20].http://skil.stanford.edu/intro/index.html.
[19]田 潔, 張 鵬, 王永華. 美國圖書館博客信息服務研究[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09(8):51-54.
[20]劉佳音. 應用Web2.0核心技術的圖書館信息服務創新[J]. 圖書館學研究, 2008(3):98-101.
[21]Grassian E. Do They Really Do That? Librarians Teach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J]. Change, 2004(3):22-27.
[22]Clarke C, Greig F. Case Study: A Linked Open Data Resource List Management Tool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EB/OL].[2010-01-22].http://www.w3.org/2001/sw/sweo/public/UseCases/Talis/.
[23]Masson A.VRE Library Services: Learning from Supporting VLE Users[J]. Library Hi Tech, 2009(2):21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