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偉達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圖書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圖書館事業迎來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我國的圖書館人才顯得尤為匱乏,如何為圖書館事業培養和輸送優秀的人才,是圖書館學與教育學領域專家、學者致力解決的問題。雖然目前市面上圖書館學教材眾多,但是普遍缺乏對圖書館歷史的全面梳理、對國外現代圖書館管理與職業理念的融合,而圖書館學教育更是缺少既能深入介紹圖書館學相關專業知識又能指導圖書館實踐工作的綜合型教材。為了補充圖書館學相關知識、完善圖書館學學科教育體系、滿足圖書館的職業需求并更好地為圖書館學教學、研究和實踐工作服務,黑龍江大學蔣永福教授于2009年出版了《圖書館學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一書。該書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分為7章,共31節,洋洋灑灑57萬余字。由于其以獨特的體系結構與研究視角綜合了圖書館學各研究領域的信息與知識,堪稱圖書館學專業學子們踏入“天堂”之門的金鑰匙、遨游知識海洋的航向標。
我國最早的圖書館學通論性著作可以追溯到1923年出版的《圖書館學》(楊昭),該書以編譯結合的方式打破了一味譯書的局面,是我國第一部圖書館學概論性著作[1]。其后,洪有豐、杜定友、劉國鈞等“新圖書館運動”時期的圖書館學家致力于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促進了應用圖書館學的發展[1]。20世紀80年代,圖書館學教育逐漸恢復,為滿足圖書館學本科正規教育的需要,一批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教材相繼問世[1]。吳慰慈等人編寫的《圖書館學概論》、黃宗忠編寫的《圖書館學導論》、宓浩等人編寫的《圖書館學原理》等圖書館學教材體現了當時的學者對圖書館學理論的新思考,內容上吸收了國外圖書館學的新成就[1]。但是由于當時研究條件有限,圖書館學理論研究與圖書館學教育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時代的限制。新世紀以來,以于良芝、王子舟、蔣永福為代表的新一代圖書館學者在廣泛引入、借鑒及融合國外先進圖書館理念的基礎上,對圖書館學理論體系重新解構與建設,其系列研究成果豐富了圖書館學理論專著與教材。
縱觀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發展,國內圖書館學研究曾出現過4部以通論命名的專著和教材,分別是杜定友的《圖書館通論》(商務印書館,1925年)、俞爽迷的《圖書館學通論》(中正書局,1936年)、朱華平和高健主編的《圖書館學通論》(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及武德運的《圖書館學通論》(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蔣永福教授繼續沿用了《圖書館學通論》這一書名,再創歷史上又一通論性著作。
蔣教授將《通論》準確定位于“專著性教材”,通過“章—節—知識點”的體例結構重點闡述了圖書館學基本概念、原理、理念及歷史沿革,重構了圖書館學學科體系。書中對于圖書館學基礎知識的整理內容全面、條理清晰、自成體系,給初涉圖書館學領域的學生一個全面、直觀、感性的認識,可以說《通論》出色地扮演了圖書館學知識和圖書館實踐工作引路人的角色。同時,書中通過對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引入和介紹,向學生傳達了一種正確的學習觀——“學習圖書館學知識需要廣博的知識面”[2],引導和激發學生廣泛閱讀,拓寬和充實其相關知識,為其今后從事圖書館學學術研究和圖書館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可見,《通論》既滿足了圖書館學科建設的需要,又迎合了圖書館職業實踐的需求,不但可以作為圖書館學本科生、研究生的基礎性教材,為其打開通向圖書館學知識殿堂的大門,而且,也可以作為圖書館從業人員掌握與了解圖書館學專業知識、進行圖書館學學術研究的高層次的學術參考資料。
筆者認為,對于圖書館學專業的學生尤其是初學者來說,最為重要的并不是掌握圖書館學深奧的理論,而是知曉“圖書館(學)是怎么來的、是什么樣的、干什么的”這樣一些基本問題,從而引發其學習圖書館學的興趣,培養其從事圖書館職業的志向。蔣教授在《通論》一書中從圖書館學知識普及角度出發,介紹了圖書館相關的基本概念及圖書館發生學機理(詳見第1章)、圖書館發展史(詳見第2章)和圖書館學史(詳見第7章)等若干基本問題,通過對最基本的理論知識的介紹,如長者講故事般為讀者緩緩展開了圖書館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恢弘歷史畫卷。此外,蔣教授對書中附錄內容的選擇也是用心良苦,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共圖書館宣言》、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簡稱IFLA)的《圖書館與知識自由聲明》及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ALA)的《美國圖書館協會倫理守則》,這些綱領性文件既是學習圖書館學專業、從事圖書館職業應當知曉的知識,又為書中相關理念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例證。
鑒于目前國內圖書館學專業課程教育一般將有關信息組織與整理方法(微觀組織原理)等內容單獨編寫教材并單獨授課,故本書沒有安排圖書館微觀組織原理等方面的內容介紹,而是在先進圖書館理念方面鋪以濃墨重彩。蔣教授是國內著名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專家,20世紀80年代起便活躍在學術界,發表了一系列引領學術前沿的研究成果。書中所涉及的知識自由、信息公平、社會包容、制度圖書館學、現代圖書館理念、圖書館治理等先進圖書館學理論都是蔣教授近幾年的主要研究領域,凝聚了蔣教授多年的心血,體現了蔣教授學術研究思想的精髓,更是圖書館學界的研究熱點和精華。《通論》不僅僅是一部教材,更是一部具有“蔣氏后現代風范”的重量級學術論著,書中對圖書館學研究熱點與前沿的總結與歸納具有明顯的學術導向性。蔣教授在書中寫到:“正確的圖書館理念,預示著圖書館行為的正當性,即正確的圖書館理念能夠引領和指導圖書館實踐,使其不偏離應負使命方向。圖書館從業者若欲出色地履行職業使命和自身的職責,應準確理解并內化圖書館理念。”[2]正是基于這樣的思想,蔣教授大膽地突破意識形態的局限和制約,在書中提出部分超前于實踐的圖書館學理念(如知識自由、圖書館治理、社會包容等),甚至有些理念在目前國內研究中是有所禁忌和避諱的。這些現代圖書館理念與圖書館學思想的提出可謂石破天驚,打破了學界的羞澀與遮掩,強調圖書館權利、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服務等圖書館學領域的主流思想,賦予圖書館理念以全新的內涵。
本書詳盡展開論述的部分(第4-6章)則突顯了蔣教授的學術觀點與主張,例如,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維護知識自由是圖書館員職業的核心價值;制度缺位是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瓶頸,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本書設專章(第4章)論述了“現代圖書館理念”,這是國內繼于良芝的《圖書館學導論》(科學出版社,2003年)之后又一次對現代圖書館學理念所作的理論闡發,體現了圖書館學學術思想的領先性和前瞻性。此外,本書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在大量引用和借鑒國外先進的圖書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圖書館(學)歷史沿革的梳理和闡述,以史鑒今,兼具“外為中用”、“古為今用”之通論特點。
本書在內容上既具有橫向延展性,又具有縱向延伸性。
首先,內容的橫向延展性體現在:一方面,本書融匯了圖書館學“史(圖書館史及學史)、法(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制(制度圖書館學、圖書館立法)、論(專論、各家之言的總結)” 等核心內容,涉及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各個方面;另一方面,橫跨哲學、經濟學、權利政治學、制度經濟學等多學科領域,將公共物品理論、制度理論、治理理論、政治哲學理論等其他領域的先進理論和成果與圖書館學專業緊密結合,為圖書館學高層次教育(研究生教學)提供引導。這樣的內容設置源于蔣教授高瞻遠矚的認識:“圖書館學知識不應該是一個孤立的系統,所謂‘自成體系’也不應該作繭自縛式地‘與世隔絕’,而應該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相通,尤其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更有必要汲取或引入其他學科的先進理念、現有思想資源”[2]。書中論及的圖書館治理和制度圖書館學內容的設置在國內以往的圖書館學教材中是鮮見的,可以說,設置這一部分內容是本書專著性的體現,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其次,內容的縱向延伸性體現在對圖書館本體發展史和理論發展史的梳理上。本書從知識的產生到記錄知識的載體——圖書文獻的產生,再到對客觀知識進行組織的人類記憶機構——圖書館的產生談起,對中外圖書館發展史、圖書館學發展史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填補了目前國內圖書館學基礎理論教材缺乏史志教育的空白。本書不惜重墨大篇幅介紹和梳理歷史沿革過程源于這樣一種認識:不了解歷史,就很難理解“現代為什么這樣”的問題,也就是說,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歷史是全面獲得圖書館學知識的基本前提[2]。重視對歷史的闡述,尤其是對我國近現代圖書館學史及圖書館學家的介紹,是本書的一個特點,這部分內容對圖書館學專業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沿革是極其重要的。如書中除了介紹孫毓修、沈祖榮、戴志騫、李小緣、杜定友等近現代圖書館學家及其思想外,還重點論述了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研究,闡發了中國圖書館學理論研究轉型中的兩大特點:一是在研究方向上,從理論批判轉向理論建設;二是在價值取向上,從一元轉向多元化[2]。此外,書中附有圖表、書目和數據作為參考,增強了本書作為教材的實用性。
作為一部教材,本書顯然是按照蔣教授設計的思路引領學生步入圖書館殿堂的,但是這樣的主觀設計有可能會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妨礙思維的發散性培養,限制學生對圖書館學的全面認識。書中安排了許多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這對于知識儲備不深的學生來說(尤其是本科生)可能難以消化。筆者建議在書中適當安排“擴展閱讀”內容,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與認識,這樣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對于長篇著作來說,存在排版問題和錯別字在所難免,但是本書這一問題較多,為讀者尤其是非專業學生的閱讀和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障礙,這些問題是可以也是能夠避免的,建議在再版過程中加以修正。
雖然本書有些許遺憾,但瑕不掩玉。《圖書館通論》一書突破了傳統圖書館學教材的局限性,對圖書館學的學科建設、教材編制、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創新和有益嘗試,堪稱圖書館學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方面的一部佳作。該書匯聚了目前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先進成果,其出版標志著我國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必將對圖書館學學科發展與專業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當然,作為一本專著性教材,它的學術影響力是有限的,但我們相信它會在閱讀者的心中播下無限的希望和理想的種子。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寫的那樣:“‘通論’的目的是為了‘通識’,但任何‘通論’其實都達不到完全‘通識’的目的。這也許就是‘學海無涯’的原因吧。既然‘通論’和‘通識’之路都無涯,那么,我們只好繼續行舟——努力向前、再向前……”[2]
[1]范并思.20世紀西方與中國的圖書館學——基于德爾斐法測評的理論史綱[M].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2]蔣永福.圖書館學通論[M].哈爾濱: 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