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瓊 周新春
(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 湖北 武漢 430070)
根據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y,簡稱ARL)的資料,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賓州大學圖書館)的規模在北美研究圖書館中名列第八,藏書量達500多萬冊,擁有職員500多人,其中專業館員157人,并且學歷均為碩士、博士或以上[1]。賓州大學圖書館學術研究氛圍濃厚、成績斐然、令人矚目,在美國高校圖書館學術研究能力排名中名列前五。據統計,賓州大學圖書館的專業館員平均每人每年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達2.5篇,如果把各種著作及非核心期刊計算在內,達到平均每人每年發表9篇[2]。這表明,賓州大學圖書館館員的學術氛圍活躍、學術產出率非常高。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賓州大學圖書館的做法更值得國內大學圖書館學習與借鑒。
賓州大學與美國其他高校一樣,對員工實行績效評價管理,即根據崗位職責對員工的工作表現進行評定,以此作為員工加薪、續聘、晉升等人事決策的依據,發現并解決員工存在的不足,促進其發展。在美國,高校員工通常要接受3種評價:年度評價、晉升和終身聘任評價、終身職后評價。其評價結果既有利于高校作出正確的人事決策,也有利于教職工的專業發展和提高。
作為研究機構的一部分,賓州大學圖書館對館員的學術研究非常重視。凡獲得賓州大學正式員工身份的圖書館員都必須進行學術科研活動并發表科研成果。賓州大學圖書館員晉升與終身職位標準并沒有規定發表文章的具體數量及類型,但期望館員能夠致力于發表獨撰的文章,而且尤其鼓勵館員在核心期刊發表其成果,文章內容以反映圖書館的主要工作為主。館員在獲得大學終身職位后,其學術科研仍是年終考評的重要因素。此外,所有館員在獲得終身職位、獲得最近一次晉升后或上一期任滿后第7年都要進行復評,學術科研活動是對其考察的重要內容之一。
賓州大學圖書館支持其館員的學術科研活動,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式:(1)設立館員研究基金(research grants)。每個館員可以獲得一筆固定的出席會議及開辦研究工作間(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的資金,還可以通過館內基金申請差旅費及研究費。(2)設立導師制(the mentoring program)。賓州大學圖書館給新進的館員委派一名導師(mentor),以幫助他們了解晉升與終身職位制的要求以及賓州大學與賓州大學圖書館的文化,以擴大新館員對圖書館各方面的了解。(3)設立學術休假制(sabbaticals)。雖然圖書館沒有正式規定,但館員可以與部門領導協商休假,休假期間不做公共服務或技術服務工作,專門進行學術研究。只有終身館員可以申請學術休假。(4)圖書館職工協會(Library Faculty Organization,簡稱LFO)。LFO是代表職工參與圖書館管理的組織,給職工的學術科研活動提供幫助。LFO的職工事務管理委員會下設一個P&T 研究工作室(the P&T workshop),以組織員工開展學術研究報告;另設一個研究委員會(research committee),主要為LFO成員提出論文與會議報告指導建議,并且贊助館員舉辦研究報告會。
賓州大學圖書館館員從事研究主要有3個來源:(1)工作實踐型研究(practice-based)。日常工作是一切研究的基礎,研究的思想來源于服務工作;反過來,研究又可以提高服務質量。(2)機構型研究(institutional-based)。機構型研究是指研究內容來源于某人的特殊職位或賓州大學圖書館所獨有的服務及項目。參與研究項目的館員可以把每個項目都變成一篇文章或一個報告。例如,某個小型圖書館沒有專職的學科專家,需要賓州大學圖書館的援助,援助形式可以是作一次報告,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另外,許多館員得益于參與工作組研究(a task force),因為對于研究經驗不多的人來說,參與工作組研究或特殊的項目對他們的幫助尤其明顯,其間可以獲得與那些熟悉研究程序的人一起合作的機會。(3)學科型研究(discipline-based)。學科型研究的內容來源于館員的學科專業興趣及所受的教育。從事這一類型研究的館員一般要花好多年進行選題,往往可以追溯到其研究生時代。這些選題一般屬于圖書情報專業以外的學科領域,與他們的學位論文有關,他們在工作頭幾年就開始醞釀,與專家探討,然后付諸成文,其研究類似于教師職工。
晉升與終身職位制并非館員積極投入學術研究的唯一原因。并非館員一旦獲得終身館員身份就不需或不想進行研究活動。這一制度也許是最初的原因,但許多館員成為終身館員后,仍然繼續從事研究。晉升與終身職位制使他們邁出了學術研究的第一步。
雖然圖書館對館員的學術期望對于這些館員從事學術研究至關重要,但也有很多人表示這是他們的喜好[2]。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學術館員應該達到的要求,館員的工作本來就與研究密不可分[2]。還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職業責任,因為學術研究可以提高和改進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利用新知識提高實踐[2]。當然,也有館員認為他們從事研究完全是出于對知識的好奇,他們可以從中獲得滿足感,被人承認是一種快樂[2]。
一個館員的研究與他所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給他提供了研究所需的各種技能。早期攻讀英語與歷史學位比攻讀圖書館學學位更有益,學位課程中的寫作訓練對于日后進行學術研究尤其重要。例如,專修歷史專業的學生接受過研究方法論課程的嚴格訓練,這為他們日后成為成功的研究員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圖書館課程給他們的研究提供了素材,而歷史專業的學習教會了他們如何做研究、如何選題、如何表達。圖書館學碩士課程的學習使他們能夠親眼看到導師是如何做研究的,從而給他們樹立了榜樣。
對于具有博士學位的館員來說,與其他館員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對研究方法輕車熟路,并總是以研究的眼光去看問題。例如,他們開始提出一個問題,經閱讀、思考之后提出一個假設,然后再去證明。在接受調查的32位賓州大學圖書館館員中,圖書館學碩士(Master of Library Science,簡稱MLS)有14人,占45%,人均發表論文及著作6.5篇;具有雙碩士學位的館員有9人,占28%,人均發表論文及著作9.4篇;具有博士學位的館員有9人,占28%,人均發表論文及著作10.9篇[2]。這說明學位越高的館員發表的論著數量越多,但差別并不是非常明顯。
3.3.1 研究基金
館員都很了解賓州大學圖書館學術研究的要求及能夠為其提供的幫助,大多數人都申請過會議基金,有的人使用過圖書館研究基金,而且許多館員都接受過圖書館額外的幫助,如研究助理、特殊儀器、軟件包或研究材料等。此外,許多人都受益于P&T 研究工作室及其組織的征文活動。
3.3.2 導師制
導師制是賓州大學圖書館2004年開始實行的,它把過去非正式的慣例制度化。圖書館委派一名導師幫助新來的館員熟悉研究要求,使他們有機會討論研究思想、獲得投稿建議、交流研究中遇到的困難。
3.3.3 館員之間互幫互助、互相感染
終身館員覺得有責任去幫助下屬,使他們在研究方面邁出第一步,并幫助新館員選題,給予建議。終身館員常常會挑選一位非終身館員合作撰寫文章,并讓后者作為第一作者,其目的就是對非終身館員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這種方式使館員們互相感染,互相受益,使其感受到圖書館領導及同事的殷切期望。圖書館也會采取一切措施幫助館員成為成功的研究員,采取 “如果我們雇用你,就希望你6年后成為終身館員” 的態度。所以,積極參與研究、成為圖書館的一份子,是館員學術活躍的最大動力。
賓州大學圖書館學術研究活躍首先得益于晉升與終身職位制的施行,它有效地激發了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其次,圖書館的各種研究基金、導師制、學術休假制度等給館員開展學術活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便利;再次,館員的教育背景、個人動機及互幫互助的學術氛圍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相信這些做法國內圖書館都可以從中學習和借鑒。
[1]Library of Penn State University [EB/OL]. [2009-12-18].http://www.libraries.psu.edu/psul/policies.html.
[2]Fennewald J .Research Productivity among Librarians: Factors Leading to Publications at Penn State [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y,2008(3):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