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紅 程幸
(景德鎮高等專科學校,景德鎮:333000)
文脈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context”,原指上下文關系或前后關系,運用在建筑領域特指建筑與環境相和諧,反映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從文脈角度講,建筑與環境的協調是多方面的,他既包括建筑與所處環境歷史上的協調又包括建筑與所處環境空間上的協調。
環境陶藝是藝術家借助陶瓷材質或主要以陶瓷材質作為創作媒介,反映當代人的觀念、理想和審美趣味,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公共藝術形式。它的出現不但豐富了公共藝術的創作語言,同時也擴展了陶藝的應用范圍,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必然表現。環境陶藝按空間結構可分為平面型環境陶藝和立體型環境陶藝兩種。平面型環境陶藝在很多情況下不但能豐富建筑的形式語言,而且還能完善建筑的使用功能。立體型環境陶藝是不依附于建筑,直接以立體形態呈現的環境陶藝作品。如果可以把建筑看作是大型的環境陶藝,那么這些環境陶藝就是一種微型建筑,它們與建筑具有天然的親和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建筑和環境陶藝都屬于公共藝術范疇,它們之間在設計過程中必然會有著許多相同或形似之處。因而,筆者試圖從尊重歷史文脈和尊重現有城市景觀兩方面入手,通過解析建筑設計中的“文脈”原則,以便更好地將“文脈”原則應用到環境陶藝設計當中,為還處在探索階段的中國環境陶藝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建筑與所處環境歷史上的協調方式是指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尊重歷史文脈,使建筑成為記錄城市發展歷史脈絡的實體教科書。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歷史,城市也是如此。日本建筑設計師安藤忠雄就是記錄城市歷史文脈的身體力行者。在1980年設計的大阪中之島市政廳設計方案中,安藤忠雄非常謹慎地對建于1921年舊大阪市政廳進行保護,因為他認為,“作為這樣的歷史建筑,周圍的環境及城市特有的結構必須被清晰定義,并使之保護延續。”他設想將舊有建筑進行適當圍合,只是在一個立面以現代的構架方式建造了一個新的立面,希望以新老市政廳的共存狀態來尋找一種歷史文脈的延續。
在我們進行環境陶藝設計時,對歷史文脈的尊重主要有兩種途徑--對原有構筑物的保留和對原有構筑物風格的延續。
對原有構筑物的保留是指對原場地的遺存物不加改動,以其原始面貌展現給觀眾并使之成為構成自己環境陶藝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進行環境陶藝設計的初期階段,需要對原場地進行認真考察,特別是那些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場所,無論是一面殘垣,還是一塊斷壁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的。在盡可能的保留原構筑物的基礎上,我們再進行必要的補充設計,或色彩上的添加,或形式感上的突破都能出現既傳統又現代,既有歷史親切感又有現代時尚感的視覺效果,從而使更多的人喜歡。這種對能夠反映城市歷史發展脈絡的東西的保留不但可以成為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可以豐富環境陶藝作品的文化內涵,是一種把握城市文脈,延續歷史文脈的有效手段。
對原有構筑物風格的延續是指不保留場地的遺存物,而是在我們進行環境陶藝設計時保留其原有構筑物的風格特征。在我們進行環境陶藝設計時,有時所在場地的遺存物能夠很好地反映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只是由于特殊原因而不能保留。但是在它們身上已經留下太多人的記憶和情感,這就需要我們認真了解原構筑物的風格特征,雖然新的環境陶藝作品不可能是原來的復制品,但是他們應該保持風格上的延續性,從而使觀眾能夠很快的接受和認可它。
建筑與所處環境空間上的協調方式是指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尊重城市現存景觀,使建筑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與周圍建筑和諧統一。如果說尊重城市歷史文脈是建筑物追求與城市環境縱向的時間聯系的話,那么,尊重城市現存的景觀就是建筑物追求與城市整體環境橫向的空間協調。對于一個有“文脈”意識的設計師來說,一個建筑在尋求歷史文脈延續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建筑與周圍城市空間的諧調問題。
從表面上看,尊重現存城市景觀對一位建筑設計師來說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一點恰恰是最難做到的。對大多數設計師來說,使自己的建筑作品能夠在整個城市中鶴立雞群、出類拔萃也許是其畢生追求的目標。但是,這種觀點在“文脈”設計原則中是不能被認同的。一位具有“文脈”意識的設計者總是將自己的建筑謙虛地融入到周圍的環境當中,這種以大局為重,以整體為重的設計態度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KPF建筑設計事務所在進行法蘭克福辦公樓的設計時,由于一貫對城市文脈的敏感性,使他們非常關注建筑與城市文脈的緊密聯系。由于該建筑物的所在街道在二戰的時候已被炮火抹去了許多老建筑,而戰后重建又出現了大量新的現代主義建筑。面對著這樣一處沒有很好傳承城市歷史發展脈絡的場地,KPF建筑設計事務所并不想設計出具有某一明確風格的建筑式樣來與周圍的建筑一爭高低,而是考慮設計一個能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的方案來。對于裝飾材質的選擇上也非單一處理,而是汲取周圍建筑的裝飾元素綜合裝飾整棟建筑,希望它與其它建筑相融合。因此,法蘭克福辦公大樓一經問世便以其獨特鮮明的建筑特征和嶄新的形式語言豐富了城市的天際線,成為法蘭克福的標志性建筑。
在進行環境陶藝設計時,尋求環境陶藝作品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主要有兩種途徑:對周圍環境構成要素的提取和對周圍建筑風格的尊重。
對周圍環境構成要素的提取是指在進行環境陶藝設計時,把構成周圍觀景和建筑物的主要因素進行提取,并將它運用到自己的環境陶藝作品之中,以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要做到對周圍環境構成要素的提取可以考慮:通過場地四周的建筑物和景觀的色彩來確立自己環境陶藝作品的主體色彩,通過場地周圍建筑物的材質和肌理來確立自己環境陶藝作品的材質肌理等等。例如,位于景德鎮陶瓷學院老校區院內的一組戶外環境陶藝作品《集聚》就是與周圍環境協調,受到廣大師生喜愛的作品。設計者在設計時考慮了作品形態與周圍建筑的協調,并從這些建筑和景物的主體色彩中提取恰當的色彩元素來構成這組環境陶藝作品的整體色彩。在形體的處理上也提取周圍建筑的構成語素以達到與周圍建筑的和諧。正是設計者考慮了作品與周圍環境的空間協調問題,才使這組陶藝作品成為該校校園內重要的標志性環境景觀。
對周圍建筑風格的尊重是指在進行環境陶藝設計時,將周圍環境中建筑的整體風格體現在自己的環境陶藝作品之中,以達到與周圍環境總體氣氛上的和諧。要做到對周圍建筑風格的尊重,就要以城市或整個場地作為環境陶藝設計的出發點,參照周圍建筑的風格來尋求潛在城市中的整體風格和氛圍,并將它體現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使設計出的環境陶藝作品仿佛一早就屬于那個地方,并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在面對不同風格的建筑時,環境陶藝作品在設計的風格上也應不同。例如,在周圍建筑都是明清老建筑時,環境陶藝作品的風格要具有古典氣質,無論在整體造型還是裝飾紋樣的選擇上都要與明清古鎮相協調。比較具像的造型和比較古老的裝飾紋樣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合適的存在語境。在周圍建筑都是現代主義建筑時,環境陶藝作品的風格要具有時代性和現代感,無論在整體造型還是表面裝飾上都要與現代化都市相統一。抽象幾何造型和強烈的色彩以及隨意形成的表面肌理效果都會與整個都市的氛圍相吻合,并能夠煥發出活潑、跳躍的都市律動來。
“在歷史文脈中,創造性的建筑設計可使事物再現其流逝所失去的東西,它以一種民族化和同化的作用過程,使我們再一次感受到它們的存在……”[1]對于環境陶藝同城市歷史文脈的呼應可以使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有機會了解他們所處城市的過去和他們祖輩的生活情景,古與今文化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可能就在這樣一件環境陶藝作品中得到了實現。而對城市現存景觀的尊重將有利于城市整體的統一,對于那些由于歷史原因使文脈喪失的城市里,尋求環境陶藝與城市空間的協調是促進城市新的文脈形成的有效舉措。因此,對于我們進行環境陶藝的設計,尊重城市“文脈”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1王建國,張彤.安藤忠雄.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劉陽.發現與創造-運用建筑現象學分析建筑設計中場所的塑造.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4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深圳:新世紀出版社,2002
4王翮.挪威當代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
5沈語冰.20世紀藝術批評.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6鐘旭東.以人性化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5
7張鴿娟.建筑本體及其人文內涵的研究-以三位建筑師為例.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
8陳育霞.諾伯格·舒爾茨的“場所和場所精神”理論及其批判.長安大學學報,2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