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萍
(華中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武漢 430070)
在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縱深發展以及我國工業體系的完善,工業化發展對人口的集聚、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和推廣方面的帶動作用,使其對城鎮化進程和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的推動也日益顯現。
工業化發展可以提高小城鎮的產業聚集能力,可以帶動小城鎮基礎設施的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并可以創造較多的就業崗位,在提高小城鎮集聚能力的同時,緩解大中城市過度擁擠的狀況。因此,工業化發展對城鎮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
(1)工業化發展為推進城鎮化進程提供了充分的產業支持。城鎮化發展和聚集主要是依托非農產業來展開的。不斷發展壯大非農產業,加快推動產業集聚,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間的關聯度可以有效實現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沒有相關產業的支撐,將沒有城鎮化的發展和壯大。中小城鎮在發展初期,產業鏈條往往較短,產業結構也較簡單,但是這些中小城鎮卻是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在不斷擴大發展規模,繁榮鄉鎮經濟的同時也推動著城鎮化發展進程。而我國工業化的實現過程中,也是不斷支持、引導鄉鎮企業推動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提高鄉鎮企業整體素質和水平的過程,不斷將鄉鎮企業融入到整個大工業體系之中,通過提高鄉鎮企業的生產集中度,來把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帶動鄉鎮企業和城鎮化的同步發展。
(2)工業化發展提升了中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人口的能力。城鎮化的直接體現和最終目的,都應當是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城鎮的發展也只有依托農村人口,尤其是農村勞動力的大量移入才能保持持續發展,并且不斷壯大城鎮發展規模。1978年來,我國的對內改革首先是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推廣,大大的提高了農村生產力水平,提升了農業生產率,加快了農業現代化水平,在這一發展進程中,也產生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可以把這些從農村轉移出來的農業勞動者轉化為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可以合理引導他們進入鄉鎮企業、進入城鎮發展,有利于吸納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因而為城鎮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
(3)工業化發展為城鎮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財力支持。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將首先引起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并以此來推動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增強地區的投資能力。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也帶動著社會經濟的全方位、多層次發展變革,有利于推動要素商品化、市場化發展,創造出各種要素合理順暢流動和集中的制度基礎和宏觀環境。新興產業的發展和集聚可以有效帶動城鎮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和提高,以及城鎮的建設規模的擴大。此外,工業化發展推動的鄉鎮企業,也可以為城鎮化進程提供物質財富基礎。例如,鄉鎮企業不斷在城鎮中集聚,可以有效促進城鎮規模的快速發展,帶動城鎮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伴隨工業化發展、鄉鎮企業發展也帶來了人口流動,可以增加城鎮消費,拉動城鎮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實踐證明,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帶動著城鎮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要素聚集和人口聚集,在不斷改變農村城鎮化實現形式的過程中,促進了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伴隨著勞動力的轉移和集聚,而這些都將帶動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客觀上存在一種相互聯動的發展關系,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的同時,也必將為我國農業開辟廣闊的發展前景,工業化發展可以有效合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提供財力支持等,進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
首先,工業化發展可以有效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從而產生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第二、第三產業也在不斷擴張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也逐步增強,不斷吸收農業發展中產生的剩余勞動力,最終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減少乃至消失。伴隨著低效率的農業生產部門勞動力的轉移,農業也開始轉向為較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可以說,工業化不斷向縱深發展的過程,拉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又推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創造了客觀條件,農業現代化就是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轉移之后,逐步發展起來的。
其次,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科技進步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了技術條件。近代以來,工業化發展進程不斷向縱深前進,總是與科技革命密切相關的。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對科學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催生科技創新和發展,科技的進步為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提供了技術支撐。當今世界的農業競爭集中體現在高新技術在農業的應用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相比,我國科技對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較低,已經制約了我國農業產業競爭力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而我國工業化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可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進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改善我國農業發展現狀,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再次,工業化發展及其對鄉鎮企業發展的帶動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隨著工業化發展的深入,第二、三產業發展迅速,不僅推動了鄉鎮企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同時也提升了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資金積累。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進,需要加大農業物質條件的投入力度,而單純依靠農業增長收入是很難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工業化發展積累的社會資金財富將有力保障農業物質要素的投入,切實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此外,工業化發展還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分工,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從而推動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在工業化的實現過程中,農業專業化分工也日趨細化和合理,伴隨著高產高效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總量不斷提升,進而帶動了高價值作物和特色作物的開發,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工業化發展還促進了農產品運輸銷售業的拓展,實現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層次的提升,由主要向城市提供農業初級產品向提供農業加工品轉變,大范圍、大幅度的實現農產品價值和效益的提升,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也因此而得到較大提升。
工業化的產生和發展不可避免的促使了城鎮化的出現和發展。而工業化發展中,需要人口的集中、生產要素的集聚和城鎮功能以及城鎮布局的完善與優化,使產業結構與城鎮功能、城鎮結構達到相互均衡。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鎮化。但是,城鎮化又對工業化有著極強的反作用,城鎮化是工業化發展的保障,對帶動工業化發展有著很強的促進作用。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功能的完善,城鎮輻射能力的增強,城鎮集聚效應的發揮,會不斷把工業化進程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城鎮化作為現代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基本標志,其發展進程也反映著工業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并推動著工業化運動。
(1)城鎮的集聚效應,為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必要的發展條件。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可以是城鎮為工業發展,特別是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充分的生產要素支持。伴隨著城鎮規模的擴大,也給工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會,如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等市場信息。城鎮集聚起來的大量人口,本身便構成了工業與非農產業的巨大消費市場;城鎮集聚起來的大量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更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必要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撐。同時,城鎮也促進了產業的集中發展,為工業化提供了更高管理水平和發展水平的平臺和載體。
(2)城鎮的服務功能,為工業化向縱深開展創造了發展基礎。現代工業發展需要有足夠的勞動力,相對充足的資金、技術支撐,滿足生產要求的廠房和機器設備等,同時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也離不開各種社會服務,如水、電、氣、暖、通信、交通等基礎性服務,以及咨詢、培訓、策劃、法律等各種中介服務等,而城鎮具備勞動力、公共生產性設施、社會事業性設施等集聚優勢,可以滿足工業發展在這些方面的需要。如果沒有城鎮的發展,或者向城鎮以外的其他地方去發展工業,這些條件就只能靠單個資本來完成。這不僅增大了工業投資的社會成本,降低經濟效益,而且分散了財力、物力,從而制約著工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3)城鎮化發展的程度影響著工業發展的基本格局。城鎮作為工業、服務業發展的載體,城鎮規模及其經濟容量大小,影響著工業在城鎮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以及其它工業化要素集聚的規模和速度。城鎮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在為工業化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的同時也影響了工業化的推進。城鎮化發展進程和發展格局影響著工業化發展的前景空間。在城鎮規模結構和空間結構體系相對健全完善的地方,工業化進程可不斷借助城鎮資源來加速發展,而如果城鎮化發展滯后,則工業化也將失去向縱深發展的戰略空間。
總之,城鎮化發展可以為工業化發展提供較大回旋、調整空間。城鎮作為工業化專業服務的載體,同時也是工業化創新服務和市場服務的關鍵區位。在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城鎮化也將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1)城鎮化發展加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要逐步擴大農業產業經營規模,大力發展集約化經營,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而面對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現實,必須加快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的轉移,才能為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創造初步的發展條件。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相應帶動著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因而吸引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和集聚,從而推動農村土地的相對集中和規模經營,為農業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經營奠定基礎,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率。
(2)城鎮化發展推動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城鎮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容納能力,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可以有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業收益,擴大農業投資,加速農業現代化實現。同時,城鎮化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與農業生產有較高關聯度的農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規范化服務,也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水平的提升。
(3)城鎮化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城鎮化把大量的農村人口集聚到城鎮中發展,在這一進程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促進了對農業多樣化發展的需求,促進了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有利于促進多品種、高質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的發展,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邁進。
(4)城鎮化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技術和資金支撐。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的社會服務功能、基礎設施建設也不斷完善,進而也促使鄉鎮企業逐步走上有序、科學的發展道路,而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可以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撐,帶動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促進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村的應用,加快傳統農業的改造速度。我國很多地區的發展實踐也表明,鄉鎮企業越發達,“以工補農”的能力就越強,這些地方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也越高。
在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勢必會推動農業的現代化,而農業的現代化水平提升又會為工業化提供有力的支撐。農業現代化發展與工業化發展是協調統一的發展關系。
(1)農業現代化發展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伴隨著工業化發展的深入,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漸變小,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為工業化的深入進行奠定了基礎。同時,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也可增強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從而使工農業之間在市場的相互融通過程中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關系,共同構成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
(2)農業現代化發展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支撐。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資本積累往往被首先用于工業化發展,但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進入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歷史階段,工業化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但是,無論工業化發展到什么階段,總需要農業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要素資源的支撐,農業現代化發展可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基本的、多樣化的原材料,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發展的協調統一。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發展進程,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和投入,也會反過來提升農業在新時期對工業化的支持力度,實現兩者的協調互動。
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而農業產業化發展也帶動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兩者是協調統一的發展關系。
(1)農業的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條件。農業生產在向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生了大量的農業剩余產品,農業剩余產品的出現帶動著其他社會分工的發展,促進了非農產業從農業中獨立出來,因而也帶動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城鎮化發展也受到工業化發展的推動,因此,從根本上講,城鎮化的初始階段要求農業生產已達到一定水平,從而可使一部分農業人口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產業,農業剩余是城鎮化發展的最根本條件。
(2)農業現代化進程為城鎮化發展創造了市場條件。農業現代化中,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農業人口收入也不斷提高,在通常情況下,收入的增加刺激著市場消費,從而為城鎮中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在這一發展進程中,促使城鎮產業結構調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使城鎮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也將不斷得到提升。同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本身也需要大量農業機械、化肥等工業產品的投入,這也直接刺激了城鎮化的發展。
(3)農業現代化發展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要素條件。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生產率提升,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化規模和水平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支撐,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向城鎮中,擴大了城鎮勞動力的來源,刺激了城鎮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發展,滿足了城鎮經濟發展中對勞動力的需求。此外,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鎮中的集聚,促進了城鎮交通、住房、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帶動了城鎮科教文衛事業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產生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城鎮化規模的擴大和城鎮體系的完善產生著重要的推動力,推動著城鎮的發展和繁榮。此外,農業現代化發展還為城鎮化進程提供了資本要素和土地要素等,例如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對土地的節約,保證了城鎮規模的拓展。總之,城鎮化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帶動著城鎮規模的擴張和發展,城鎮化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總是協調統一的關系。
[1]辜勝阻等著.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熱點問題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羅必良.現代農業發展理論——邏輯線索與創新路徑[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3]嚴水永.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J].理論界,2007,(2).
[4]李紅,夏顯力.城鄉統籌背景下小城鎮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