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宇良
有人說,《阿凡達》的大熱,證明了男人對尺寸的迷戀。的確,這部史上最牛的電影在冰雪1月引發了網絡最熱烈的狂歡,這番景象并不亞于網友在潘多拉星球所感受到的震撼與澎湃。
從2009年12月《阿凡達》在北美的首映到之后的全球熱映,墻外開花墻內香這一現象的助推器便是網絡。當影迷們興奮地走出影院,立刻便有好事者在Twitter上撰文——《阿凡達》最佳如廁時間。經過漂洋過海的轉帖,馬上成為國內網友競相熱議的焦點,此貼在開心網上長期不沉,足以為2010年1月4日中國首映賺足了噱頭。當第一批網友經受了IMAX的考驗后,便立刻成為了技術普及的傳教者。他們揉著被液晶眼鏡征服的雙眼,滿懷深情地表示,所謂的如廁秘籍就是煙霧彈,誰都不舍得離座,因為已然入戲。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長時間的視覺特效,還是容易產生疲勞、惡心、嘔吐等癥狀的,建議大家在觀影前不要進食等等。
從2010年1月至今,阿凡達成為了媒體的富礦,也成為了很多微博、博客、論壇、貼吧的頭條或是關鍵字,從明星到草根,都在強化著這種從官能上到精神上的絕妙體驗。導演陸川在其博客中描述了圈內導演們被徹底震撼的事實;李承鵬則將此片諷喻為強行拆遷與釘子戶的戰役;“意見領袖”韓寒則將此片與稍后上映的《孔子》做了評分:前者10分,后者2分,懸殊比分剛好體現了網友一邊倒的意見。于是,淘寶上的黃牛開始漫天要價,從3D到IMAX幾乎被瘋狂炒作,有網友從中嗅出了房價、股市曲折離奇的端倪,更有甚者稱之為今年春運購票的演習。網友們為了可以在影院一睹阿凡達的風采,紛紛采取組團的方式向北京、上海、廣州等擁有IMAX影院的城市集結,打“飛的”的網友大有人在。

這種瘋狂迅速演變為阿凡達教派的幫眾行為,比如你會看到凡是有簽名的地方(如QQ、MSN、豆瓣、開心等)通通綴著一個“I see U”。看過《阿凡達》的網友們心有靈犀地對著暗號:此句乃是納美公主的經典臺詞,卻成為辨識網友是否為阿凡達系的標桿。與此同時,一個舶來的阿凡達生成器迅速風靡網絡,所有頭像一夜之間都變成了藍色納美人,你要是一張規規矩矩的四方臉,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
網友過招之后,突然把矛頭指向了所謂的公眾人物,于是,我們看到了阿凡達版的郭德綱、章子怡、羅納爾多,網友這種指向性PS的集體狂歡,讓很多明星的尊容都遭了殃。這種戲仿與惡搞,承襲了Cosplay的衣缽,但還有一番別具匠心的喜感。網游廠商們也看準時機,按照玩家的偏好,紛紛推出以《阿凡達》為招牌的新款網游,可謂應時應景。
《阿凡達》只是個傳說,但是網友太寂寞,所以對付炒作,他們起初身中糖衣炮彈,甘為裙下之臣。但惡搞之余,他們也對那些跟風、急功近利的商家提出了質疑。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張家界,好端端的南天一柱竟然要更名為阿凡達峰,引發了網友的一片罵聲。面對非議,剛剛掛牌的阿凡達辦公室坦言,由于當初卡梅隆取景此地,因此國際化順理成章。這種“文化缺鈣”的現象,遭到網友的痛批,但張家界似乎樂此不疲,最近又爆出了疑似老虎的傳聞,再度引發了網友爭議。
《阿凡達》成為了寂寞、杯具之外的又一大網絡流行語,有好事者還把它在各地上映的版本相繼變成了《阿凡達姨媽斯》(日本)《阿凡達斯密達》(韓國)《阿凡達明一派》(香港)《阿凡達三》(印度)《阿凡達夫斯基》(俄羅斯)……這場網絡狂歡,無疑放大了《阿凡達》作為一部電影的作用。這個如原子彈般的文化雪球,越滾越大,不斷顛覆著人們的想象,創造了一幅幅眾生萬相的浮世繪。怎一個牛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