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志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故假人以言之。人之所以能表達天地之美,乃有一顆洞悉萬物之變的詩心。
上面這段話,是在寧晉畫院看過谷敬敏畫作后記下的一點感想。這里說的詩心,不是狹義的所指,而是藝術家觀照和把握自然的一種本領和手段。人俯仰于天地間,不愿像動物一樣在時光的逆旅中自生自滅,故駐足流連,澄觀靜懷,當心物相值并相取時,天垂麗象,地鋪理形,虻蟲有言,草木能聲……當然,如此之境界若天河取水,沒有面壁十年的修煉是難以達到的。
在谷敬敏的畫作中,我似乎看到了這種境界。
谷敬敏1967年生于冀南平原上寧晉縣的一個小村莊,中師畢業后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作為一名充滿責任感的青年教師,她深知,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為此,她考入河北師大美術系,后又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趙寧安、張立辰、郭怡宗等名家學習工筆花鳥。在眾多的弟子中,她以女性特有的視角看世界、觀人生,從而悟得了藝術的真諦,在尺幅的天地內,構筑了想象的空間和靈妙的境界。她的花鳥畫將寫實與傳統融為一體,在突出花鳥的主體形象時,再綴以昆蟲或游魚,收到了相互輝映、珠聯璧合的效果。她的人物畫,線條簡約而沉著,并發揮自己擅長花鳥的優勢,在著力刻畫人物形神的同時,以花鳥或山石加以襯托和渲染,使整個構圖情景交融,洋溢著勃勃的生機和無窮的藝術魅力。
為進一步領悟藝術的真諦,谷敬敏在仔細諦聽自然的聲音的同時,還積極吸收道釋的曠達和雅韻,并拜佛教高僧為師,學習佛教題材繪畫,創作了《尋聲救苦觀世音》等巨幅作品,先后被五臺山大顯通寺等佛教圣地所收藏。一位評論家看過她的畫作,認為“既有傳統的筆墨功夫,又有獨特的意趣情感。在注重寫實的同時講究傳神,達到了秀外慧中、寧靜致遠的意境”。
曾經有這樣一個比喻藝術家好比養在河水里的蚌殼,不是比賽誰會吹泡泡,而是看誰最終孕育了珍珠。可以說,谷敬敏是一位捧出珍珠的女畫家。這些年來,她的作品多次參加市級以上美展,并有多幅作品被個人收藏。她是河北省美協會員,在寧晉縣第三屆文代會上當選為美協副主席。
凝視著谷敬敏琳瑯滿目的畫作,猶如步入了星星閃耀的夏夜,令人心馳神動。此時,不禁想起了陶淵明的兩句詩:“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