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駿
魏惠娟從1993年以作品《月夜》獲得河北國畫書法大賽一等獎以來,已經在省和全國各種畫展中亮出幾十幅精美的工筆彩墨畫,其中20余幅作品走出國門參展,受到國內外美術界廣泛好評。
魏惠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田園風光成為她美術創作的不盡源泉。魏惠娟用她那女性獨特而敏銳的視角,來表現對故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對漫漫田園的崇拜之心。
她總是以女性的細心,在田園春秋里尋尋覓覓。她用手中畫筆極力傳達她看到的自然美、恬靜美、生態美與和諧美,用自己的作品歌頌辛勤勞動之美。她用細致的工筆和自己的心靈描繪出的東西,不但客觀逼真,而且絕不缺少主觀的想象和聯想,使田園看上去更美麗,從而形成了她田園生活的畫風。千百年來的工筆花卉,總是蘭花、牡丹、芍藥,孔雀、鸚鵡、蝴蝶之類。魏惠娟則放開眼界,用自己所熟悉的莊稼、菜蔬作為創作對象。她把鵪鶉放在畫面里,把可愛的小刺猬放在瓜田葉下,把剛剛孵出的小雞和即將開花的羊角蔥們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田園意味濃烈的畫面,讓人感到素雅而清新、純潔而自然成趣。這是作者的天性使然,生活經歷使然。正如美術學博士趙權利在她的畫集序言中說的:“她的生活也造就了她質樸大方的畫風。”
你看那一眼望不到邊的蔥畦,幾乎占滿畫面的黃豆田,還有那成排成陣的雞冠花,無不給人一種宏闊感。這是她仰慕太自然,也平視大自然,更俯視大自然的結果。她像一個春天的守望者,瓜園的守護人,像大片花果的采擷者和鑒賞人。古人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她創造著工筆重彩的豪放。因為她既有十分細膩的心緒,更有女性的無比寬廣的胸懷,有一般工筆畫家所不具有的磅礴大氣。于是我們品讀她創造的藝術世界,不但看到了天然寧靜、郁郁蔥蔥、滿目斑斕,也于無聲處聽到了天籟之聲、田園牧歌,這便是此處無聲勝有聲的難得意境。
在技法上,魏惠娟既重視傳統又不斷創新。她畫出的枝枝葉葉,繁繁復復卻不勾線條,只有個別的老枝才輕輕地勾勒一點,這樣就使整個畫面千枝萬葉更為渾然天成,沒有刀斧的匠氣,如同從大自然移來一般。她把傳統的彩墨和水粉水彩手段并用,加之沖、潑和渲染等一些新技法的運用,共同形成了她的花卉藝術的立體感、靈秀氣。著名畫家石濤曾經說過:“我自用我法。”魏惠娟既繼承傳統,學習宋代花鳥畫和水彩畫的鮮艷清麗,學習油畫的凝重,也借鑒農民畫的長處,終于創造出了自己繪畫的路數。
魏惠娟上世紀80年代畢業于河北工藝美術學校,后來多次到保定、北京進修。1995年,她以《和平·幸福》榮獲“全國巾幗書畫展優秀獎”,1998年又以《回歸圖》獲全國書畫大展優秀獎,1999年創作的《晨趣》榮獲全國第二屆中國花鳥畫展覽銀獎,2001年以《紫韻》入選中國美協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2002年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時首次以《寂寂秋意》參加全國美展,大師們對她心血凝聚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不久以《白荷》參加法國巴黎02中國藝術家作品展,次年又以《山妞》《漁家女》參加巴黎首屆當代中國藝術家作品展。2003年是她的豐收年,她又以《花舞》獲盛世國風中國書畫年展銅獎,以《秋天的故事》入選全國當代花鳥畫藝術大展,并以那幅《芝麻圖》榮獲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
她熱愛生活,潛心創作,把藝術看作自己的第二生命,她牢記著名畫家、導師王明明的囑咐,發揮自己的優勢,追求自己的創作個性,決心攀登新的工筆繪畫藝術高峰。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