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
切入城市的文脈
——在真實與美的動感地帶
■趙寧
藝術作品歸根到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和溝通的方式,在圖像并存的今天,那些帶有感性魅力的細節卻常常被忽略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畫家通過對細微線索的暗示,創造出模糊的片斷和細節,傳達出一種質疑和憂慮的濃郁氛圍,使繪畫的涵蘊超越了形式之美,成為表達思維追求與人類生存本能的手段,甚至成為影響歷史變革的思想工具。
藝術必須讓人不斷地重新感受客觀的進程,藝術對社會的表現都不是平板化和表層化的,由于藝術家們的提煉改造與制作的功夫,藝術才呈現為含蓄的且具多樣性的符示體系。
藝術家們從觀察社會不同階層的生活、自然生態,城市文脈的變遷與毀壞,人文精神的迷惘和缺失等諸多層面來表達自己的反思,與其說這是對現實的一種美學歡悅和禮贊,不如說是對自己人性價值的自省和追尋。
人們并非簡單地把是否與客觀事物相一致,作為衡量藝術的標準,更不可能把審美法則作為禁錮藝術創新的僵化鎖鏈。
隨著視覺藝術的多功能指涉和外延的變化,極大地拓展了視覺藝術載體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引起了相同視覺藝術形式內在的些微變化。
人類文化的一體化,并不能使自然環境,風土人情、人種繁衍一體化,這就需要不同的藝術兼融,各揚其長,多元共生,興利除弊,創新繁榮,這應該是東西方藝術形式發展探索的共同的規律。
固然,中國美學的天人合一,神與物游,物我同構、意在筆先,氣韻同歸,順時合序等觀念不應該在藝術實踐中全盤拋棄。但關注東西方藝術的結合創新,提升藝術形式的品位,更多地關注人的生命和尊嚴,全面地估價人對現實的審美標準,就不應該只有單一的純而又純的雕琢之美。那些引起觀眾共鳴的東西,在某種場合不一定就是美,而對于繪畫藝術形式的多元性的探索體現了人類審美的多樣性及特殊性,它不再是消極被動地受制或教條刻板地修飾。喚起人們審美愉悅的并不只是藝術,自然環境和生存狀態,是審美愉悅的源頭活水,藝術載體所涵蓋的部分信息,應當與人類文明發展的脈搏相互關聯。
下面三件習作,是筆者在學校假日期間外出漫步,信馬由韁、信手涂鴉,并沒有畫三寸當千仞之高,墨二尺現百里之遙的功力,有的只是練習創意的瞬間性選擇,以一個眼見的靜態,折射出文化的氛圍和時間的流動,寫孔子墓地,想到了它的寧靜和雋永,畫長江大橋感受著歷史變遷的那段客觀進程,透過畫中營構的影像氛圍使人觸摸到一個城市的風脈所系。至于是否屬于藝術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只有任讀者去品味。
(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07級研究生)

山東曲阜孔林石雕

武漢大學圖書館

武漢長江大橋